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能



對聯是漢語言的特有文化現象,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獨創。它以偶句的形式、對稱的結構、和諧的聲律、詩化的語言,彰顯無窮魅力。
對聯俗稱對子,由上下兩部分構成,每部分可以有一至多個分句,上下部分齊備,方可稱“聯”,計量則用“副”。
對聯講究和諧對稱之美。它有六個要素: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
古今的優秀對聯總是膾炙人口。近幾年來,奇聯妙對更是瘋傳于網絡,令人眼花繚亂。其間,一些“歪對”也時不時地跑出來打眼現世。有道是“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茲舉“聯語”十數副,略加解說,與讀者諸君燥脾開胃。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情凝琴弦清音彈給青娥聽
冰凍兵車兵砸冰冰碎兵車動
龍臥隆中隆興龍龍騰隆中升
【小故事網】2010.11.16推出佚名《女神童妙對女皇帝》,故事梗概如下:
相傳唐代宣化府有一對女神童,姐姐13歲,妹妹9歲。姐妹倆聰明過人,能詩善對。一天,女皇帝武則天傳旨面試女神童,對這對姐妹很是喜愛,于是領著她們玩耍。來到佛祖殿御河岸邊,見一和尚正在河里摘荷花。武則天以此為題出一上聯:“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要姐姐對。姐姐忽聞優樂堂琴弦切切,歌聲裊裊,即對道:“情凝琴弦,清音彈給青娥聽”。武后聞之甚喜。接著她們又經過一座照壁,上面塑著一幅車戰浮雕。武后端詳片刻,又出上聯:“冰凍兵車,兵砸冰,冰碎兵車動”,要小妹妹來對。只見那9歲的小娃娃眨了三下眼睛,隨即對出下聯:“龍臥隆中,隆興龍,龍騰隆中升”。武后一聽,不覺出聲贊日:“果神童也。”
網上轉載這個對聯故事的人很多,時至2019年,仍未消停。有的人講這個故事還拍有古裝戲視頻。只是這兩副所謂對聯,是否真稱得上“妙對”呢?答案是否定的。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情凝琴弦清音彈給青娥聽
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冰凍兵車兵砸冰冰碎兵車動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龍臥隆中隆興龍龍騰隆中升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河里”這個出句,雖“和尚摘去”之“尚”“去”皆仄,但還可于對句作拗救,而姐姐所對“情凝”云云,全句僅“給”是個仄聲字,其余都是平聲字。前面七連平,后面又是三平尾,按對聯的聲律要求,當然是大成問題了。
附帶說一下表示“聆聽”的“聽”(即《說文》段注“耳所及者”),古代除讀平聲作“他丁切”外,也讀仄聲作“他定切”。倘將對句中末字“聽”作仄聲看,也是不行的;因為出句末字“戴”是仄聲,仄起仄落,仍然“失格”。總之,作平作仄,左右不是。
另一個“冰凍”出句,就其平仄關系來說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妹妹的“龍臥”對句,除“臥”字外也全是平聲字,造成了尾部十連平,而“龍臥”與出句的“冰凍”又“相粘”(平仄相同)不相“對”(平仄相拗)。照此看來,編這個故事的人依然不懂平仄,不諳對聯要求。通觀出句與對句,哪里還談得上“平仄相諧”?
