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雯,金賢武,黃道明*
1.江西省藥品認證審評中心,南昌 330006;2.上饒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江西 上饒 334000
山蠟梅(Chimonanthus nitensOliv.)又稱為亮葉蠟梅、毛山茶,是中國特有的蠟梅科蠟梅屬植物,生長于海拔300 米至2 900 米的山地疏林中及石灰巖石山地,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貴州等地。山蠟梅葉是山蠟梅的干燥葉,因其具有芳香化濕、祛風解表之功效,能治療中暑、流感、濕困胸悶、慢性支氣管炎、蚊蟻叮咬等疾病而被《中華本草》收錄[1]。研究表明,臨床上山蠟梅葉及其制劑常用于小兒手足口病、呼吸道感染、小兒外感發熱等疾病的治療[2,3]。近年來,隨著山蠟梅葉及其制劑的廣泛使用,不少學者逐漸加大了對山蠟梅葉及其制劑的質量控制研究,包括建立了以6,7-二甲氧基香豆素、l-洋蠟梅堿、槲皮素和山奈酚等為指標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4]。本文對近年來山蠟梅葉及其制劑的質量分析研究進行綜述,為山蠟梅葉藥材的資源開發利用、為山蠟梅葉及其制劑質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據。
劉婧等[5]從植物形態、性狀特征、顯微特征及一般理化等方面對江西德興產山蠟梅葉進行了系統的生藥學研究。結果顯示,山蠟梅葉呈紙質或近革質,上表面呈黃綠色,下表面呈淺黃綠色,葉面略粗糙,有光澤,基部有不明顯的腺毛,葉背無毛,或有時在葉緣、葉脈和葉柄上被短柔毛;葉脈在葉面扁平,在葉背凸起,網脈不明顯。氣微,味微苦。
劉婧等[5]通過鹽酸-鎂粉顯色反應、碘化汞鉀試劑反應和碘-碘化鉀試劑反應對德興山蠟梅葉進行了理化鑒別,結果顯示,山蠟梅葉以上3 個反應均呈陽性,說明山蠟梅葉中含有黃酮和生物堿類化合物。
薄層色譜法(TLC)是對藥材定性鑒別的常用方法之一。周斌等[6]以芳樟醇、桉油精、β-石竹烯、東莨菪內酯和濱蒿內酯對照品為對照,通過二次展開的方法,分別以氯仿-甲醇(9∶1)和石油醚-乙酸乙酯(10∶1)為展開劑,以1% 香草醛硫酸溶液為顯色劑,建立了5 種標準品的TLC 鑒定方法。結果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相應的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李詒光等[7]以蘆丁和蠟梅堿對照品為對照,以醋酸乙酯-甲酸-水(8∶1∶1)的上層溶液和氯仿-甲醇(9.2∶0.8)為展開劑,以1%三氯化鋁乙醇溶液和改良碘化鉍鉀試液為顯色劑,建立了山蠟梅葉中蘆丁和蠟梅堿的TCL 鑒定方法。結果在紫外光燈(365 nm)下,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此外,鐘宇婷等[8]以山臘梅葉對照藥材為對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55∶35∶1)為展開劑,噴以三氯化鋁試液,在紫外光燈(365 nm)下檢視,進行黃酮類成分鑒定,結果山蠟梅黃酮類成分提取液供試品中,在與山蠟梅黃酮類成分提取液對照品色譜相對應的位置上,顯示出有相同顏色的紫色熒光圓形至橢圓形亮點;以苯-乙酸乙酯-甲醇(4∶3∶1)為展開劑,噴上稀碘化鉍鉀專屬顯色試液,進行生物類成分鑒定。結果,山蠟梅生物堿類成分提取液供試品中,在與山蠟梅生物堿類成分提取液對照品色譜相對應的位置上,顯示出有相同顏色的圓形至橢圓形斑點。
光譜法已成為一種快速鑒別中藥材的有效途徑。童偉等[9]采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FTIR),以400~4 000 cm-1范圍內的共有吸收峰的相對吸收度為指標,對26 個批次的山蠟梅、柳葉蠟梅、浙江蠟梅的蠟梅葉及其炒制品采用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與判別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結果26 個樣品被歸為四類,判別準確率為96%,為山蠟梅葉藥材的質量控制提供了一種可靠、便捷、準確與環保的方法,同時對其他藥材的產地鑒別也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李少華等[10]以蘆丁為對照品,采用VIS 法,建立了在500 nm 測定了山蠟梅沖劑中的總黃酮含量方法,結果顯示,穩定性、重現性、加樣回收率較好,可作為各種山蠟梅葉制劑的含量測定和質量控制依據。
