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中強化法律信仰,有利于發揮法律的指引和評價作用、預測和強制作用以及教育作用。當前由于社會上不健康的價值觀念橫行、校園中法律虛無主義不斷蔓延、學生自身法律意識水平較低等因素導致法律信仰缺失,對此文章提出依托課堂教學,加強法制教育;依托實踐鍛煉平臺,強化法律實踐;依托日常教育和管理的法治化,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依托職業道德法律化,加強法律治理;依托專業文化建設,加強道德教化五條實現路徑。
[關鍵詞]法律信仰;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馬?。?990- ),男,河南信陽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江蘇? 揚州 225127)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1-0095-0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誠信主題做過重要論述,“從戰略高度為新時代中國的誠信文化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①。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社會誠信建設納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之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這意味著,誠信建設由注重道德教化轉向道德與法制建設并重,是我國誠信文化建設實踐的一大突破。近年來,我國陸續發布了一系列誠信建設的法規和政策。在此背景下,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不僅需要加強道德規范的宣傳與培育力度,還需要夯實法律信仰的基石,讓法律成為高職大學生的精神信仰,自覺遵循和維護誠信原則而不觸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只有這樣,法律信仰的價值才會實現,并為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法律保障。
一、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中法律信仰的價值
法律信仰是指“人們對法律的堅定信念和尊重,是人們對法律的認可程度自覺升華的結果,是一個主體需要與法律價值滿足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②。法律信仰是現代法治精神的內核。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备呗毚髮W生誠信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誠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目標能否實現與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效果具有密切聯系,因為法律信仰在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當中具有重要價值。
1.有利于發揮法律的指引和評價作用,塑造高職大學生的誠信人格。國外學者Asthon和Lee在五因素人格模型的基礎上發現了一個新的人格維度——誠實(honesty),提出了六因素人格模型(或HEXACO模型)。Rotter等將誠信理解為個體人格特質,認為誠信是一種在社會學習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人格特點。誠信人格表現為以誠實、信用、信任為核心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質與行為傾向。高職大學生誠信人格的形成過程離不開家庭環境的熏陶、社會道德的教化,更離不開法律信仰的培育。因為,法律具有指引作用和評價作用,是最高的行為準則。首先,指引作用是指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受到怎樣的制裁等。其次,法律的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作用。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法律信仰的培育有利于充分發揮法律的指引和評價作用,使高職大學生對于法律的權威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與認識,對于法律規范的形成具有更強的認同感,促進大學生內部思想意識的不斷穩定與完善,使得高職大學生具有更加健康且與社會需要相符的誠信人格。
2.有利于發揮法律的預測和強制作用,規范高職大學生的誠信行為。法律具有可預測性,即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同時,法律還具有強制性,不僅在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而且還在于預防違法犯罪行為,增進社會成員的安全感。因此,法律信仰所具有的價值在于能夠對人的思想與行為起到良好的規范作用。當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社會,價值觀的多元性對于人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在對價值觀選擇的時候會產生迷茫感,會導致思想與行為的不一致。當今社會,現代化程度不斷提升,市場經濟不斷進步,物質水平不斷提升,但是需要承認的是,人們的精神世界相對匱乏,尤其是法律信仰的缺乏。特別是社會上誠信缺失、拜金主義等不健康價值觀的涌現,對于高職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當中,法律信仰的培育能夠使高職大學生在價值觀取向的塑造上具有準確的方向性,進而對高職大學生自身行為規范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從而將高職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統一結合起來,使得高職大學生在行為選擇時具有更好的價值觀判斷,對于誠信文化的認同也更加堅定。