游西湖提錫壺錫壺掉西湖
惜乎錫湖
過南平賣藍瓶藍瓶得南平難得藍瓶
望天空
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難難求人人人逢難求人難
【360問答】2013.02.28登出一則jmfnj618回復小mseety 2013.02.27所提問題的“滿意答案”——《拆字同形聯第二》短文,文后附“古今妙對佳聯”若干,上邊的兩副即在其中。
第一副為諧音聯,出句的最后一字應是“壺”而不是“湖”,可能是抄錄有誤。但對句顯然問題更大。
從文字上講,應該是“過南平,買藍瓶,南平得藍瓶”才符合邏輯,而“過南平,賣藍瓶,藍瓶得南平”就說不通了;且出句“惜乎錫壺”有個講究在里面,那就是“惜乎”與“錫壺”諧音,對句者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對出的“難得藍瓶”,“難得”與“藍瓶”就失去諧音之趣了;再說“難得”與出句的“惜乎”詞性也不相當。
從平仄上講,對句與出句更不能做到相諧。
游西湖提錫壺錫壺掉西湖惜乎錫壺
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
過南平賣藍瓶藍瓶得南平難得藍瓶
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就兩句的平仄關系看,是“粘”而不是“對”,就其上下句的結尾說,是平起平落,也屬對聯大忌。
第二副為回文聯,且用了頂針等修辭技巧。單從文字上看,對句也算是花費心思的了,特別是用“人人逢難求人難”(兩個“難”異讀,前一個讀nan,后一個讀nan)去呼應出句的“天天有空望天空”(兩個“空”異讀,前一個讀kang,后一個讀kang),在細節上也很講究了。但是,就對聯之“平仄相諧”的要求說,則根本沒有做到。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求人難難求人人人逢難求人難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依然是“粘”而不是“對”,依然是平起平落,兩副“妙聯”,一樣病癥。
在作者所附“古今妙對佳聯”中,還有幾副也經不起推敲,譬如下邊這副: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下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賽詩臺,賽詩才,賽詩臺上賽詩才,詩臺絕世,詩才絕世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此例“粘”而不“對”,與上述兩例可謂如出一轍。而結尾處仄起仄收,同樣有違對聯規范。
小偷偷偷偷東西
孔明明明明事理
【360問答】2013.05.15還登出某君《求下聯一副,上聯是“小偷偷偷偷東西”》,有網友于2013.05.16回復:孔明明明明事理;橫批:天壤之別。
該網友又說:“此聯有個典故,有個叫大通貨運的公司,其老總喜歡附庸風雅,管理卻很是混亂,老是丟失貨物。該老總寫了一個宣傳廣告語:大通通通通南北,并把廣告語貼在各個貨倉墻上。有一次有個小偷偷完東西準備離開時見到,便即興對了個下聯:小偷偷偷偷東西,并題了橫批:大小通偷。
但無論是“孔明明明明事理”,還是“大通通通通南北”,都不能與“小偷偷偷偷東西”構成對聯。
首先,按對聯要求,上聯聯腳應仄,下聯聯腳應平,即“仄起平落”。其次,聯文最好是平平仄仄兩兩交替,且上下聯平仄相對。
小偷偷偷偷東西
仄平平平平平平
孔明明明明事理
仄平平平平仄仄
大通通通通南北
仄平平平平平仄
雖說機巧聯允許出律,但也須滿足上下聯應整體平衡的基本要求。
“偷偷偷偷”“明明明明”“通通通通”都是平聲字,這就使上下聯失去整體平衡了。失了平衡,顯然不對。既然不對,又何以成聯?
東生木西生木掰開枝丫用手摸中間安個鵲窩窩
左繞絲右繞絲爬到樹間抬頭看上面躲一白哥哥
【新浪博客】2014.11.06鳴蟲的博客《名人與對聯的故事之李群玉(1)》,敘唐朝詩人李群玉到湖南夢溪(按:夢溪在江蘇境內)游學,與一私塾先生聯對,其中有些確屬對聯,有些又不是對聯。譬如文中寫道:
私塾先生又以屋外景物為題,出了個字謎上聯:東生木,西生木,掰開枝丫用手摸,中間安個鵲窩窩。“我不繞圈子,這是個‘攀字。”李群玉說:“好!我也用字謎聯來對您這句。”說著,他揚手一指屋外枝丫間的大蜘蛛網,道:左繞絲,右繞絲,爬到樹間抬頭看,上面躲一白哥哥。“我也不繞圈子,這是個‘桀字。”
這里,私塾先生與李群玉玩的,是“離合字謎”(拆開某個字,再去掉其中不需要的部分以形成另外的字,謂之“離”;用兩個或幾個字包括偏旁部首組成另外的字,謂之“合”),不是對聯。
該文還有私塾先生出句“晶字三個日,時將有日思無日,日日日,百年三萬六千日”,李群玉對句“品字三方口,宜當張口且張口,口口口,勸君更盡一杯酒”,也是玩的“離合字謎”;只不過作了延伸,在中間加了一句俗語,在后邊加了一句詩。至于二人在飲酒時李群玉說的“熱也罷,冷也罷,喝罷”,私塾先生打開折扇回答的“熱也罷,冷也罷,扇罷”,則更不是對聯了。對聯哪有上下聯幾乎完全同(只差—個)字的?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360導航】網頁載呂洪杰2017.02.24博文《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敘述蘇軾年少成名,未免洋洋得意。有一天他寫了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幾天之后,有一個老者專程來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結果書上的字蘇軾一個也不認識。蘇軾于是將對聯改為“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網上轉載者很多,呂君只是其中一位。不過,編這個故事的人是不諳對聯要求的,尤其在“平仄相諧”這點上處理得很欠缺。
識遍天下字
仄仄平仄仄
讀盡人間書
仄仄平平平
上聯的“識遍”與下聯的“讀盡”,同為仄仄,可見是“粘”而非“對”,其平仄不諧,是顯而易見的了;而下聯的“人間書”又是三平尾,三平尾是格律詩詞的大忌,一直被套用于對聯,有三平尾也不符對聯的要求。
那么,經故事中的蘇軾改過之后的“對聯”又如何呢?
