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松 李勝祺
[摘要]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是我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載體和實踐范本。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背景下,構建混合所有制高職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不僅是校企雙方相互依賴的內生性訴求,也是高職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統一的育人要求,更是職業教育多元化發展的內在需要。高職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具有獨特的育人優勢,能夠有效推動高職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科研功能對接,保障高職院校與企業資源整合共用,促進高職院校形成育人特色。根據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辦學特點,應加快構建以現代化治理體系為準繩的合作機制,以市場化運作為規制的運行機制,以校企合作能力提升為模型的保障機制。同時,探索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的建設路徑,必須明確其建設內涵與規范,樹立標準基線;建立健全配套支持體系,夯實建設基礎;建立評價體系,嚴把質量紅線。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
[作者簡介]郭雪松(1978- ),女,吉林通化人,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浙江? 杭州310008)李勝祺(1979- ),男,浙江金華人,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后。(浙江? 杭州? 310058)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1-0020-08
我國高職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已經實施了多年,早在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就指出,要“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再次指出“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推進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高職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我國逐步探索出了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這一獨特的辦學模式,由于該辦學模式形式新穎,便于資源整合,受傳統辦學體制影響小,因而迅速在全國各地推廣開來,成為新時期我國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代表性成果。為了科學把握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方向,深化高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本文提出加快構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的立論點,并從學理邏輯、育人優勢、機制構建及路徑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的學理邏輯
(一)校企雙方相互依賴的內生性訴求
高職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勞動者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生產技術更新、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動力,高職教育在促進社會生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具有明顯的經濟屬性。高職院校作為高職教育的主體,與企業共同舉辦產業學院,正是基于高職教育的經濟屬性,即產業學院能夠為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帶來多種顯性和隱性的經濟價值。高職院校和企業作為兩類性質不同的社會主體,基于共同的經濟屬性而進行合作辦學,共建以產業學院為載體的利益共同體,決定了可以從經濟學的視角分析產業學院建設的學理邏輯。在現代社會中,高職院校為企業培養人才,向企業提供專業服務,企業既有用人需求,也有技術升級、產品開發、管理咨詢等方面的專業服務需要,可以說,高職院校與企業天然具備合作的基礎。在校企之間未建立深度合作關系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的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在向企業端流動的過程中處于分散化、破碎化的自發狀態,無法發揮出規模效應,無形中推高了社會交易成本,既不利于高職教育辦學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企業經營成本的降低。從“理性經濟人”的視角來考慮,高職院校深化與企業的合作,共建產業學院,不僅可以利用企業的車間、生產線等設施設備提高學校的實踐教學質量,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還可以利用企業的人才資源指導學校教學改革,優化教學體系;此外,還可以為學校教師掛職鍛煉,打造“雙師型”隊伍創造條件。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實現人才的定向培養,既降低了企業自身的員工培訓成本,又提高了聘用人才的適用性。與此同時,企業還可以借助學校的科研資源、技術資源幫助企業進行生產工藝和技術的升級,新產品的研發,解決各類技術難題,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作為供給端的高職院校與作為需求端的企業都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需求,而滿足這一需求的最佳途徑就是雙方達成深度合作,共建利益共同體,即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和企業具有相互依賴的內生性訴求,這是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現實基礎。
(二)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統一的育人要求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最終目的,也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學校教育作為提升公民素質和人才培養的社會活動,理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反映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貫徹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統一的育人要求。高職教育與其他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在教育取向上更加注重專業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統一。但是,由于職業教育發展起步晚,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積累都略顯不足,加之我國工業化同樣起步晚,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發展協同性差,造成職業教育被動模仿普通教育,不僅導致職業教育無法體現工學結合的要求,也割裂了職業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統一關系,使得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格與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不匹配,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社會功能的發揮。新時期,我國大力推進實施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辦學改革,促進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協同一體化發展,正是為了糾正過去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上的偏差,補足職業學校實踐教學薄弱的“短板”。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顯著增強了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辦學的緊密關系,讓高職院校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的教育資源來提升實踐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從而更好地實現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有機統一。
