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激揚 韓曉雯


關鍵詞:安養院;碑文;病因;人性善良
《安養院記》的石碑拓片保存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蘇州碑刻博物館購得,因其內容與醫藥文化相關而常年展出。原碑早年曾存于蘇州的文廟內,那里存有十多塊宋碑,其中就包括了此碑,之后被收藏于蘇州碑刻博物館。
《安養院記》碑文的抬頭是橫列的篆書——自右向左書寫有“安養院記”四字,字徑10x15厘米(5寸許)。拓本高160厘米,寬80厘米,碑上題字正書豎版撰寫,共18列,每列最多為33字,字徑3厘米,楷書字體。碑文總共569字。從碑文最左側的落款“寶慶二年八月”(1226年)判斷,此碑年代應出自南宋。
安養院確實存在過。蘇州碑刻博物館內的另一塊石碑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被稱為文廟四大宋碑之一的《平江圖》碑,是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郡守李壽朋重整坊市后所刻的平江府城平面圖碑。它是現存最古老的蘇州城圖,也是流傳下來的宋代城市圖中最詳密的一幅。圖中的玄妙觀三清殿、報恩寺塔、羅漢院雙塔、瑞光塔等至今尚存。在圖的東南方位有一座古式建筑,鏤有“醫院”兩字,其位置就在今天的十梓街與公園路交叉口南側。如今的蘇州市衛生局就在這一帶。王鏊《姑蘇志》卷二十二就有如下的記載:“贍養院在州鈐廳后,舊日醫院,提舉林介建?!薄百狆B院”約建于南宋寧宗朝,也稱為“醫院”,寶慶元年(1225年)重修,改名“安養院”,主要收治病囚。寶慶二年(1226年),陳耆卿為之撰《安養院記》,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以“醫院”命名的醫療機構。
二、《安養院記》碑文解讀
1.解讀《安養院記》,探究安養院的修建規模及配置等
《安養院記》始云:“尚書郎林公之使浙右也,決而和,威而愛。罪自死以下,周慮熟讞,不得其情不止焉。既而曰:死于刑,吾不忍也,而有死于病者,若之何忍之?”說的是:出使浙右任尚書郎一職的林公是一個做事果決,為人溫和,威嚴而又不失仁愛之人。他在遇到死罪以下的案例,一定會量刑定罪,考慮周到嚴謹,不到了解清楚是絕不會停止的。所以他說:“死于刑法我已有不忍,如若是死于疾病,我就能忍心嗎?”碑文接下來對“安養院”進行了描述:“于是安養院成,群府縣四獄之以病告者而治。其醫之政令大概,屋百礎,田三頃,飲食臥籍薰燎之物靡不具,護視典領臨督之人靡不力,貯藏頒給激犒之法靡不時。簡良材,粹名方,以授大小醫而精煉治之。”這是說:因為林公的不忍,所以建成了安養院,周圍州府縣衙的四個監獄里凡是報告有病的都予以治療。其中關于治療的規章制度都很全面,房屋有百余間,田地約三百畝,食物、臥具針灸治療等各種用具沒有不齊備的,護理監督執行的人也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儲備、分發、獎賞也沒有不及時的。都是挑選好的藥材,精選好的方劑,根據病情選擇大夫給予精心的治療。這里的“籍”指的就是被子?!稗沽侵铩敝傅木褪侵嗅t治療中如艾灸等用到的物品。在這里,我們已經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安養院的規模以及相應的配置情況了。