3.有利于發揮法律的教育作用,營造高職大學生誠信氛圍。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塑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對于誠信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F在高職大學生誠信問題十分顯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誠信問題一直被片面地認為是道德層面的問題,而缺少從法律層面的認知。在誠信文化建設方面,往往傾向于關注道德教化,而忽略了法律的教育作用。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法律具有教育作用。這種作用的對象是一般人的行為。有人因違法而受到制裁,固然對其他人以至受制裁人本人有教育作用,反之亦然。法律的教育作用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在誠信文化創建活動中,通過一些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普法教育,有助于高職大學生學習掌握與誠信相關的法律知識、法律條文,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從而產生對法律的敬畏感、認同感和信任感,最終形成“人人講誠信,人人做誠信人,人人做誠信事”的良好氛圍。
二、高職大學生的法律信仰缺失問題及原因
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一書中提到:“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雹鄹呗毚髮W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他們的法律信仰直接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然而,由于社會上不健康價值觀念橫行、校園中法律虛無主義蔓延、學生自身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部分高職大學生缺乏對法律的敬畏感、認同感與信任感,法律信仰缺失問題不容忽視。
1.社會上不健康的價值觀念橫行,導致高職大學生缺乏對法律的敬畏感。“信仰法律是對法律敬畏的最高境界,敬畏法律是形成信仰法律的一個基本要素?!雹芫次分牡酿B成離不開正確的價值觀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加入經濟全球化的隊列,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收獲經濟紅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多元意識形態的挑戰,社會上不健康的價值觀念對高職大學生產生著不可回避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缺乏對法律的敬畏感。比如,部分高職大學生會存在對不誠信行為的錯誤認知,恪守誠信做人本分的行為反而會被稱為不合群或者假正經,違背誠信原則而獲取成功的人則被稱為“有能力”“有想法”,失信行為如果受到法律制裁就會被人稱為“后臺不硬”“運氣不好”等。類似的現象容易使一些高職大學生的法律信仰產生消融,導致出現入黨動機不純潔、為了獲得獎學金在考試時作弊、學術論文造假等情況。這種敬畏之心的缺失,往往比不懂法更可怕。唯有敬畏,才能使法律法規真正內化為個人的自然行為。
2.校園中法律虛無主義不斷蔓延,導致高職大學生缺乏對法律的認同感。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是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和巨大的社會作用,對法律虛無主義持批判態度,并承認社會主義法律產生和存在的必要性。然而在校園中,法律虛無主義正在悄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職大學生對于法律價值的認同感。“有法律與沒有法律不存在什么差別”“遵守法律與不遵守法律沒有什么差別”的觀念在很大一部分高職大學生當中存在,盡管高職大學生對有法不依、不遵守法律的心理并沒有產生社會定勢,然而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律本該具有的尊嚴,降低了法律本來該有的權威性。長時間以來,法律在高職大學生的觀念中僅僅當作統治手段當中的一種,高職大學生對法律所蘊含的人類終極關懷的價值目標的信仰追求并沒有真正理解。過度強調法律的工具屬性,會造成高職大學生遵守法律單單是由于害怕受到國家強制性的懲罰,這樣也會使法律失去它本身的良知與靈魂,使得在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中,無法形成法律信仰,法律信仰的價值也無法體現。
3.高職大學生自身法律意識水平較低,導致高職大學生缺乏對法律的信任感。良好的法律意識是形成鑒定法律信仰的基礎。對于法律意識水平衡量的重要標志就是對法律知識熟悉掌握的程度,法律知識屬于現代人應掌握的基礎性知識。一方面,雖然各個高職院校非常重視普法宣傳,但是當今一部分高職大學生對于法律常識仍然不夠了解,大都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對于相關法律法規的概念并不明確,甚至很多法律觀點都不正確。另一方面,雖然部分高職大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基礎,但是往往缺乏有效的行動能力,運用法律的意愿不強烈,并沒有真正付諸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升產生影響。除此之外,高職大學生對法律事件中當事人法律責任的判斷也能反映出他們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近年來,我國的法律公信力在不斷增強,但司法腐敗、執法不嚴等情況仍時有發生,這些都會對法律的權威性造成一定的損害,特別是高職大學生由于缺乏法律專業知識,對這些法律事件的判斷往往出現偏差,最終會使高職大學生對于法律的信任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中法律信仰的價值實現路徑
誠信是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原則,為法律所體現、被法律所保障。在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中,法律信仰有利于塑造誠信人格,規范誠信行為,營造誠信氛圍。針對高職大學生缺乏對法律的敬畏感、認同感和信任感等法律信仰缺失問題,必須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法律信仰在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中價值實現的基本路徑。