(三)職業教育多元化發展的內在需要
職業教育多元化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當代社會多元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人類生產活動的范圍和對象持續擴展,商品經濟和服務經濟的形態日趨多元,社會分工細化、職業崗位專業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客觀上要求職業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以適應經濟形態多元化的技能需要。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日益緊密,國際交流日漸增多,而在一國或一個地區內部,不同階層、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民眾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聯系也越來越便捷和密切,不同的思潮激蕩碰撞,促使現代社會更加開放、包容、多元,也要求職業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以滿足更加多樣化的民眾教育需求。職業教育的多元化涉及辦學主體多元化和辦學體制多元化兩個層面:就辦學主體多元化而言,是要實現職業教育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引導和鼓勵更多類型的社會主體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就辦學體制多元化而言,是要打破傳統的一元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允許社會主體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職業教育資源的能力。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共同體是推動職業教育多元化最重要、最有效的辦學模式。在辦學主體上,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實現了職業學校與企業的“二合一”,雙方主體基于共同的人才培育目標而形成了校企交融的一體化辦學和發展格局,擁有了全面、深度整合雙方主體教育資源的堅實基礎。在辦學體制上,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充分發揮了公辦職業教育與民辦職業教育兩種辦學體制的優勢,同時又很好地規避了這兩種辦學體制各自的弊端,可以說是完美繼承了這兩種辦學體制的優質“基因”,必將成為未來我國主流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之一。
二、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的育人優勢
(一)有利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科研功能對接
由于產業學院幾乎等同于一個獨立的教育單位,創辦產業學院需要投入的資金資源數量龐大,與高職院校聯合舉辦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企業通常為行業的龍頭企業或者企業集團,這樣的企業不僅有能力、有條件全面支持產業學院的教育資源建設,參與產業學院的辦學過程與人才培養過程,還能有效促進產業學院專業鏈與行業產業鏈的緊密對接,真正實現高職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從而為高職教育的產學研一體化奠定基礎。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在促進產學研一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能夠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功能的對接。大型企業(集團)往往擁有雄厚的實力,生產設施完善,生產資料充裕,完全有條件容納教育規模不大的產業學院全體師生進入企業進行實訓。加之產業學院本身就是面向聯合辦學的大型企業(集團)定向培養人才的,產業學院培養的人才質量越高,大型企業(集團)投資辦學的收益也就越高,后者有充分動機接納產業學院的師生進入企業進行實訓,因此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能夠有效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功能的對接。二是能夠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科研功能的對接。企業的成長壯大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大型企業(集團)能夠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地發展起來,必然克服過一個又一個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在此過程中,它們通常都會建立起強有力的研發團隊和完善的研發機構。大型企業(集團)居于領先行業發展的前沿,行業發展中最具有前沿性、挑戰性的應用性研究課題總是率先擺在它們的面前。大型企業(集團)通過與高職院校聯合創辦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便于利用學校的科研力量和科研設備,與自身的研發團隊以及研發機構協同進行課題攻關,如此一來,就將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與企業的科研功能對接起來,既提高了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也提高了大型企業(集團)的科研攻關能力。
(二)有利于高職院校與企業資源整合共用
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作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新型組織形態,在校企雙方的合作深度上遠超常規性的校企聯合育人項目,因而在雙方資源整合共用層面,也遠比一般意義上的校企合作更加深入。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能夠有效促進校企資源整合共用。首先,推動教育資源的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是直接面向特定行業甚至特定企業進行人才培養的教育單位,與之合作辦學的企業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必然會深入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而為教育資源的共建創造了條件。企業是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主體,依托自身掌握的市場信息優勢、行業信息優勢,能為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提供指導,幫助高職院校形成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應用型專業群和課程模塊。同時還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建立起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提高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整體質量。