發憤識遍天下字
仄仄仄平仄仄
立志讀盡人間書
仄仄仄仄平平平
改過的“對聯”只不過在上下句前各加了兩個仄聲字,句意雖是符合故事的要求了;然而就“對聯”而言,其平仄則更不協調了。
老子天下第一
孫子蓋世無雙
【百度】網頁2018.09.03載上下古今博文《朱元璋出一上聯:老子天下第一,才子聽完剛對出下聯,就被斬首》,說是一次朱元璋去檢查太子朱標的學業,看到朱標正在寫對聯,于是脫口說出一句:老子天下第一。隨從為拍馬屁,都說這是絕對,沒有人可以對得出來。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再次說了這句上聯,大臣們仍然連連稱好,極大滿足了朱元璋的虛榮心。不一會兒,有人對出下聯:孫子蓋世無雙。聲音來自一個新晉的才子。朱元璋聽了很生氣,認為這個人是在借對下聯罵他,立即下令將這個“欺君犯上”的人推出去砍了。
老子天下第一
仄仄平仄仄仄
孫子蓋世無雙
平仄仄仄平平
首先,這副所謂“對聯”,除“第一”對“無雙”外,其余平仄都不協調。
其次,“天下”是名詞+方位詞,“蓋世”是動詞+名詞,詞性也不相當。
再次,對聯是忌“同位重字”的,雖說虛詞不在犯忌之列,但上述六字偶句的第二字均為“子”,這個“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不屬虛詞范疇,因而造成了“同位重字”的毛病。
洞中泉水流不盡
山間清風迎面來
【網易】2018.09.25載海洋漁博文《才女出一上聯洞中泉水流不盡!三位才子對出下聯,有一個最經典》,文章講述:
宋朝蘇州城有一位女子,出落得亭亭玉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文學造詣尤高,經父母同意后決定以對對聯的方式招親。女子出的上聯是“洞中泉水流不盡”,結果只有三位才子寫出了下聯。第一位才子的下聯是“天上白云望無邊”,第二位才子下聯是“鏡里美人去還來”,第三位才子的下聯是“山間清風迎面來”。
作者說,第一位才子“以天上對洞中,白云對泉水,且望無邊對上流不盡,意境與上聯相比,絲毫不差,可以說工整完美,但才女卻不為所動”;第二位才子所作“乍看還行,細細品味,略顯勉強,意境與上聯遜色太多”;第三位才子“一氣呵成,猶如神來之筆”,“才女看后眼前一亮,非常高興,當下表示要嫁之人就是這位才子。”于是作者總評:“毫無疑問,三位才子對出的下聯,第三位對聯恰到好處,最為經典!”
真的如作者所言,第三位才子所對“恰到好處,最為經典”嗎?非也。
蘇州城女子出句:
洞中泉水流不盡
仄平平仄平仄仄
第一位才子對句:
天上白云望無邊
平仄仄平仄平平
第二位才子對句:
鏡里關人去還來
仄仄仄平仄平平
第三位才子對句:
山間清風迎面來
平平平平平仄平
明白人都知道,無論從意境還是對聯的幾個要素說,都是第一位才子對得最好;而單就聲律來說,則是第三位才子對得最為不濟。第三位對出如此下句是否配得上“才子”稱號實在令人懷疑。蘇州城女子及作者卻偏偏對他的對句激賞,可謂有眼無珠。
紅花纏藤枝上老
青杏繞墻梢下嫩
【騰訊視頻】2018.11.30發布小青菜說電影之《賓客出上聯:紅花纏藤枝上老!新郎回絕妙下聯,拍案叫絕真經典》,說是一位老先生在某寺院邂逅一位頗有才華的少女,二人產生隋愫,遂結連理。大喜之日,賓客對此頗有微詞,乃出上聯:“紅花纏藤枝上老”;先生對出下聯:“青杏繞墻梢下嫩”,眾人嘆服。賓客也有兩個下聯,一是“綠柳飄籽墻根生”,一是“綠草爬樓莖中強”。
這副所謂佳聯,貌似對聯而實非對聯。撇開語句通不通,先看文辭對不對。單從字面上看,青一紅、花一杏、纏一繞、藤一墻、枝一梢、上一下、老一嫩,似乎一一對上了,可是對聯是需要講究平仄的,否則便難做到聲韻和諧。
紅花纏藤枝上老
平平平平平仄仄
青杏繞墻梢下嫩
平仄仄平平仄仄
出句起首便是五連平,已不合規范;出句對句結尾都落到仄聲上,也不成體統。
再看賓客所對兩個下句,結尾雖然落到了平聲上,比老先生處理得好一點,但仍然很成問題。
綠柳飄籽墻根生
仄仄平仄平平平
綠草爬樓莖中強
仄仄平平平平平
“綠柳”句第二、四字皆仄,且是三平尾,不妥;“綠草”句結尾五連平,更不妥。
朝朝暮暮進進出出
日日夜夜來來往往
勾踐尋仇無計可施
孫權嫁妹有備而來
【一點資訊】2018.12.19推出古今三千事的對聯故事《才女出上聯:“朝朝暮暮,進進出出”,書生下聯讓女子臉紅心跳》,說是清朝乾隆年間,洞庭湖邊某村一美女王文嬌出上聯“朝朝暮暮,進進出出”以招親,有對“風風雨雨,暖暖寒寒”的,有對“熙熙攘攘,前前后后”的,還有對“日日月月,上上下下”的。王美女皆不以為然;后來她滿意的卻是一書生所對“日日夜夜,來來往往”。婚禮之日,新娘再出上聯“勾踐尋仇,無計可施”以考新郎,新郎則對出“孫權嫁妹,有備而來”,贏得一片掌聲。
