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如果孩子從小做事就能聚精會神,專心致志,那么長大后極有可能是個成績優異的學生、素質超群的人才。但現在有不少孩子,玩手機時能全神貫注很長時間,一上課卻不能集中注意力10分鐘,讓很多家長感到不解。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話題:如何從零歲開始,把握機會,保護、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的注意力需要保護與培養
(孫先生,38歲,電子工程師)
在我家大寶7歲時,我愛人又生了一對雙胞胎。
鑒于我家大寶上學后經常被老師批評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我特別重視對二寶和三寶注意力的培養,研究了不少相關的家教書籍。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嬰兒的專注時長與陪伴他的成年人的專注時長密切相關。實驗發現,成年人在陪伴孩子時若注意力高度集中,孩子長大后能夠進行專注學習的時間是同齡人的4倍。由此,兒童心理學家得出結論:孩子的注意力在最初的時候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保護出來的。提高孩子的專注力,要從改變成年人的陪伴方式開始。
回顧我家大寶的童年,我們陪伴他時大都心不在焉,大寶的注意力品質就很差。他打游戲能堅持三四個小時,課堂上卻無法集中注意力。因此,我對老二、老三的教育,尤其注意在陪伴方式上予以改進。
一是優化生活環境,不干擾他們的注意力發展。
陪伴孩子時,我遵循三個原則:環境整潔、避免打擾、摒棄控制。
我在嬰兒房只放了簡單的玩具,當孩子專心玩耍時,我們不隨便打擾。比如兩個孩子躺在嬰兒床上,有時會你一言我一語地進行“嬰語”對話,自得其樂,我們只遠遠地看著,不打斷他們。有時他們一起玩掛在嬰兒床上的旋轉動物風鈴,我們也是遠遠地看著。這樣做,既能讓孩子專注于一件事不中斷,又能讓孩子在自己玩耍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提高動手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于專心致志,而不是一心多用。
二是不斷拉伸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長。
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延長。孩子3歲到5歲時,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大約只有5到15分鐘。我國幼兒園課程的時間設置遠高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平均時長,因此家長有必要訓練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
我在家里設置了一些障礙物,教孩子爬行時盡量鼓勵或引導他們達到目標再爬回來。一天,我要兩個孩子爬到陽臺拿個布偶回來。老二中途被茶幾上的瓶瓶罐罐吸引,一分神就不知道該做什么了。我指著布偶鼓勵他繼續爬,并誘導他:“布偶是在書架那邊嗎?爬過去好不好?”二寶這才繼續向書架的方向爬。但到了書架旁邊他又停住了,又開始迷茫。我提醒他:“二寶想拿什么呢?是不是一個布偶?”最終引導他“完成”了任務。
雖然是雙胞胎,但兄弟倆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明顯有差異。老三能一氣呵成的事,老二就做不到。但經過我有針對性地訓練以后,老三的行動力與專注力都比同齡孩子強很多,老二也和同齡孩子不差上下。
三是培養孩子動身子、動腦子。
研究表明,孩子圍繞一個話題進行的討論越詳細、深入,說明孩子的注意力越集中。二寶、三寶漸漸長大后我發現,當我們聊天時,老二不知不覺就會轉移話題,我只好嘗試著把他的注意力“拉回來”。比如我們討論中午飯吃什么時,老三說他想吃牛排,老二卻不同意,但又不愿給出理由。我抓住機會問老二:“你能不能給出三個不同意吃牛排的理由?”老二想了半天,才說出三個理由:“奶奶做的牛排很硬;門口的炸雞很好吃(他想去門口吃炸雞);我們家一個禮拜都沒出去吃飯啦!”這三個理由之間有著很強的邏輯關系,他必須集中注意力才能精確表達出來。我覺得這是鍛煉他集中注意力的好辦法,因此每當他有某種強烈欲求時,我就借機讓他說出幾個理由來訓練他。
老二與老三的性格一靜一動,常會產生矛盾。訓練兄弟之間進行禮貌、合理、健康的辯論,無疑是提高他們注意力的好方式。老三急躁時會打人,我就跟他講“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道理,教他心平氣和地處理問題。我始終堅信,這樣一點一滴的訓練,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人際交往一定大有裨益。
當我只有一個孩子時,就如同“所有的雞蛋都在一個籃子里”。家人們誠惶誠恐,對這個“蛋”寄予厚望。在大寶學齡前的一段時間,我們忙著讓他學各種才藝,留給他的玩耍時間太少。如今看來,老大總覺得學習枯燥又無聊,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破壞了他的注意力。那么,我現在就盡量把他的事情交給他,想辦法把學習變成他自己的事情,鼓勵他自己想辦法,動腦子。
從目前情況看,我們的改變很有成效。
生活被控制極易破壞幼兒專注力
(方女士,33歲,全職媽媽)
我兒子天天上幼兒園后,老師請我們去看監控錄像。天天常在上課時莫名其妙地傻笑,或者經常上廁所,還常說“奧特曼來了”“我的僵尸出動了”等“動畫語言”。老師說他做事虎頭蛇尾,不管給他布置什么任務,他都堅持了幾分鐘,之后便會心不在焉。
幼兒園老師問我:“天天在學習的時候注意力難以集中,在玩游戲的時候卻可以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你有過反思嗎?”
