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容器育苗技術在林業生產模式整改與更新領域中有較廣泛應用,并且該技術在樹木栽培領域中也體現出了一定的效能。鑒于此,本文闡述了容器育苗技術用于林業育苗中的優勢,解讀了該項技術的應用現狀,立足于實際,對容器育苗技術的生產實踐做出較詳細分析。希望能與相關工作人員分享技術經驗,逐漸拓展該項技術的應用范疇。
關鍵詞:林業育苗;容器育苗技術;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S72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115022
收稿日期:2019-11-14
作者簡介:王宏偉(1969-),男,中專,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
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各地區綠化建設規模逐漸拓展,速度持續推進。既往生產實踐表明[1],將容器育苗技術應用于林業育苗領域中,對我國綠化建設進程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容器育苗技術具有操作流程簡單,能削弱季節及氣候等環境因素對栽培效果形成的負面影響,在我國造林產業中有較廣泛應用,顯著提升相關林業作業的產量。在具體實踐中,只有扎實掌握容器育苗技術要點,才能將其實用價值充分凸顯出來。
1容器育苗技術用于林業育苗中的優勢分析
容器育苗技術等同于利用特定的容器去培育花卉、林業幼苗及果樹幼苗等,將適量具有多種營養的有機培養液加入至容器內,將其放置于恒溫環境中并實施相關保護措施,以最優良的環境為支撐,實現培養優質幼苗的目標。和常規育苗技術相比較,容器育苗技術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1.1營養土種植
針對被孕育于容器中的幼小樹苗來說,要在現有環境中健康生長發育,一定要輔以營養土來進行動態式培育。營養土內養分、礦物質及水分均處于較高水平,在這樣的環境中,幼苗能吸取較足量的營養,助力于生長過程。容器育苗過程中使用了營養土種植,有益于縮短育苗時間,促進“工廠化育苗模式”的構建進程。
1.2有益于形成較好的根團
和非容器育苗相比較,容器育苗在為幼苗提供一個相對于穩定、優良的生長空間方面更有優越性,其能為樹苗提供適宜的光線和溫度,協助幼苗在較短時間內形成根系,這些都是非容器環境不能達到的,所以其培育出的樹苗根系通常遜色于容器育苗。另外,采用容器育苗,樹苗存活率高達95%,針對培育成功的幼苗,取根環節對樹苗形成的影響較輕微,這也是樹苗存活率比非容器育苗高許多的主要原因之一[2]。
1.3促進實現機械化育苗進程
現階段,容器育苗技術在國內很多地區均有應用,且在林業育苗培育進程中實現了機械化,這說明國內造林產業的容器育苗技術水平在不斷完善,能明顯降低苗木培育人員的勞動強度。打造機械化育苗,能夠將體積較微小的樹種精確地安置于容器特定部位,并結合不同樹種的生長發育情況,把特定數目種子安放于各個容器內,進而實現樹苗的批量化繁殖。能降低種子的使用量,降低林業生產期間資金投入量,也為國內林業容器育苗技術持續發展拓展了新空間。
2容器育苗在林業育苗中的應用現狀
在林業育苗領域中,容器育苗技術早期應用時,通常依照樹苗種類確定,影響技術應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容器選擇、基質配比情況。在選用育苗容器時,以塑料袋、薄膜容器、紙質容器等較為常見。
在生產實踐中,具體選擇哪種類型的容器,受國內經濟水平的約束,多種情況下會選用塑料薄膜容器。該種容器在應用過程中具有成本較低廉,在百日苗培育領域中表現出較高適用性。但是容易破碎與窩根,難以適應機械化作業模式。經對比分析后,發現紙質容器的應用效果較優良,易于儲存與運輸,不易劃破,能夠直接帶筒進行移栽操作,裝土效果相對較好,減少水土的使用量,應用效果較優良。
在技術使用過程中,除科學選擇容器類型之外,還需加強容器溫濕度控制,盡量維持其適中性。既不能因溫度過高而灼傷或烤干種子,也不能因溫度過低而凍傷種子。只有保持在合理溫度范圍內才能確保種子順利發芽生長。
3生產實踐
3.1科學選擇苗容器
容器育苗技術應用前期,工作人員應立足于幼苗生長發育特征,選擇相對應的容器,容器的選擇情況與幼苗培育工作運行的順暢度密切相關,也是采用容器培育幼苗的重要一環。
在實踐中,通常要求依照要培育幼苗品種和生長習慣等要素,整體分析后選擇容器,包括容器的性狀、規格與內部的營養物質及容器制造材料等。結合現階段容器培育有關數據研究表明,發現紙塑料與泥容器等是當下國內常用的育苗容器類型。伴隨我國幼苗培育技術的發展與完善,將會更能規范化地選擇容器類型,為容器育苗技術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保駕護航[3]。
3.2建設苗圃
幼苗苗圃構建過程中,建議盡量將其建設在水源相對較充足及光照或采光效果較好的地方,在考慮所培育幼苗的品種與生長習性的基礎上,還應該設置有關育苗空間與各種幼苗的發芽室等。以上談及的2個方面是苗圃得以建設的基本配置,能保證樹苗培育作業順利開展,更廣泛地推行容器育苗技術,最終實現提升苗木生產產量的目標。
3.3種子催芽
播種期以及播種量必須以種子的特性以及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為依據進行選擇。播種后覆土,其厚度達到種子直徑的3倍即可。在樹苗培育過程中,工作人員多采用種子催芽法去減縮種子的休眠時間,促使被催芽處理后得種子發芽率相應提升,進而減縮種子育苗對應的周期。當觀察到種子出芽情況能保持一致時,能夠同步提升苗木的質量與產量。在實際生產活動中,應對不同的樹苗實施差異化的催芽辦法,以上均是影響苗木出芽率高低的因素,若能在生理休眠期對苗木種子層積進行催芽,通常能取得最優良的催芽效果。如,某營造林規劃地規劃種植銀杏,發芽慢、生長期較長是銀杏的典型特征之一,故而擬定應用層積催芽法進行催芽處理,工作人員按照3∶1的比例混合濕沙與銀杏樹種,也可以將其分層存儲在≤5℃的低溫環境中,或>0℃低溫坑洞內,為全面提高催芽率,建議將適量河卵石鋪設在坑底;在和坑邊相距20cm位置停止放種[4]。采用以上方法進行催芽,應加強溫、濕度指標的改變,以減少種子霉爛情況。還應結合氣候溫度的差異,將種子催芽劃分為高溫催芽與低溫催芽2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