蔡景明
遼寧省瓦房店市動物疫病防控中心,遼寧瓦房店116300
雞蛔蟲病是由蛔蟲寄生于雞的小腸內而引發的一種線蟲類寄生蟲病,本病在全國多地都有發生,尤其是管理水平低下的雞場,發病率高。感染雞會出現腸炎、腹瀉、采食量下降和生長發育不良等癥狀,對養雞業危害很大[1]。
蛔蟲屬于線蟲的一種,蟲體粗大,外表呈黃白色,頭端有3 片唇,雄蟲長3~7 cm,雌蟲長6~12 cm,是寄生在雞體內最大的一種線蟲。蛔蟲的發育不需要中間宿主,成蟲主要寄生在小腸內,尤其是十二指腸和空腸的上半段寄生較多,產出的蟲卵可隨腸內容物下行,最終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污染環境。蟲卵呈橢圓形,卵殼較厚,呈深灰色,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對大多數消毒劑有抵抗作用。排入環境中的蟲卵在適宜的環境下(溫暖濕潤的環境)可進一步發育,經過17~18 d 的發育便可具備感染性,健康雞吞食了具有感染性的蟲卵后便造成感染。
蛔蟲對各種日齡和品種的雞都能感染,日齡越小,易感性越強,最終造成的危害就越大。雛雞由于腸道黏膜稚嫩,且大部分雞在育雛階段都是大群飼養,未用籠子相互隔開,一旦有感染,傳播速度要比已經上籠的青年雞或產蛋雞快得多。本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但以高溫多雨的夏季最易流行,飼養密度越大的雞場,本病越易發生,地養雞比籠養雞更容易流行。除了雞之外,火雞、鴨、鵝、鵪鶉、孔雀、鷓鴣等鳥類動物也能感染,哺乳類動物也能發生蛔蟲病,但感染的蛔蟲種類有所區別。
首先,蛔蟲寄居在腸道,并不斷生長發育,體積也持續增大,加上數量的增多,最終對腸道造成物理性的阻塞,食物無法下行,引發雞采食量下降,機體虛弱。其次,蛔蟲在腸道內的生長和發育需要營養的供給,這些營養雖然來自機體,但最終還是來源于飼料,即飼料中的營養物質除了雞利用外,還有一部分被蛔蟲消耗,導致雞營養不良,料肉(蛋)比升高,出欄時間延長。再次,蛔蟲的代謝產物對腸道黏膜有一定毒性作用,可引發腸道充血、出血,嚴重的造成脫落,腸壁變薄,黏膜細胞分泌消化酶的功能下降,飼料無法被充分消化和吸收,對養殖場造成較大的隱性經濟損失[2]。最后,蛔蟲對腸道黏膜的破壞很容易引發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的繼發感染。
雛雞表現采食量下降,生長發育不良,精神萎靡,羽毛松亂無光澤,全身貧血,雞冠發白無血色,黏膜顏色發淡,頭部和腳部觸之發涼,兩翅下垂,有腹瀉現象,糞便黏性較強,對肛門周圍的羽毛造成污染。疾病進入中后期時,糞便中開始出現脫落的腸黏膜,飼料消化不良,有過料現象,機體衰竭,有的雞出現繼發感染,從而表現更嚴重的腸道癥狀。成年雞感染后癥狀表現較輕,產蛋雞群會出現產蛋率下降、蛋重減輕和蛋殼質量變差的情況,糞便中有時能見到活著的黃白色蟲體。
對病雞進行剖檢,可見病灶主要集中在小腸部位,腸壁表面有粟粒大小的寄生蟲結節,黏膜水腫、充血、出血,嚴重區域有黏膜潰瘍灶和脫落[3]。腸腔中有大量的蛔蟲聚集,對腸道造成堵塞,也有的引發腸壁破壞和腹膜炎的發生。
加強環境衛生管理,雛雞、青年雞和產蛋雞群分開管理,各區應相互間隔開。能進行籠養的雞不要進行地養,籠養雞每天要清理糞便,糞便集中堆肥發酵處理,利用堆肥過程中產生的發酵熱將蟲卵殺滅。地養雞群不同批次的雞禁止共用運動場,在巡場時應注意多觀察糞便,發現有乳白色的長條蛔蟲體立即進行全群投藥預防,地面統一清掃,并撒生石灰粉。嚴格控制飼養密度,料槽要設置一定高度,避免地上的糞便污染,飲水盡量采用乳頭式飲水器,減少糞便對水線的污染。每批雞出欄后,雞舍要同時打掃消毒,全程使用的飼喂器具要清洗,并在太陽下曝曬。每年都要對雞群進行2~3 次藥物驅蟲,加強飼料營養,禁止飼喂霉變、過期、變質的飼料,防止出現霉菌中毒。
左旋咪唑、伊維菌素、丙硫咪唑等驅蟲藥對本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20 mg/kg 左旋咪唑,一次性拌料飼喂,對成蟲和幼蟲的驅除率接近100%;0.03 mg/kg 伊維菌素拌料使用,使用2 次,中間間隔1 周,對蛔蟲也能起到殺滅作用;25 mg/kg 丙硫咪唑一次性口服使用,可很快除掉體內的蟲體。對于產蛋雞群,使用化學抗寄生蟲藥容易導致藥物在雞蛋中殘留,建議用中藥進行驅除,方劑為檳榔子125 g、南瓜子75 g、石榴皮75 g、共同研磨后按照2%的比例添加到飼料中,空腹飼喂,2 次/d,連用3 d。也可使用鮮苦楝樹的根皮25 g,用水煎煮后去渣,加適量紅糖,按照2%的比例拌入飼料中,空腹飼喂,2 次/d,連用3~5 d,能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