看來編故事的人并不懂什么是對聯,因為此文所涉及的對句——包括被王美女選作丈夫的那個書生所對的下聯,都是對不上上聯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乖謬處,則是平仄不協調。
朝朝暮暮,進進出出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日日夜夜,來來往往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其余幾個下聯,平仄也沒有講究。
風風雨雨,暖暖寒寒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熙熙攘攘,前前后后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日日月月,上上下下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出句之“暮暮”為仄仄,對句之“雨雨”“攘攘”“月月”均為仄仄,顯然失對。
婚禮上那一副,也非妙對:
勾踐尋仇,無計可施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孫權嫁妹,有備而來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句末尾是平,對句末尾也是平,畢竟有違對聯“仄起平落”的傳統習慣。
茶飲客吞杯中月
水抽人吊井中星
【書香八閩讀書網】2013.03.11有梁詩琴上傳的《許將童年妙對》,故事說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狀元許將自幼有“神童”之稱。他9歲那年夏天,跟隨族親游覽白巖山,返回途中,因食干糧,口渴難當,于是向正在菜園圍籬笆的老伯討茶喝。老人出上聯“一籬二緯三樁囿菜園,園種春夏秋冬菜”,小許將對下聯“百架千層萬卷疊書館,館藏古今中外書”;老人又出上聯“白巖白霧白玫瑰,如觀玉皿”,小許將復對下聯“紅寺紅霞紅杜鵑,若賞金屏”。老人聽畢,連聲稱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巖茶,隨著再念上聯:“茶飲客吞杯中月”。小許將手捧香氣誘人的名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頭苦苦思索,難得佳句,只好抬頭,向四處張望,以尋找答對的素材。當他發現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一時開竅,高興地大叫:“有對了!”接著朗聲念道:“水抽人吊井中星。”老人聽得高興得合不攏嘴,又往許將茶杯里添上桂圓肉說:“小神童真是名不虛傳呀,他日肯定會高中狀元!”
第一聯,無論老人出句還是小許將對句,都中規中矩;第二聯的對句,也勉強過得去。要說瑕疵,便是“金屏”的主色調應是黃色,與“紅寺紅霞紅杜鵑”畢竟不相配。而第三聯就讓人不敢恭維了。
茶飲客吞杯中月
平仄仄平平平仄
水抽人吊井中星
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句第四字“吞”與第六字“中”都是平聲,顯然不妥(七字聯雖然可以“一三五不論”但必須“二四六分明”);再說出句第六字是“中”,對句第六字也是“中”,這就造成了“同位重字”(除“之”“乎”等虛詞外,上下聯相同位置使用同一字),而“同位重字”在對聯中是不被允許的,尤其是短聯。
一羊引雙羔
兩豬共一槽
【搜狗·微信】2016.09.19有七彩虹文化傳媒的《最風趣對聯,文人罵人從不帶臟字:一羊引雙羔,兩豬共一槽》一文,文中錄有12個對聯故事,第一個便是《兩豬一槽》,原文照抄:
晉代有一個讀書人,自恃能詩善文,常出聯嘲弄人。一日,他與友人正在一起吃飯,看到一位身穿(按:此處原有缺文)婦女領著兩個小孩從門前走過,便嘲弄道:“一羊引雙羔。”那個婦女回瞪了他一眼,正眼答對:“兩豬共一槽。”
編故事的人不知道,晉代(無論西晉還是東晉)還沒有對聯。對聯講求格律,它是近體詩產生以后才有的文學樣式,故不會早于唐朝。再說,“一羊引雙羔,兩豬共一槽”也不是對聯。
一羊引雙羔
仄平仄平平
兩豬共一槽
仄平仄仄平
上句的“羊”“羔”,下句的“豬”“槽”都是平聲,而且是平起平落,能叫對聯?
