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明輝
【摘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生本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家庭實驗開發,在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和材料進行化學實驗,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跟生活聯系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動手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加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關鍵詞】自制;實驗探究;改進
一、自制化學實驗的優勢所在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來自成就感,當自己動手開發出了實驗裝置并進行實驗探究取得結果,就會對學習更有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學習之初,教師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后續的學習將有極大的幫助。例如,在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中,學生自己準備蠟燭、火柴、玻璃杯、小刀。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手指甲掐蠟燭,試蠟燭的硬度;用小刀切一塊石蠟于水中,探究石蠟密度、溶解性;點燃蠟燭后用火柴根探究蠟燭火焰溫度,蠟燭熄滅后,迅速冒出白煙。另外,教師可給學生補充一個實驗:將一個礦泉水瓶從下往上截取約10厘米,中間粘上一只長約2厘米的蠟燭,周圍鋪上一層堿面,實驗開始時先點燃蠟燭,將白醋沿飲料瓶內壁緩慢倒下,學生觀察到白醋與堿面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氣泡,漸漸地又發現燃著的蠟燭熄滅了,然后提問:白醋和堿面反應生成什么氣體?燃著的蠟燭熄滅的原因是什么?整整一節課,學生玩中學,學中思,大呼過癮。
學生用普通玻璃杯代替了燒杯,軟飲料瓶代替了集氣瓶,輸液管代替了導氣管,小飯盆代替了水槽,加上注射器和教師提供的藥品,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量。學生先將兩個軟塑料瓶都灌滿水,一瓶在室外倒掉,收集新鮮空氣,另一瓶倒立于盛水的餐盒中,用輸液管吹氣,收集呼出的氣體,然后用注射器分別注入等量同濃度澄清石灰水震蕩,學生明顯看到了變化現象。由于每人都有器材,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充分動手,學習興趣高漲。
學生用塑料瓶、小石子、細沙、棉花自制凈水器凈化水。學生用塑料管、橡皮管、銅絲、干電池自制水電解器在家探究水分解。學生在課后主動探索,不斷改進實驗裝置,完全理解了實驗意圖、原理,充分觀察現象,大大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廢物”,自己動手創造一些實用、有趣的實驗儀器,不僅減少了實驗儀器的損耗,還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從單純的好奇變為主動探索,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使化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自主準備器材進行實驗過程中,從單純的好奇心轉變為自主去探索化學知識。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之初,學生自制的實驗儀器完全依賴于對教師自制實驗儀器的模仿,或者在教師的安排和指導之下進行“收集”或“組裝”。學生在感到新鮮的同時,會產生強烈的創造動機,在課后會自己尋找器材嘗試對課堂實驗進行改進。例如,在教學《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一節時,筆者原先的設計方案是直接利用輸液瓶代替錐形瓶,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而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由于輸液瓶瓶口太小,同時插入注射器和尖頭插管既不方便實驗操作,也不利于裝置氣密性的保證,后來學生自己提出改進方案:在輸液瓶口插入兩個尖嘴插管,左邊連接一個大注射器或者連接一個小輸液瓶,右邊中間接上輸液管開關代替止水夾,并可用廢輸液袋來收集氣體,輸液袋上自帶密封橡膠塞,拔下輸液管的尖頭插管后,橡膠會自行閉合,氣體不外泄,不污染環境。盡管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改動,但在筆者“夸大其詞”的肯定和表揚下,學生備受鼓舞,慢慢地,精彩開始不斷演繹。又如,在探究《分子運動》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創造性地發明了“偷梨換桃”的魔術:先在濃氨水中滴入幾滴酚酞,溶液變紅了,然后筆者讓學生猜想,若將氨水和酚酞分開會怎樣,讓學生在一截拼接的干樹枝上,用浸有無色酚酞試劑的棉花粘出一朵朵“梨花”,斜靠在裝有濃氨水的小燒杯中,再扣上一個大燒杯,演示的學生還神秘兮兮地給燒杯蓋了一個紅蓋頭,幾分鐘后,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揭去蓋頭的一瞬間,“小伙伴們都驚呆了”,潔白的梨花變成了妖艷的桃花,這是為什么呢?