其次,推動校企人才資源的雙向流動。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舉辦的教育單位,從隸屬關系上也可以被視為企業的分支機構或者二級機構,企業調撥人力進入產業學院指導教學甚至擔任教職,原則上并不存在人事管理制度上的障礙,而員工的職業身份、人事關系也無須改變,因此不用擔心職業發展受影響,這就為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打開了方便之門。職業學校可以派遣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或者接受培訓,企業可以派遣技術骨干指導產業學院教學或者擔任兼職教師,這種人才的雙向流動有利于高職院校完善師資結構,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最后,促進校企技術資源的共享。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持續得到市場認可,說明其生產技術或者服務能力必有卓越之處;高職院校作為以技術技能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教育類型,同樣需要在專業技術以及專業服務領域有所積累。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舉辦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雙方主體成了“一家人”,能夠促進技術交流和技術資源的共享,達到“1+1>2”的辦學效果。
(三)有利于高職院校形成育人特色
高職院校作為高職教育的主體,在辦學與育人過程中既要體現出高職教育的共性,也要凸顯自身作為獨特教育主體的個性。這既是高職院校育人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高職院校實現創新發展、建立教育品牌的內在要求。可以說,辦出特色不僅是高職教育的生命線,更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之源,只有辦出特色,高職院校才能更好地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職能,進而在職業教育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是高職教育辦學體制、辦學模式的重大創新,依托產業學院培養人才,既是高職院校特色化辦學的具體體現,也是進一步培育和形成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和育人特色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能夠有效實現“雙主體”育人。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多種多樣,但其中大部分實踐形式很難真正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究其原因,就在于學校和企業之間沒有建立起一體化發展的格局,企業參與學校育人的程度不深。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解決了過去校企之間“融而不合”的痼疾,企業不再僅僅是職業教育服務和產品的需求方,更是育人共同體的創辦者、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者,企業成為生產性知識與技術的貢獻者、技術交換的享有者,真正擁有全方位參與學校育人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能夠有效保障特色專業育人。建設特色專業、形成專業特色是高職院校彰顯辦學特色和育人特色的重要體現。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能有效促進高職院校專業鏈與區域產業鏈的對接,學校通過與區域行業龍頭企業(集團)開展聯合育人,進行人才定向培養,能夠根據行業、產業甚至企業的實際需求建立特色專業,而依托企業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的指導以及協助,又能幫助職業學校的學科專業辦出特色,由此實現高職院校的全方位特色育人。
三、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的機制構建
(一)建立以現代化治理體系為準繩的合作機制
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是由不同所有制主體共同投資、共同舉辦的,要確保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平穩有序運行,優質高效育人,首先要建立校企之間密切配合、良性互動的合作機制,而在構建校企合作機制的過程中,建立現代化的學院治理體系是重中之重。基于產業學院辦學的主體結構和性質,建立現代化的治理體系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有限主導,多元共治”原則。開放性治理是現代治理體系的一大特征。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是多種所有制主體共同投資興辦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論是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高職院校還是行業企業,都應當正確認識產業學院的主體性質和辦學目的,改革傳統單一壟斷化的學校管理模式,分化過于集中的學校管理權力,提升學院治理的開放性,建立多元共治的治理結構。二是“平等協商,民眾集中”原則。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既然是多主體聯合辦學,那么在治理體系的構建上就應當體現民主原則,在重大校務的決策上,產業學院決策機構要充分聽取教育主管部門、高職院校、行業組織、企業等各利益相關主體的意見和建議,以平等協商的形式進行對話和商討,由產業學院決策機構做出最終決定。
在具體實操層面,產業學院要重點做好管理機構的設置、管理人員的配置和管理制度的建設等方面工作。首先,應由產業學院各投資主體共同組建學院董事會作為學院的最高決策機構,董事會在區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下運作。其次,學院董事會下設監事會、理事會兩大二級機構,監事會行使監督權,理事會行使管理權。監事會成員由董事會選舉產生,理事會成員由董事會聘任產生。理事會圍繞學院院長建立起管理班子,全面負責產業學院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由此建立起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產業學院通過搭建決策、執行和監督相互制約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就能在接受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指導和依法治教的基礎上,破除行政管理的干預,建立起獨立決策、執行到位、有效監督完善的現代化治理體系。
(二)建立以市場化運作為規制的運行機制
職業教育是兼具公益屬性與經濟屬性的教育類型,企業參與舉辦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盡管有著承擔社會責任的動機,但根本動力仍是基于高職教育的經濟屬性,即舉辦產業學院能夠為企業生存發展創造必要的經濟價值。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不論是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是培養更高質量、適用性更強的技術技能人才,都需要瞄準市場技能需求以及行業用人需求來開展教育活動,建立起市場化的運作模式。首先,建立面向市場的課程教學體系。產業學院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上,要依據企業的崗位技能需求開設課程,每一門課程都要“明碼標價”,在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課時數、教學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做到信息全面公開,尤其要預設課程教學結束后學生所應達到的技術技能水平,讓企業清楚明白地知道投入的每一份資源將產生多少收益。其次,建立與企業管理接軌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是組織管理中的重要環節,是影響組織運作效率的關鍵性因素。產業學院要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必須改革教師管理辦法,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建立起與企業管理接軌的人事管理制度。產業學院在教師聘任以及職稱評定過程中,要重點考察教學能力、技術能力、研發能力,強化教師開展教學和專業服務的績效考核,建立動態化教師職稱評聘制度,促進學院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的合理有序流動。最后,建立社會服務新機制。社會服務是高職教育的重要職能,產業學院通常擁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和研發能力,可以為行業企業提供各類專業服務。建立社會服務新機制,以市場化原則向行業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是產業學院增強“造血”能力、充實辦學資金資源的重要途徑。產業學院要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技術合作、科研合作,主動承擔行業企業科研攻關任務,強化對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的教職員工的激勵,讓社會服務成為產業學院市場化辦學的核心“增長極”。