有目也是瞅無目也是丑去掉瞅邊目加女便成妞隆中女子生得丑
百里難挑一個妞
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橋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成嬌江東關女數二喬難保銅雀不鎖嬌
【新浪網】2019.03.15弗銳爾新風《中國古代最有趣的九副對聯,沒點學問,還真玩不了》之故事一《諸葛亮聯斥周瑜》寫道:
相傳,周瑜自命不凡,有一次,他以諸葛夫人黃氏面丑為題,向諸葛亮吟道:“有目也是瞅(‘瞅應為古漢語的寫法,左偏旁為‘目,右邊為‘丑,因電腦沒有此字,故作解釋),無目也是丑,去掉瞅(同上解釋)邊目,加女便成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難挑一個妞。”諸葛亮聽罷略略一笑,即刻對道:“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橋,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成嬌。江東關女數二喬,難保銅雀不鎖嬌。”周瑜聽罷大怒,諸葛亮還是勝了一籌。
前文說過,唐代以前是沒有對聯的,兩晉時代沒有,三國時代更不可能有。文中周瑜所吟,諸葛亮所對,都是玩的一種“離合字謎”。把根本不是對聯的文字游戲誤為對聯,太不應該!
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
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則貪吃
【東方資訊】2019.05.22載史記的對聯故事《乾隆出上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牧童巧對下聯!》稱:
乾隆皇帝在江南游玩期間,某天看見一戶農家小院門前張燈結彩,門內外更是熱鬧非凡,派人去打聽一番才知道,原來是這戶人家兒子娶親。乾隆帝算是個比較喜歡湊熱鬧的主,他就讓隨從給這戶人家送去三個銅錢和一個上聯。上聯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這戶農家看到乾隆帝的銅錢和上聯,一時間進退兩難。這時候,一個牧童卻走了出來,不疾不徐地對出下聯:“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則貪吃。”這算是反將乾隆皇帝一軍。他心中不禁暗悔。
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則貪吃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賀喜”“待客”都是仄仄,“勿收”“莫來”都是仄平,“收則”“來則”都是平仄,這幾處都是“粘”不是“對”;對句中“屋”“客”均仄,“窮”“來”均平,也與對聯規范相許。
這個故事有多個版本,【360doc個人圖書館】2011.08.06何人白《對聯故事(八)少年郎智制吝嗇鬼》,設置的背景是某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做七十大壽,而封三個銅錢紅包出上聯的人為一個為富不仁的吝嗇鬼,對下聯的則是老人聰明的孫兒,對聯內容則基本相同,只是出句作“三個銅板賀喜”,對句作“厭窮莫來,來是貪吃”。“三個銅板賀喜”,“個”“板”“喜”均落在仄聲上,更不合式。
所謂佳聯妙對,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應該具有典范性,也就是說,它除必須滿足對聯的基本要求外,還要有特別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一般的對聯,幾個要素也是應當具備的,尤其是平仄與對偶必須講求,因為這兩點是對聯的精髓所在。
被網友認為是“佳聯妙對”,實際上非但不佳不妙反而有各種毛病的聯語,例子還有很多,不能一一列舉。通觀網上對聯,佳的妙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原創者本就不識聲律編得差勁的,也有自作聰明將前人作品胡亂篡改還滿不在乎的,也有傳來傳去傳走了樣弄變了味的,更有人云亦云以劣為好跟著起哄湊熱鬧蹭熱度的,因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作品難免良莠不齊,泥沙俱下。這就要求我們讀的人懂些對聯的基本知識,認真去分辨孰是孰非,孰優孰劣。正是:
網傳聯語多乖謬,讀者還須細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