色譜法主要有HPLC、GC、LC-MS、MIPs-HPLC 等,是目前中藥質量控制中最常見方法。
1.5.1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舒任庚等[11]以l-洋蠟梅堿、槲皮素和山奈酚3 種成分為指標成分,以甲醇-磷酸鹽水溶液為洗脫劑,以239 nm、365 nm為檢測波長,建立了江西道地藥材山蠟梅葉中3 種成分的HPLC 含量測定方法,并對不同采收時間的山蠟梅藥材進行了生物堿和黃酮成分的定量測定,結果顯示4~7 月份山蠟梅葉藥材中生物堿含量隨月份推后不斷增加,而黃酮成分在4、5 月份的含量最高。崔小弟等[12]以東莨菪內酯、異嗪皮啶、濱蒿內酯、蘆丁為指標成分,建立了山蠟梅葉中4 種有效成分含量的HPLC 同時測定方法。白會強等[13]以東莨菪素、槲皮素、夏蠟梅堿3 種成分為指標成分,以甲醇-水為流動相,梯度洗脫,分別在348、376、222 nm 三波長下建立了同時測定山蠟梅中東莨菪素、槲皮素、夏蠟梅堿量的高效液相色譜法,結果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簡便,結果準確,重復性好,可用于山蠟梅藥材的質量控制。聶韡等[14]建立了HPLC 法同時測定山蠟梅葉蘆丁、槲皮素、山奈酚含量的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月份之間采收的山蠟梅葉中蘆丁、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動態變化,結果顯示,8 至9 月份采收的山蠟梅葉藥材具有較大生物產量和質量。劉洪濤等[15]研究構建了蠟梅屬植物葉片化學成分的 HPLC 指紋圖譜,其中5 個化學成分通過對照品得到指認,5 種蠟梅屬植物對照指紋圖譜差異明顯,可進行種間辨認比較,可以作為蠟梅屬植物分類及質量評價的參考依據。黃文平等[16]建立了山臘梅葉中東莨菪苷、東莨菪內酯、異嗪皮啶、山柰酚-3-O-蕓香糖苷、紫云英苷、濱蒿內酯、槲皮素、山柰酚8 種成分HPLC 含量測定方法,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對不同產地的山臘梅葉的差異性進行了比較,為完善山臘梅葉質量控制方法提供了依據。
1.5.2 氣相色譜法(GC) 山蠟梅葉中揮發油含量較高,且具有較強的藥理活性。聶鵬等[17]采用氣相色譜法,對山蠟梅葉揮發油包合物中桉葉素的含量測定方法進行了研究,建立了簡便快速、準確可行的山蠟梅葉揮發油 β-CD 包合物質量控制方法。魏惠珍等[18]對山蠟梅葉中所含桉油精和芳樟醇進行了定量測定,建立了山蠟梅葉中桉油精和芳樟醇含量的氣相色譜測定法,為更好地控制山蠟梅葉的質量提供了依據。詹忠根等[19]采用GC/MS 聯用儀對山蠟梅葉揮發油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分析,共分離出62 個成分并鑒定出其中41 個。
山蠟梅葉制劑主要有山蠟梅葉顆粒、山蠟梅葉片劑、山蠟梅葉復合茶等,關于其制劑的質量控制研究報道還不多。周斌等[20]采用 Elite hypersil ODS2 色譜柱,以乙腈-水為流動相,以344 nm為檢測波長,建立了山蠟梅顆粒劑中東莨菪內酯、異嗪皮啶、濱蒿內酯、蘆丁4 種有效成分含量的HPLC 同時測定方法,所建立的方法重現性好、操作簡單、結果準確,可作為控制山蠟梅藥材及其制劑質量的方法。歐陽婷等[21]以蘆丁、槲皮素和山奈素為指標成分,采用Cosmosil C18 色譜柱建立了山蠟梅顆粒中有效成分和指紋圖譜方法,并對 20批山蠟梅葉顆粒樣品的指紋圖譜進行了相似度分析,用均值數法生成 20 批山蠟梅顆粒的對照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結果均大于 95%,表明樣品生產廠家工藝穩定,樣品相似程度高。劉耀明等[22]以山蠟梅藥材為對照,以槲皮素及山柰素為指標成分,通過薄層色譜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建立了山蠟梅顆粒定性鑒別和槲皮素、山柰素進行含量測定方法。結果規定,本品每克含山蠟梅按槲皮素(C15H10O7)計,不得少于25 μg,按山柰素(C15H10O6)計,不得少于35 μg。
山蠟梅葉分布廣泛,資源豐富,具有清涼排毒、防治感冒、防暑解暑等作用,在臨床和民間具有非常高的使用率,已被制成多種中成藥。目前,已有眾多學者研究建立了山蠟梅葉藥材及飲片的高效液相色譜法、紅外光譜法、原子吸收光譜等質量控制方法,這些檢測方法將大大提高山蠟梅葉藥材及其飲片質量檢測的準確性和專屬性,但山蠟梅葉制劑的質量控制指標成分多為黃酮類成分,較為單一,有必要進一步建立多類別、多成分的質量控制方法,以全面評價和保障山蠟梅葉制劑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