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劉 軍 筆名楚些,1973年生,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河南省評協理事,《奔流》編委。出版有專著《多元敘事與中原寫作》,散文集《城與鄉》。曾獲第二屆杜甫文學獎。
2020年度,《廣西文學》散文新觀察欄目將選擇生態散文為主打方向,集中展示當下生態散文寫作的優秀成果。而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散文領域內生態主題的寫作實踐早已經開啟,影響了很多人的葦岸,就是一個前行者,他的《大地上的事情》完成于20世紀90年代。在當時熱鬧非凡的散文話語場內,他那煢煢獨立的姿態注定會被遮蔽,經過了時間的沉淀,無論其生活方式選擇上的自由性,抑或貼近大地記錄自然萬物呼吸的寫作通道,皆讓后來的讀者沉思并感懷。葦岸逝后,居于長白山間的胡冬林,在跳動的生靈和染色的植物身上,尋找到了文字的圖騰,并把自己的哲思融進六十萬字的《山林筆記》之中,得益于其妹妹的保存和整理,這些記錄自然生靈的文字在《作家》雜志連載,于2019年編發完畢。然而天不假人,兩位先行者在盛年即離我們而去,他們的西辭并不意味著生態散文的寫作從此陌路,恰恰相反,生態主義崛起的基本背景,對發展—破壞—改造式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環境成為社會話語權重,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文學領域內的生態寫作可謂恰逢其時,呼之而欲出。因此,往大處講,這一年的生態散文推舉,不僅是要致敬先賢,更是為了舉起綠色的旗幟,回應時代對文學提出的新訴求。
也是在2019年,生態文學寫作的代表作家李青松在文學報撰文《自然文學的使命和境界》,提出了“無痕”的生態實踐理念和“節制、干凈”的美學要求。很顯然,他是在一個廣義的角度上談論生態文學的寫作。程虹教授在溯源生態主義寫作之際,提到散文與紀實文學為生態文學寫作的典型范式。生態散文作為生態文學的分支,其基本理念統攝于生態主義之下,而生態主義的核心是觀念,是在科技和生活發生巨變的當下,如何去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學的新內涵、人的自由意志與環境間雙向塑造的關系。一方面,我們遭遇了詹明信所言的“第二自然”,另一方面,人類作為生命的分支依然作為自然環境的產物而存在,如何彌補其間深刻的分裂,成為生態寫作的關鍵。因此,去除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切換人與物之間的功用關系,進而構建生命共享的通道,便成為生態寫作的核心觀念區域,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學并不完整。更準確地說,生態寫作呈現的是一種嶄新的生命倫理,世間萬物,皆處于有機循環之中,害蟲、益蟲的觀念體系要打破,廢物與廢料的觀念體系同樣需要打破。觀念的問題解決之后,具體到生態散文的題材涵蓋,則是豐富而開放的,草場、沙漠、河流、空氣、戈壁、沿海生態、山系與植被、地下水、動植物系統等,皆可成為處理的對象。
生態散文第一期,推出了曾見識了西北內陸生命的浩大與陡峭的王族的散文。這一篇作品,集中到在內陸河生存的諸多動物身上,它們有水獺、河貍、紅嘴鷗、水貂等,它們的習性與周遭的生態系統之間,經過了多年光陰的磨礪,已然融為一體。王族以間離化的敘事筆調,寫出了這些動物生活的渾然天成的一面,并在它們身上洞見了生命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恰是環境生態系統有機運行的必然結果。
責任編輯 韋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