自制教具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利用身邊材料或用品進行實驗探究。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自制教具對學生進行啟發式的教育和引導,有效開發學生的創造性。
3.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自制實驗儀器不僅僅來源于對身邊“廢物”的巧妙利用和改進組裝,學生也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發明和創造,如學生在進行一番嘗試和探究后陸續發明了紙漏斗,先用硬紙板剪粘成漏斗模型,再涂抹上蠟油而成,其防水耐酸而且不易變形。實驗室制取氣體裝置大拼圖,用硬紙板剪成各種實驗儀器的模型,有平面的,有立體的,便于學生課后拼接。除了創造教具,學生也大膽嘗試了一些以往被忽略的實驗。例如,在共同努力下,學生成功完成了“氫氣爆炸”實驗和“粉塵爆炸”實驗。
“氫氣爆炸”實驗說明:在一個“哇哈哈”飲料瓶的底部開一個小孔,塞上棉花,倒放在桌面上充當集氣瓶,再利用自制的氣體發生裝置制取出氫氣,利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滿,輕輕拔掉棉花,用燃著的木條對準小孔,“嘭”的一聲,飲料瓶被炸彈起約10厘米高,威力不可小覷,而且飲料瓶體積小,質地軟,大大減少了這個實驗的危險性。
“粉塵爆炸”實驗說明:在廢棄的鞋盒蓋子上扎兩個孔,一個小孔插入一截蠟燭,另一個小孔插入一個較大的自制塑料漏斗,漏斗下端連接一段橡膠管,在漏斗內放入一個小鵝卵石或玻璃彈珠,再從紙盒的邊緣打一個比橡膠管直徑稍大一些的孔,使橡膠管穿出后接在家用打氣筒上。實驗時,取一些面粉,放入小漏斗內,將蠟燭點燃,再將鞋盒罩上,然后通過橡膠管用打氣筒打氣,使面粉飛揚,與瓶內空氣混合,遇火急速燃燒,使瓶內氣體急速膨脹,產生較大壓強,使鞋盒被炸起。這樣,從實驗中學生感受到了什么是爆炸,看到了爆炸的威力,生活中會更加注意安全,防止火患。
二、自制化學實驗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制化學實驗器材,吃透教材實驗原理是先決條件。教師往往要在授課前幾天就讓學生準備器材,提前讓學生預習,了解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學生剛開始制作化學實驗教具,只是簡單模仿,缺少創意,也不會很完善。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努力,及時給予指點和幫助,不斷改進實驗裝置。當學生制成實驗教具后,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用自己做的教具向全體學生進行演示實驗,介紹原理、功能。教師對學生制作的教具進行評比,對優秀制作者給予表揚和鼓勵。
(3)自制化學實驗教具遵循自愿、合作等原則,鼓勵人人參與。自己設計制作教具,利用身邊廢舊物品成本低,每個學生都有動手使用的可能。教師也可提前制作教具進行示范,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4)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進行演示實驗,學生的動手機會較少,在教學中輔助采用學生自主設計并組裝實驗器材,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這樣的“執行”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對實驗原理、過程進行深入思考,培養思維、分析等能力。自制教具貴在使用,教師應讓學生在使用中發現不合適的地方,隨時加以改進,使之不斷完善,直到滿意為止。持有這種追求精神的教師,不但在教具改革上能夠做出成績,同時還從制作過程中受到磨煉,增長才干,在精神上獲得很大的樂趣。
師生自制實驗儀器進行實驗是對學校學生實驗的補充,不能因學生自制器材實驗,而舍棄實驗室學生實驗。學生自制器材進行實驗,主要是自制教具取材方便、價格低廉、設計靈活、教學變得更加靈活,學生在自己動手制作和使用自制教具時,將自己對實驗的理解、意圖重新進行設計,加深了對化學實驗的理解,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而且,自己動手創作出來的東西,學生自然會倍加愛護,久而久之,還會養成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好品質。
【參考文獻】
[1] 張麗. 淺談日常用品在化學實驗改進中的應用[J].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5(0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