(三)建立以校企合作能力提升為模型的保障機制
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與傳統的高職教育機構相比,管理主體更加多元,組織架構更為復雜,人事關系更為復雜。要確保產業學院的規范、高效、有序運行,實現預期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除了需要法律、政策、制度、機制等頂層設計方面的保障以外,還需要建立起以校企合作能力提升模型為重點的運作保障機制,從產業學院內部夯實生存發展的基礎。要想建立校企合作能力提升模型,關鍵在于增強三大能力:一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高職院校搜集、分析和運用復雜信息,從中發現趨勢、機會和規律,并將其應用于校企合作過程之中,提升校企合作戰略實效的能力。信息搜集能夠幫助高職院校更充分地了解區域行業產業發展動態,更準確、更清楚地了解企業參與舉辦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需求,從而為校企雙方緊密合作奠定基礎。信息分析能夠幫助高職院校根據聯合辦學的目標和方向,比較、判斷、評估、提煉校企合作過程中產生的各類信息,從而使得決策、管理和執行變得更加精準、簡潔、高效。二是資源整合能力。產業學院是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舉辦的人才培養共同體,學校和企業的共同投入決定了產業學院擁有充分的資源保障,產業學院能在多大程度上整合好、利用好校企雙方的資源,決定了其運作的效率。產業學院要切實增強資源整合能力,不僅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類資金資源,還要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能,從開源與節流兩端促進產業學院資金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三是溝通協調能力。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是多元主體聯合辦學的模式,其主體性質的多元性、人員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協調溝通能力在保障產業學院平穩有序運行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要注意協調好教師與企業的關系,增強教師與企業之間的互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過程;同時,還要協調好校企雙方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定期召開例會,拓寬校企溝通渠道,不斷提升校企雙方管理部門的協同性。
四、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的路徑
(一)明確建設內涵與規范,樹立標準基線
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是高職教育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創新的產物,現階段我國關于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不論是在認識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都存在不足。因此,要確保產業學院建設和運行不偏離預設的軌道和方向并取得預期的辦學成效,首先應當確立產業學院的建設內涵,明確產業學院的建設規范,為產業學院的可持續發展樹立標準基線。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加強理論研究,提高教職員工的思想認識。每一所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都不盡一致,擁有的軟硬件教育條件、教學理念、文化傳統也千差萬別,加之所在區域的產業經濟發展形態和程度也截然不同,那么各高職院校在與企業聯合舉辦產業學院時,就不可能照搬一套現成的辦學模式,而必須根據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狀態、自身的辦學條件和教學現狀、企業的資源稟賦和人才需求等來確定辦學定位、目標和方向。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產業學院建設前期加強理論研究,組織專家學者、行業企業相關人士共同召開專業調研會、研討會,綜合分析區域內產業、行業、企業的發展狀態和人才需求,圍繞辦學機制創新、教學模式改革、規范體系建設等方面明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建設的內涵,提高教職員工的思想認識,為產業學院辦學實踐、改革創新提供思想基礎和理論支撐。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科學設計建設規范,確保產業學院建設規格。高職院校要在前期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加強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頂層設計,科學設計學院建設規范,做好學院建設規劃,用協議和制度明確產業學院的建設規范。在此過程中,要重點明確和完善產業學院建設的企業參與度標準、生產性知識轉移度標準、課程教學標準、教師準入標準、科研業績評價標準等,嚴格把關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建設的標準基線。
(二)建立健全配套支持體系,夯實建設基礎
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建設不僅關系著高職教育的內涵提升,更關系著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職業教育創新。產業學院建設是一個跨界資源整合的過程,除了需要大量資金資源的投入以外,還需要建立健全配套支持體系,全方位夯實建設基礎。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規,為產業學院建設運行“保駕護航”。在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行的背景下,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也要實現依法辦學、依法治教。但是,在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與高職教育相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都沒有直接涉及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條文,這就導致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在法人地位、資產界定、產權保護、利益分配等方面都無法可依,成為制約產業學院建設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國家有必要盡快健全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出臺規范、鼓勵和引導產業學院辦學的法律規范,為產業學院建設運行“保駕護航”。其次,要完善激勵政策,加大對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建設的支持力度。