碑文繼續寫道:“囚略不舒,識之歷,歷至,囚亦至。既至,醫拯療如法。洎愈,囚與歷歸,爭喜日:吾病憂死爾,今遇公得不死。果死可無憾,況生乎!且吾昔之病,未若今之病之愈之速也,果死信無憾也?!边@部分描述的是在安養院的病囚們的親身感受。這段的大意是:囚犯如感不適,可以申請登記病歷;然后,獄方將病歷與病囚一同送至安養院,按程序進行治療;等到痊愈了,在病歷上記錄清楚,再送病人與病歷回監獄??梢月牭角舴競兏吲d地表示說:“我(本來)很擔心自己的病會死人的,如今遇到了林公才能得以不死,即便是我死了也沒有什么遺憾了,更何況還能活著呢!從前我得了病都沒有如今(在安養院里)治療得如此及時;即便真的死了,也確實是沒有什么遺感了。”
2.解讀《安養院記》,探究修建者的初心
下面的碑文是此碑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或日:囚有罪者也,果死,死有罪者也;醫有罪,使不死,豈過歟?余日不然,均是民也,均是耳目肢體也。其罪至死者法也,欲生之者吾心也。縱不可生,當死于法,而不當死于病也?;蜃锊恢了溃嗨烙诓?,官實死之也。夫不能生其所可死,而至于死其所可生,是假獄以穽也?!边@一段反應了兩種聲音,一方是反對修建安養院的聲音,他們認為:“囚犯確實是有罪的,即便是要死也是因為他們有罪應該去死。醫治有罪的囚犯使其不死,豈不是多此一舉嗎?”而主張修建安養院的林公卻這么解釋道:“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我們大家都是人,都是有耳朵、眼睛和四肢的人。即便囚犯是死罪,求生的欲望也和我們是一樣的??v然不能活,也應該死于刑法,而不應該死于疾病。有的人不是死罪,卻因疾病而死,確實應歸咎為官員的失職。不要因為囚犯有罪就任其生病而死,應該給死囚以生的希望,一定不要利用監獄再造成新的傷害了?!贝颂幍摹凹佟庇欣弥狻6胺崱眲t解釋為傷害。這一段的語言樸實,卻充滿了人道主義與嚴明法治的觀念,放在今天也是絲毫不過時的。
“如公之心,惟見其可生,不見其可死。視其有罪也,猶其有疾也,則視其有疾而欲生之,尤甚于有罪而欲生之之亟也?!边@段應是寫碑文人自己的感受,大意是:像林公這樣的人,總希望看到囚犯們活著,而不能忍心看到他們枉死??吹蕉怂雷铮ㄟ€想活)的病囚,他都必根據其病癥給予治療;更別說是普通的囚犯患了病了。
3.解讀《安養院記》,加深對當時的刑獄制度的了解
因這是一塊記事的碑文,所以下面有一些事件的陳述:“洪惟皇上御極以來,天覆春植,尤眷眷岸獄事,乃四月制下,飭監司郡守以審克縷縷三百言。公未讀,訓辭,蚤知。德憲院之成,今已一歲,成而不墜可百世?!边@段文字的大意是:自從皇帝登基以來,仁德廣播,尤其關心監獄的事隋,并在四月頒布了相應的制度,關于整頓各級監獄的文字長達三百字,各郡縣要以此為約束。林公雖沒有讀到這些文字,但皇帝的旨意,他早已明白。“安養院”這個積德行善的機構建成至今已經一年,它還將留世百年。這里的“天覆春植”沒有實在含義,只是在贊美帝王廣布仁德的善舉。
“蓋好生之君,與宅生之刺史吻相合如此。今而后囚固無憾,公亦無憾也哉?公名介,紹熙名御史之子,御史按刑東浙有異績,先后輝映,其克謹庶獄有自來云。”這段文字的大意是:林公與當地刺史的想法相互吻合,于是做成了這件事(即建“安養院”)。從今往后,囚犯定然是沒有遺感了,那林公也該沒有遺憾了吧?林公名介,是紹熙一位御史的兒子。御史在量刑審案方面在浙東地區有著突出的業績;上行下效,他在處理刑獄之事的恭敬嚴謹原來也是有(好的)傳承的。此處的“好生之君”指的就是林公。這里的“紹熙”,是指南宋皇帝宋光宗趙悖的年號。
碑文最后就是落款了:“寶慶二年八月既望,天臺陳耆卿記”。它告訴我們這塊石碑是寶慶二年八月十六日這天,由臺州的陳耆卿記錄下來的。據考,陳耆卿于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曾授秘書省正字,轉校書郎,這也是他寫此碑的年份。他之后也曾兼國史館編修。