1.依托“兩課”和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加強法制教育,使高職大學生學會運用法律思維看待誠信問題。我國現行法律中有許多關于誠信的條文,如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合同法第六十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此外,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公務員法、刑法等重要法律,也都提出了經濟信用、行政信用和司法信用等法律要求。要想在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中實現法律信仰的價值,就需要加強法制教育。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雙向融入,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等“兩課”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課堂育人功能,讓學生對憲法與其他主要法律基本的規定與精神進行學習,特別是對與誠信有關的法律知識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時,要注重法律教育內容的時效性,緊緊貼合國家法制工作建設的腳步,將最新的立法成果傳達給學生,保證法制教育內容的科學性與準確性。除此之外,需要將高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觀念統一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看待“翟天臨博士論文學術造假”“權健售賣假冒偽劣保健品”“西安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等與誠信有關的熱點事件時能夠從法律的角度進行思辨,對誠信與法律的關系有著更加清晰的認識,促進高職大學生法律思維習慣的養成和法律素養的提高,幫助高職大學生樹立良好法制觀念,養成堅定的法律信仰。
2.依托“第二課堂”搭建實踐鍛煉平臺,強化法律實踐,使高職大學生善于運用法律手段應對誠信問題。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來看,法律規定屬認識范疇,法律實踐屬實踐范疇。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基礎、發展動力以及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而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在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中,要想實現法律信仰的價值,除了加強高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之外,還需要將法制教育與法律實踐相結合,強化高職大學生的法律實踐。一方面要加大對法制宣傳教育基地的構建力度,打造法律知識培訓中心、法制教育基地、在線法律咨詢APP等平臺。例如,創建“模擬法庭”,在模擬的庭審現場學生對法律的威嚴性可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法律知識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也會得到激發。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法律宣教相關活動,如辯論賽、討論會、法治展覽等,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與理解,不斷健全完善自身的法律知識結構,加強法律意識和觀念。再者,在現實生活中,當高職大學生因他人失信行為而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時,要增強“知行合一”的能力,學會如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了解相關的組織機構以尋求法律援助,提升處理問題時運用法律手段的能力??傊罅σ劳小暗诙n堂”的實踐平臺,實現高職大學生在實踐中學法、在情景中體驗法、在生活中懂法和用法的積極效應,逐步形成法律信仰的情感,并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和鞏固。
3.依托日常教育和管理的法治化,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使高職大學生樹立法律信仰并恪守誠信原則。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正經歷著一場適應國家法治化進程的深刻變革,促進高職大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法治化已經成為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教育者應身正為師,帶頭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秉持法治的理念和精神,為學生做好榜樣。同時,要依法依規開展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充分尊重和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例如,對高職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出現的違背誠信考試行為的處理,不能簡單地批評教育了事,一定要依法追究相關責任,如果因為他們是學生而懷有袒護、縱容之心,就會導致學生對違法違紀行為存在僥幸心理。再如,各類評優評先、獎勤助貸等方面工作都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程序合法合規,注意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權等。另外,高職院??梢越⒁苑勺稍?、法制宣傳、法律援助為主要功能的法律援助中心,“雖然存在著一定的限制發展因素,但是就長遠來說,高校法律援助無疑擁有著巨大的潛力,對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⑤例如,有的高職院校成立了法援中心講師團,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宣傳講座,還在廣播臺開設了“法律援助之聲”欄目。總之,只有在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都體現法治精神,學生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法律環境的熏陶,進而對法律更加敬畏、認同、信任。當法律成為信仰時,高職大學生會自覺時時處處恪守誠信原則,實現誠信文化建設的目標也就指日可待。
