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瑞
【摘要】“知行合一”在學生德育教育中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應當通過優化教學模式,讓小學生將德育的各項要求內化于心;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邀請家長參加德育實踐、教師行為干預等路徑,外化于行,實現德育行為的塑造和實踐功能。
【關鍵詞】知行合一;課堂教學;德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知行合一”,并對知行辯證關系進行了深刻的理論闡述和實踐探索。作為教師,內化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將“知行合一”落到實處。接下來,筆者結合自身聽課學習和賽課經歷來談談如何在課堂上實現德育的知行合一。
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的價值探尋
基于當前小學德育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筆者根據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旨在通過真實或模擬的教育情境,讓良好的道德意識形態觸碰學生的內心,引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共鳴與認可,從而讓良好的道德品質內化于心,外人于行,實現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的統一。
1.捕捉“課眼”,于關鍵點集中突破
綜觀部編新教材《道德與法治》,一課一般分為三到四個板塊,且標題聯系緊密,有的是一個現象的幾個方面,有的是事理的層層深入,還有的是一正一反事例的辨別討論。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確定每節德育教學的重點。一節課往往是一個道理的幾個方面。如果教師平均用力,往往是顧此失彼,結果學生只會是一知半解。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水平,重點選擇學生生活中容易被忽略或者認知誤區展開教學。例如,《我想和你們一起玩》一課中有一個板塊是:為什么玩不下去了。這種現象其實就存在于學生的在校活動中,這是不少學生的困惑。筆者讓學生觀看卡通故事:黃咕力和藍咕力比賽下跳棋,黃咕力輸了耍賴。組織學生討論:他們為什么玩不下去了?然后再通過動畫演示,找出玩不下去的原因;最后通過游戲實踐,讓學生明白,守規則,才會更快樂!
2.因材施教,于個性點巧加點撥
小澤是個很自卑,遇事極為冷漠的孩子。平時,班級的事情,他都置身事外。班級開運動會,其他同學都為班級隊員吶喊助威,他卻視而不見;同桌小芳身體不舒服,嘔吐了,大家紛紛出手幫忙,有遞水的,拿紙巾的,拍背的,他也只是冷冷地看著。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發現小澤很喜歡做手工,橡皮泥在他手上就像變魔術。于是,筆者和美術老師溝通后,讓小澤擔任美術課代表。筆者發現每次上美術課時,小澤就非常興奮,主動幫助同桌畫畫、做橡皮泥。在上道德與法治《我和我的同伴》這一課時,筆者特地舉了小澤和同桌的事例,大大表揚了小澤的進步。筆者把到他家家訪時拍的兒童畫做成了一張張PPT放給大家看,隨后,筆者看到小澤課堂上總是垂著的眼睛亮了。有了自信,小澤做事比以前積極多了。
3.身臨其境,于鏈接點悄然移情
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提出了共情的概念,共情能力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兩點喚起學生“知行合一”的情感體驗:
(1)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實踐探究環節。真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老師的講授,而是學生的體驗。《彬彬有禮》這一課中有一個環節是“坐、立、走有精神”,筆者沒有直接告訴他們怎樣坐、立、走才是有精神的,而是通過提前錄制的視頻:一個小女孩向大家演示自己的坐、立、走。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演示自己的坐、立、走,學生都情不自禁地模仿小女孩,端正了自己的坐姿。同齡人的榜樣示范作用,就是他們的行為引領。
(2)結合學生的親身經歷探究。教學中,教師不妨多問一問,遇到這種情況你是怎么做的,我們應該怎么做,由此激發學生自覺加入話題探討,明確知與行要統一的思想認識。在教學《彬彬有禮》中“你都知道我國還有哪些傳統禮儀”時,筆者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對能結合自身例子談的學生適當加分。課后,問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都記住了哪些傳統禮儀。學生都表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大家親身體驗的部分。可見,越貼近學生心靈的東西,越能引起他們共鳴。
二、整合資源,立體推進:“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的行走路徑
1.整合學校資源,以實踐活動推動德育示范的引領
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的養成是一種持續性的活動。學校需要開展形式多樣,且針對性強的少先隊活動;需要通過點點滴滴,日積月累的實踐活動來鞏固。學生只有自己參與了活動,才能更深刻地感受道德知識在德育活動中的運用。在活動中,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都會受到沖擊和挑戰,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才會更深刻。在外部實踐中,可以通過少先隊活動或者志愿服務活動,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幫助別人、從事社會公益活動的樂趣。比如,學校組織學生到風景區撿垃圾、到圖書館從事義務性的志愿服務、做一小時交警、慰問孤寡老人等,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積分考核,在三好學生的評比中,設置一定的社會實踐積分要求,并對積極參與道德實踐活動的學生,進行獎勵,并每年選樹先進典型,激發學生自發參與并長期從事德育實踐活動,逐漸養成習慣,形成“以一代百”的示范引領作用,并最終成為大部分學生自覺的行為。
2.整合家長資源,以家校合力推動德育實踐的實施
德育的“知行合一”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前面提到的“金種子”課程,就是我校德育“知行整合課程”。它細化了每個年級的目標,并有明確的達成要求,且需要家長的配合與監督。學生每日進行德育行動后,家長要記錄和評價。很多家長在參與這件事后很有感觸,不但反映了孩子的改變,而且表示自己也受到了孩子的影響。整個家庭中的成員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相約束,互相監督,共同改變的家庭風氣。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小學生道德觀的形成和塑造影響深遠,筆者在開展德育教育時,邀請不同職業的家長到學校和學生進行互動。比如,讓從事交警工作的家長到學校講解交通規則以及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讓學生從小樹立規則意識,并在日常行動中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邀請飼養寵物有經驗的家長來校講授小動物的習性,并結合道德與法治《我和我的動物朋友》一課,讓學生明白怎樣和動物交朋友,怎樣對待動物才是真喜歡,以及對他們進行自我保護的教育;邀請從事疾病預防工作的家長來講常見疾病的發病特征、預防措施,并帶領學生去參觀疾病預防中心,感受病菌的可怕,讓學生知道合理膳食、講究衛生和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從小養成不挑食和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家長們的參與有力地推動了學生德育的實踐能力。
少年兒童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遠。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越喜歡通過以“組織一些有主題的實踐活動”為代表的方式學習道德知識、體驗道德情感和行為規范。可見,“知行合一”是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特點的兒童德育范式。
【參考文獻】
[1] 柯曉莉. 從聽思想品德課優質課談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脫節[J]. 現代交際,2017(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