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強 喬宏興 郭宏偉 張立恒 付運星
1.河南融瑞祥制藥有限公司,河南商丘476200;2.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鄭州450046
近年來,隨著我國養鴨業的發展,鴨新發疾病逐漸增多,對鴨養殖業產生了重大影響,鴨短喙-侏儒綜合征是最近幾年常發的一種疾病,由鴨源細小病毒引起[1]。該病在我國最早發生在2000年,主要是在南方養鴨地區;2014年后,江蘇櫻桃谷肉鴨開始零星發生,然后向北迅速蔓延;到2015年,山東、河南、河北等開始大面積發病,發病率高達80%左右,發病后影響肉鴨的生長,至出欄時體重不達標,可下降20%~30%,且在屠宰時肉鴨品質下降,養殖場損失嚴重[2]。
本病發生主要在2 個階段,一是3~13日齡,主要癥狀為站立不穩,行走時雙腳呈現“八字狀”,向外岔開,走路不穩,出現翻滾,嚴重的可見跛行、癱瘓、腹瀉等癥狀,具有一定的死亡率;二是21~28日齡,主要癥狀為行動障礙,走走停停,出現癱瘓或側臥,死亡率較低[3]。
本病發生具有明顯季節性,每年10月至第2年5月多發,呈現地區散發,如養鴨集中區域有1個養殖場發病后,會逐漸擴散至周圍鴨場。櫻桃谷鴨、番鴨、半番鴨、麻鴨以及鵝均可感染,該病既可以水平傳播,也可以垂直傳播,傳播速度較快。尤其是養殖場發病后再次飼養時發病率明顯增加。2019年本病出現新的流行特點,個別鴨出現大舌癥狀,傷亡率較之前下降,生長緩慢,鴨屠宰時脫毛不干凈,俗稱“毛刺”鴨。
病鴨最明顯的癥狀是鴨喙變短,舌頭外露下垂,俗稱“長舌病”,影響鴨采食和飲水,導致生長發育遲緩,造成侏儒癥的發生,比例可達20%~30%,鴨群整體大小不一;鴨精神萎頓、腳軟、跛行、走路搖擺或癱瘓、不愿活動,容易出現骨質疏松,導致斷腿、斷翅發生,殘鴨率較高,可達60%以上;部分鴨出現呼吸道和腹瀉等癥狀。
解剖無明顯的病理變化,有的腸黏膜出現卡他性腸炎,有的胸腺出血。
本病發生后,已經發生短喙的鴨治療價值不大,主要針對癥狀輕微及無病鴨進行被動免疫,及時注射鴨細小病毒抗體、小鵝瘟高免卵黃抗體,1.0~2.0 mL/羽,同時使用一些抗病毒中藥[4]。
將病鴨及時挑出并隔離,同時做好消毒防護工作。加強場區的衛生清潔工作,給予鴨干凈的環境,廠區內外道路、鴨活動場所用2%的氫氧化鈉、0.2%的次氯酸鈉等消毒,每周消毒2~3 次。
加強免疫是避免早期感染和傳播的重要保護措施,為了避免垂直傳播,種鴨場應對鴨群免疫、飼養管理、飼料飲水、環境衛生、疫病防控等各環節加強管理,采取綜合生物安全防治措施,防止鴨群出現感染。免疫預防早期感染和垂直感染是導致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所以種鴨場應加強對該病的預防。種鴨可在40~50日齡和80~90日齡接種鴨源細小病毒滅活苗或小鵝瘟番鴨細小病毒二聯苗免疫。為了預防雛鴨發病,可在鴨1~3日齡注射鴨細小病毒疫苗或鴨細小病毒抗體,注射越早效果越好,防止發病[5]。
鴨舍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避免溫差過大和濕度過高,造成應激反應;降低飼養密度,保持適當通風,減少舍內有害氣體,提高鴨群抵抗力。
保證鴨飼料營養全面,防止飼料霉變,在日常管理中可添加脫霉劑;提供鴨群干凈和充足的飲水;飼料中可添加多維和礦物質等,增強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