4.依托職業道德法律化,加強法律治理,使高職大學生誠信治理難題從根本上得到突破。職業道德是匡正行業風氣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高職大學生的誠信治理問題不容輕視,僅僅靠道德的力量是無法祛除痼疾的,必須以法律為后盾,進一步完善職業道德法律化,借助法律力量構建誠信社會。一是要增強現有法律制度的技術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目前,我國制定的教師法、會計法、醫師法、律師法等職業方面的法律,規定了從業人員的權利與義務,對職業道德內容亦作了吸收?!罢\實守信”這一基本職業道德要求雖在上述法律中皆有一定的體現,但仍需要重點解決誠信道德如何法制化、哪些誠信原則可以法制化、各種誠信法律制度如何聯動、如何避免法律制度的沖突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法律制度技術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的保障。二是要及時填補新時代背景下的法律制度盲區。目前我國尚無一部專門針對誠信的法律,而在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領域逐漸超越時空的局限,誠信的內容不斷擴展、細化、深入,形式的多樣性也與日俱增,這對誠信法律制度及時跟進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要完善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法律作用的實現,離不開執法和司法人員始終堅守誠信、公平公正、忠于法律、維護法律權威。“如果整個社會掌握公共權力的人以及整個公權制度都不講誠信,社會的價值觀就會出現斷裂和錯位?!雹拚\信需要法治的保障,而誠信又是法治的應有之義和基本要求。如果執法和司法環節不能做到誠信執法、誠信司法,也就破壞了整個社會的誠信環境,與法治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違背的。
5.依托專業文化建設,加強道德教化,使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擁有牢固的價值根基。法律信仰的價值實現離不開道德教化的作用。高職院校專業文化具有職業性、應用性、行業性和區域性等特征,蘊含著高等職業教育特有的文化發展目標和價值取向。專業文化建設有利于加強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在專業文化建設中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誠信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孔子認為 “信” 是個人立身處世之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泵献诱J為“誠”內在于人性,強調人的道德自覺性,追求“反身而誠”。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道德規范式微,尤其是高職大學生更容易受利益的誘惑和各種社會消極因素影響,中華傳統優秀誠信文化的回歸迫在眉睫。只有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才能幫助高職大學生既秉承優良傳統又具備現代特質的道德品格,“從而實現由個人到全民族的誠信道德素養”⑦。另一方面,在專業文化建設中要加強校企合作,將立德樹人融入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盡管學校與企業具有本質不同的價值取向,卻在誠信文化建設方面有共同的價值需求,這為校企合作共同開展誠信教育提供了相互依賴的內在需求和可能性。一是企業與學??梢越Y合行業特色和崗位需求,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把誠信教育貫穿高職大學生的入學教育、專業課教育、“第二課堂”教育、實習與就業教育的各個環節中。二是企業和學校可以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合力搭建誠信教育平臺。物質方面,可以通過職業文化園、職業文化長廊、企業文化標語,將企業所倡導的誠信等價值理念滲透到校園文化之中。制度層面,可探索誠信積分制度,健全大學生誠信檔案,真實記錄大學生的誠信情況,作為學校向招聘企業提供學生情況的重要參考資料。精神層面,可以邀請企業進校園開展誠信專題講座,如邀請銀行工作人員為學生講解拖欠國家助學貸款的后果等。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高職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人才儲備力量,加強高職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法治建設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更是促進高職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誠信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在誠信文化建設中,道德與法制的作用缺一不可,守紀守法是誠信文化建設的底線。要幫助高職大學生學會從法律視角看待誠信問題,以法律手段應對誠信問題,樹立法律信仰并恪守誠信原則。
[注釋]
①鄧安能.新時代中國誠信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EB/OL].(2018-07-30)[2019-06-14].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730/c40531-30176880.html.
②楊樂.法律信仰的內涵與培養[J].人民檢察,2017(19):66.
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85.
④潘錦華.論公民敬畏、信仰法律之心缺失的原因[J].職大學報,2018(5):79.
⑤王杰.論新時代下的高校法律援助發展[J].法制與社會,2018(1):179.
⑥郄建榮.政務誠信司法誠信具有示范效應[EB/OL].(2016-05-23)[2019-06-14]. http://news.sina.com.cn/o/2016-05-
23/doc-ifxsktvr1088200.shtml.
⑦孟潔.中國傳統誠信文化的歷史透視及當代思考[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4):131.
[參考文獻]
[1]Michael C Ashton,Kibeom Lee,Marco Perugini.A Six-Factor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Descriptive Adjectives:Solutions From Psycholexical Studies in Seven Languag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6):356-366.
[2]Michael C Ashton,Kibeom Lee.Honesty-Humility,the Big Five,and the Five-Factors Model[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5(10):1321-1353.
[3]Rotter,Julian B.. Interpersonal trust,trust worthiness,and gullibil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0,3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