近年來,國家接連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盡管這些政策也為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但截至目前,我國尚未出臺關于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的專項激勵政策。為了給予產業學院更有效、更精準的支持,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激勵和引導政策,從稅收優惠、融資支持、財政補貼等方面加大對產業學院辦學的支持力度,推動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主流模式。最后,要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形成全面理解支持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的氛圍。現代職業教育事業的建設發展不能囿于職業教育內部來尋求解決方案,而應當把職業教育放置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進程中來思量。長期以來,我國民辦高職教育之所以發育緩慢,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非公即私”、公辦教育高于民辦教育的社會性歧視。政府應當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宣傳支持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和制度,讓社會各界充分了解混合所有制辦學的優勢和價值,進而形成全社會理解、支持乃至參與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辦學的氛圍。
(三)建立評價體系,嚴把質量紅線
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具有社會化、市場化、多元化等多重特征,由于辦學主體多元,各利益相關主體的訴求都會對產業學院的建設和運行產生較大影響。因此,產業學院在辦學方向上需要建立引導規范,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進行更嚴格的監督和約束,建立健全評價體系就顯得異常重要。要建立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育人評價體系,首先需要解決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協調好利益關系,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是由多主體聯合舉辦的,在建設管理過程中,需要各方主體的平等協商、協同共管,那么在評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充分考慮各利益相關主體的需求,由此就需要推動辦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主體除了要包含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高職院校、企業以外,還應當包含產業學院師生、行業組織和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實現對產業學院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多維度、全方位考察和評價。二是要多維并進,實現評價標準開放化。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的建設初衷是培養匹配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那么產業學院辦學和育人評價標準的設計就應當著重突出人才培養對企業、行業需要的滿足程度,同時關注教師科研活動對產業的服務效度。在學生評價中,應當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把學生學習期間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作為評價指標;在教師評價中,要摒棄過去一味以職稱、論文為導向的做法,要將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公益性科技問題解決度、關鍵核心技術等納入評價指標。三是要保障評價內容的立體化。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作為一種新型的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走彎路”,因而評價產業學院的辦學和育人成效,既要注重結果導向,又不能只從結果出發,而要更加注重過程評價,評價內容在與學院辦學產出直接掛鉤的同時,也要包含學院辦學過程中的工作改進和有效探索,以此鼓勵產業學院教職員工大膽試錯、積極創新。
混合所有制高職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在推動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增強職業教育內部要素流動、促進多種優勢教育資源互補等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加強混合所有制高職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建設,構建和諧共生的校企合作戰略伙伴關系,是確保高職教育貼近市場、貼近社會需求、滿足受教育者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目前來看,混合所有制高職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具有開放性、復雜性、系統性等特征,是多元社會主體協同育人的實踐平臺,涉及的利益相關主體眾多,參與主體的性質不同,專業領域各異,且相關合作項目多樣,日常事務復雜煩瑣。同時,混合所有制高職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內部資源互補效應的發揮程度、利益創造和共享的實現程度直接決定著各成員單位合作關系的緊密程度,也影響著共同體的運行和發展狀態。因此,要確保共同體平穩、有序、高效地運作和發展,就需要加快完善頂層設計,建立起科學規范的運行機制,確保共同體各項辦學工作能夠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地進行。
[參考文獻]
[1]匡瑛.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必須正視的幾大痛點與可能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8(15):14-19.
[2]張煒.基于校企共同體的“校中廠”運行機制及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6(17):12-15.
[3]歐陽楊帆.產業學院背景下校企文化融合的幾點思考[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9(4):55-57.
[4]萬兵.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問題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15):32-38.
[5]朱鴻翔.公辦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9(7):32-35.
[6]劉陽,周小偉.新時代職業院校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9(3):3-7.
[7]黃文偉,郭建英,王博.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生成邏輯與制度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19(13):35-39.
[8]劉國買,何諧,李寧,等.基于“三元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新型產業學院的建設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62-66+98.
[9]宣葵葵,王洪才.高校產業學院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與提升路徑[J].江蘇高教,2018(9):21-25.
[10]胡文龍.論產業學院組織制度創新的邏輯:三鏈融合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