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維斌
摘 要: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尤其在解決課內外學習的銜接、教學交流和指導、提高課堂效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從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的現狀以及影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的因素出發,對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及注意事項進行論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應用;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3-0074-02
當前,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已經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沖擊,不只是經濟、文化,教育也深受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教師“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因此,教師應借助“互聯網+”這股春風,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推動語文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本文對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論述。
一、 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的現狀
第一,使用頻率。從使用頻率來看,以每周實施1節~5節的教師為最多,超過樣本半數,而未使用的教師占近一半的比例。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還不大普及。第二,使用設備。從使用設備來看,語文教師在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時以使用“計算機”以及“投影儀”為主,“多媒體視聽設備”以及“數碼相機”次之。第三,使用原因。從使用原因來看,在語文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教師中,八成以上的教師使用原因為“對教學有幫助”,而有小部分教師使用原因為“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第四,使用方式。從使用方式來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常用的使用方式為“提出一主題,學生上網搜集相關資料”以及“學生使用計算機、投影儀等設備進行學習活動”,此結果與最常使用的硬件工具為“計算機”以及“投影儀”相契合。
二、 影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的因素
影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的因素,以“教材資源因素”為主,包含了相關教材資源取得的便利性、網絡資源搜尋的方便性、網絡資源使用的合法性、教材管理的系統化、專業的資源平臺。其余的影響因素依序分別為“教師個人因素”,包含了個人的動機、個人的相關知識儲備、信息技術素養、課業及進度的壓力以及具體使用成效;“學生因素”,包含了課堂的秩序、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學生的適應以及認同;“其他因素”,包含了教學目標的達成、評量方式以及對進修的需求;“軟硬件設備因素”,包含了學校設備的等級管理以及便利性、學校網速以及相關資源取得的便利性;“學校因素”,則包含了校方態度、行政人員、專業人員以及相關技術的支持等。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方法
語文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前,常見的做法為“在網絡上搜尋課程相關之教材”“利用文本處理軟件制作課程相關教材”以及“讓學生從網絡上搜集信息技術來做課前預習”。語文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語文教學中,常見的做法為“播放課程相關視頻等提升學習興趣”“使用文字處理軟件呈現教材”以及“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來的資料進行分享或發表”。語文教師在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時,最常見的做法為“讓學生使用E-mail交作業或學習單”以及“使用試算表、數據庫來進行學生成績資料管理”等。
四、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只能在課堂上掌握基本的生字詞和文學知識,語文思維的拓展和語文實踐大多只能在課下完成。且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差,課下若缺乏教師的有效指導,很難對課堂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和鞏固。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語文教學的有效銜接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互聯網現有技術和工具,筆者認為有如下幾種模式。
第一,課前有效導學與課后有效復習相結合。互聯網使教學方式日益靈活,在新課學習之前,學生可以查找優質資源,了解教材背景,熟悉教材內容,增強課堂聽課的專注性和有效性。課后借助網絡學科工具進行復習,查缺補漏,課內課外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課內交流與課外指導相呼應。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需要教師的指導,傳統的師生交流以一對一的形式發生在課堂上,時間和地點受到嚴格的限制。在“互聯網+”教育環境下,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通過互動平臺收集學生問題,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和記憶。
第三,在線學科工具與課下學習有效融合。當前部分教師常以機械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和課文的背誦。大量機械的重復不僅增加了學生的作業量,還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造成負面效果。教師利用專業的網絡學習平臺對學生進行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測,依據檢測結果更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量身定制學習套餐,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第四,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高效融合。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看,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記憶以具體形象記憶為主。因此,在低年級階段,教師可制作圖文聲并茂的課件或設置場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課堂效率。在高年級階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師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目前的課堂教學引導往往存在難度大、效率低的問題。要解決上述問題,應將傳統教學模式與“互聯網+”教學模式高效融合。如教師通過網絡搜索或者自制相應知識點的微課,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有效解決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減少因個性化輔導占據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的注意事項
第一,學校方面。學校是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的重要助力及支持,應給教師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源以及環境。因此,學校除了給教師增加進修渠道,讓教師可以進行相關知識拓展以及技能提升之外,還要多鼓勵、支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效。
第二,教師方面。從研究結果看來,語文教師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的意愿不高,參與相關研習時數也少。信息技術時代瞬息萬變,語文教師應及時進修相關知識,讓學生在快速發展的時代當中,能夠因為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而獲得更大的學習成效。語文教師除了進修專業知識之外,也應多參與信息技術類相關進修研習,以不為時代所淘汰。
第三,教學方式。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最終是要學生習得知識,而不是單純地使用信息技術工具來教學。語文教師可以嘗試多種不同的方式,如學生課前的信息技術搜集、課中的討論互動以及課后的交流溝通等,讓教學活動變得多姿多彩,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學習速度,進而提升學習內在動機,又可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使教師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因此,教師應善于整合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將課前有效導學與課后有效復習相結合,使課內交流與課外指導相呼應,在線學科工具與課下學習有效融合,使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高效融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楊華.“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模式變革略談[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3).
[2]方佳.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8(12).
[3]張強.淺議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J].甘肅教育,2018(21).
[4]王立香.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18(31).
[5]戴維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7(23).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 Chinese Teaching
Chang Weibin
(Changjiaping Primary School, Lidian Village, Tongwei County, Gansu Province, Tongwei 743313,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 lot of conveni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ode, especially in solving the connection of learn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 carrying out teaching communication and teaching guidance, and improving classroom efficiency and so 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hinese teaching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y teachers in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pplication; teach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