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 白維納
機械制造企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安全生產事故問題無法徹底避免。一旦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為盡可能降低威脅、減少損失,企業需要科學落實應急管理策略,建立優化應急救援管理體系。做好安全應急管理工作是保障機械制造企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
機械制造行業在生產加工產品時,主要是改變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我國在行業生產過程中主要特點以離散為主、流程為輔、裝配為重點[1],國內大多數企業均采用離散型的生產方式[2]。生產過程中,一般遵循從小到大、由簡至繁的原則,先進行零部件生產,再進行組裝,在這個生產序列下,存在著設備分散在各個生產車間,原材料、成品件在廠內穿插運輸的現象。
機械制造企業設備種類、數量較多,同時較為分散分布,設備管理范圍較廣。設備本身較為普遍的存在安全防護不完善、維護保養滯后等現象,導致設備本身存在一些隱患。設備本質安全度降低,在生產情況下如果發生違章操作,就容易導致安全事故發生。
生產現場存在交叉作業的現象,設備運行作業的同時,現場內經常會有物料的運送,大件產品的天車吊運,形成了立體作業模式。同時,在生產現場還會有焊接、數控切割、打磨、噴漆等還涉及帶電作業。生產現場作業環境復雜,危險源較多,安全管理難度較大,存在安全事故隱患。
一般來說,機械制造行業的主要危險、傷害為起重傷害、物體打擊、機械傷害、火災爆炸等,存在油漆噴涂作業的企業還涉及中毒和窒息。因此在機械制造企業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生重大事故,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企業應根據行業生產特點和自身安全管理需要,在危險源辨識、風險識別等管理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應急管理,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災害預先制定一系列的方案,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做到事前思考、提前謀劃、超前化解。當事故或災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時候,利用已建立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組織及時、有效的應急救援行動可以成為抵御事故或者控制事故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重要手段。
應急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業在發展的同時降低突發情況和事故對企業造成的影響,保障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其次,應急管理有利于為員工提供保障,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和權益;同時,應急管理也有利于社會安定,實現人員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安全等多層級高覆蓋的安全格局。
以生產經營單位為例,應急管理體系應包含組織機構和職責、管理程序和管理要點等。同時根據生產實際情況,設立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現場處置方案三個層級。
綜合應急預案是為應對各種生產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綜合性工作方案,是企業應對生產安全事故的總體工作程序、措施和應急預案體系的總綱。專項應急預案是企業應對某一種或多種類型生產安全事故,或針對重要生產設施、重大危險源等防止生產安全事故而制定的專項性工作方案。現場處置方案是根據不同生產安全事故類型,針對具體場所、裝置或者設施所制定的應急處置措施,側重現場應急處理。小型企業根據其規模及生產特點,只建立現場處置方案即可。
應急管理是指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原因、過程和后果的分析,在相關資源的各個方面有效整合的基礎上,以有效的預警盡可能減少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控制和處理緊急事件的過程。由于應急管理是一個需要多部門配合的系統工作,需要統一調配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需要生產經營負責人高度重視。
在企業中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較多企業對應急管理工作重視度較低,應急管理人員配備不足或不具備應急管理能力,應急物資或裝備投入不夠,各部門協調性差,應急工作無法有序開展;二是應急預案針對性不強,以現場處置方案為例,很多企業現場處置方案不具備實際操作意義,針對性、實用性不強。由于未進行事故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應急預案不具備指導意義或者風險評估錯誤,對潛在的安全事故識別不明,未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三是應急演練浮于表面,企業沒有對應急隊伍和員工開展應急預案、應急知識、避險逃生等專業培訓工作。未建立應急演練計劃,應急演練缺乏實際操作意義,以演示或者桌面演練為主,未貼近實際場景,演練意義不大,缺乏演練評價等。
企業在成長和發展的同時,會不斷面臨突發的情況和事故,在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同時也影響了企業自身的社會形象。企業在各個生產經營環節都可能面臨不同安全問題,應急管理可以幫助企業有效降低經營風險,抵御危害。
1.1 構建合理應急組織機構
根據企業自身規模、生產類型及可能發生事故的特點,構建符合企業特點的應急組織機構。成立應急管理機構,涉及的各部門明確應急負責人,明確各級人員的應急職責和分工。做到職責劃分清晰,實現應急狀態下各部門工作協調有序。成立應急委員會,應急辦公室負責日常應急管理。
1.2 配備充足應急資源
應急資源應包含人力資源、物資資源。作為人力資源、應急管理人員和應急救援隊伍人員應經過專業的培訓,具備應急反應能力,了解應急預案內容,熟悉應急職責、應急程序和現場處置能力。物資資源應種類齊全,管理有效,滿足應急事件需要,保證在突發事件情況下及時、充分供應應急物資。對于應急物資應建立管理臺賬,定期對應急物資數量、完好狀況進行檢查。定期對應急設備運行狀態進行檢驗,保障應急資源能在應急事件中發揮應有作用。
健全的應急管理體系,應從企業自身風險識別開始,以危險源識別和風險評價為基礎,有效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嚴重性,針對問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或化解風險。在各專業系統的風險評估后,根據企業自身特點定制應急預案。應急預案不僅要對企業內部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后,對危險源、風險進行排查,還要針對事故發生后應急機構與職責、人員、技術、設備、救援行動指揮及協調處理等各個方面預先作出安排,最大程度減少事故損失。
為保障企業應急管理的有效推進,企業要加強應急培訓工作,強化應急演練。依據風險類別,制定各類應急預案演練周期。建立有效的應急考評制度,對應急部門進行打分、考評,對應急演練進行有效推動。在應急演練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明確應急預案內容、應急演練步驟和應急程序。通過實際的演練,對應急方案和現場處置方案進行評價,查缺補漏,逐漸完善。企業的應急預案應結合生產特點、現場實際情況制定重點部位專項應急救援預案,并與企業綜合應急救援預案互相呼應。
對應急管理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要開展專項應急能力培訓,明確不同應急方案的不同響應程序,保障應急處置有方、救援實施準確。定期開展應急培訓,對全體員工開展應急知識、逃險避險技能培訓;在全公司范圍內應對涉及應急處理的崗位設立事故應急處置卡,實現對員工定點定位的應急管理,提升面對事故的處理能力。
企業要依據自身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系的運行特點建立相應的應急保障,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在對危險源和風險的充分識別下,建立符合符合企業自身的應急預案。以資源保障為基礎,定期演練為手段,提升企業應急預案的針對性、時效性。同時要將應急管理融入到企業各個環節和日常管理中,在突發事件爆發時,實現第一時間迅速、有條不紊地進行應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對企業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