我還真的有過反思。我覺得在天天的成長過程中,外力總比內力對他的成長起更大作用。他從2歲開始就要上好幾個興趣班,吃喝拉撒睡的時間都由我精準安排。他變得注意力渙散,整天想方設法偷懶耍滑。他認定“玩”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學習”是被迫履行責任的時間,是不得已而為之。
幼兒園老師聽了,對我說:“研究表明,最破壞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是讓孩子感覺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家長安排好的,都是要為別人做的。這一點,在天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證明。”
根據天天的具體情況,老師給我提了幾點建議:給孩子釋壓;讓孩子多運動;通過訓練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做到前兩點相對容易,完成最后一項卻非常考驗我。老師告訴我,天天容易被喧囂的聲音和周圍的刺激影響。當他坐在教室里時,不僅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還能聽到教室外面的汽車喇叭聲、其他同學無意間發出的各種聲音……他需要更堅定的指令,才能從雜亂的聲音中跳出來,將注意力轉向老師。讓孩子從注意力渙散的狀態中走出來,就像訓練一個左撇子用右手寫字。我常要溫和地提醒兒子:“天天到哪里去了?”“你剛才不是說……”當天天向我提問時,我不能一股腦兒地告訴他,而是要啟發他思考;當他嘗試一個新技能時,我要耐心地鼓勵他全神貫注,并堅持下去。
有一天,天天想撕開兩張黏在一起的透明膠布。嘗試幾下沒有成功,他的注意力開始渙散。我鼓勵他繼續嘗試:“嘿,真的挺難撕呢!再試試。”最終,天天成功了。他歡呼雀躍的樣子讓我看到了希望。
如果是過去,我會三下五除二地替他做好,末了還會加上一句:“你看,挺容易的。”現在我會真正把他當作一個6歲孩子來對待,不斷鼓勵他,把復雜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帶他一次次重新嘗試。
在換位思考后,我可以容忍天天的專注力渙散,耐心地將他從原來的狀態中帶出來。其實,孩子的專注力都是在瑣碎小事中磨煉出來的,不能依靠課外的興趣班或學校的老師,而是要靠家長的陪伴。
保護孩子專注力的幾個原則
(孫教授,兒童心理專家)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項實驗:隨機將數十名15個月大的孩子分成兩組,然后讓他們看父母如何把一個玩具青蛙從罐子里拿出來,如何把鑰匙從門上拔下來。每個孩子連續看三遍家長如何完成上述兩件事。不同的是,一組孩子看到大人一開始就遇到困難,需要一番努力才能成功。另一組孩子看到大人輕而易舉地完成任務。之后,每個孩子獲得一個音樂玩具。玩具的頂端有個仿真開關,底部卻隱藏著一個真正的開關。當使勁摁仿真開關播放不出音樂時,第一組的孩子們嘗試按開關的次數要比第二組高出近一倍,他們更專注地琢磨這個玩具,不少孩子最終找到了真正的開關。
研究人員據此大膽提出假設:孩子的專注力來源于模仿。當下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比起書本,有很多事物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很多電子產品。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該如何做呢?
原則一:父母不要“全能”,但要做榜樣。
父母在孩子面前時不時地展現自己的“無能”,讓孩子看到自己遇挫時堅持不懈的探索過程,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中國父母習慣于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無所不能”,覺得自己動手能力差就不帶孩子做手工;自己英語不夠流利就不和孩子英語對話……事實上,孩子不但需要看到我們輕而易舉的成功,更需要看到我們集中注意力進行探索的過程。哪怕結果失敗了,孩子也會感覺到父母是努力的、專注的、積極進取的。他們會以父母為榜樣,遇到困難時去努力克服。
原則二:讓孩子以自己的節奏和方式成長。
幼兒天生具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當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很自然地就會花時間和精力,百折不撓地進行探索。在安全的前提下,家長要適度放手:讓孩子盡情爬、盡情摸、盡情玩耍,允許孩子臟兮兮的,甚至偶爾摔一下。孩子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會不斷得到鍛煉。
很多家長卻無法放手,總喜歡打擾孩子。比如,1~2歲半的孩子正處于細節觀察敏感期,難免會接觸一些臟亂的東西,家長便會呵斥與打擾。而有的家長,則喜歡抱抱、親親,一刻不讓孩子清靜。5~6歲的孩子會通過畫畫、填色、做手工、編故事等練習思考能力,有的家長會在孩子專心做事時問孩子要不要喝牛奶、吃水果,一會兒又問孩子累不累,要不要歇一歇。這都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原則三: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要有同理心,鼓勵孩子反復嘗試。
全神貫注的能力和深入思考的習慣,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形成的,而是需要長期培養。從幼兒階段,就應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與思考時間。
第二個案例告訴我們,注意力的關鍵在于主動性。一個主動進行觀察、思考的孩子,注意力自然更容易集中。但“生活被控制”與“填鴨式教育”都會削弱幼兒的學習主動性,進而削弱他們的專注力。
方女士在反思后找到了竅門——嘗試換位思考,把孩子真正當孩子。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時,像玩伴一樣陪他進步,并適時展示自己的“無能”,給孩子提供嘗試的機會,孩子的專注力逐漸得到提升。〔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