三、《安養院記》反映的人性善良
通覽整個碑文,記錄清晰,觀點明確,既讓我們了解了修建安養院的過程,也從中感受到安養院這個機構的設立所反映出的宋代刑獄制度中人性善良的一面。
在中國古代的刑獄制度中,很早就有了“憫囚”“恤囚”的傳統。在漢代,官府就已開始給患疾病的囚犯進行醫藥治病了;唐開元年問,對于在押的懷孕犯罪婦女,《獄官令》亦有優待的規定:“諸婦人在禁臨產月者,責保聽出。死罪產后滿二十日,流罪以下產滿三十日,并即追禁,不給程?!边@一人性化的規定,不僅在唐后期一直沿用,并且還為宋朝所沿襲,宋仁宗《天圣令》就原封不動地照抄了這條唐令。唐律規定:“諸應議、請、減,若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者,并不合拷訊?!睂τ诨加携彶〉那舴傅目接嵰灿邢拗?,即“拷雖依法,囚身有瘡若病,不待差而拷者,杖一百。若決杖笞者,笞五十。若囚瘡病未差,而拷及決杖笞致死者,徒一年半。”唐律還對其他各類在役人員的醫療問題作了相應的規定,即“諸丁匠在役及防人在防,若官戶、奴婢疾病,主司不為請給醫藥救療者,笞四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等等,這些都說明唐朝已經將醫療救治的范圍大大地擴展了,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五代時期開始正式設置病囚院,這是專門的監獄醫院。到了宋代,病囚院的設置被沿襲下來,在多處設置并留有記載,內容也更為詳盡了。如《宋會要輯稿·刑法六之五二》載:“(咸平)四年二月二十六日,知黃州王禹偁上言:‘病囚院每有患時,疾者牙相浸染,或致死亡。請自今持伏劫賊,徒流以上有疾,即于病牢將治,其斗訟、戶婚、杖以下,得情款者,許在外責??瘁t,俟痊日區分。從之?!睆倪@條記載可以看出,對保外就醫的范圍是有明確規定的?!爱敶簞t深其獄之四圍溝渠,蠲其穢污,俾水道流通,地無卑濕,而又時時灑掃,使之潔凈;嚴冬則糊其窗牖,給之襖襪,庶令溫暖;盛暑則通其窗牖,間日濯蕩,由是疾病無自而生。惟時時留心檢察是數者,亦庶幾古者欽恤之意?!币陨纤岢龅倪@幾條措施,可以很好地預防疾病流行,減少囚犯的患病率。宋代佚名《州縣提綱》講“重囚有病,須別牢選醫醫治,仍追其家屬看待,或有患瘡者,亦須別牢,時其灌洗,毋使與余囚相近。蓋囚者同匣而臥,朝夕薰蒸,必至傳染”?!叭魦D人當刑禁者,必先驗其有無孕,恐或墮胎、無以自明?!贝丝梢妼ε缘年P愛。另,宋代立法中對于死囚還有“仍先給酒食”“聽親戚辭訣”“不得窒塞口耳,蒙蔽面目”“經宿乃許收瘞”的制度。這也蘊含了古代司法制度中的對死囚的“臨刑關懷”和“恤刑慎殺”的理念。
由此不難看出,《安養院記》碑文中“死于刑,吾不忍也,而有死于病者,若之何忍之?”以及“其罪至死者法也,欲生之者吾心也??v不可生,當死于法,而不當死于病也”的觀點,是基于當時的歷史背景而產生的。它從一個側面反應出古代司法制度建設具有人性善良的一面、文明進步的一面。這對于現代監獄制度來說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我相信,通過對《安養院記》碑文的解讀和研究,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政治中的仁與善。我們可以從中吸取精華,去除糟粕,獲得寶貴經驗,從而將中國的司法制度修訂得更加健全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