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強
(山西三建集團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山西長治 046011)
現階段的建筑工程項目中,混凝土結構形式應用極為廣泛,且其應用范疇也隨著施工技術的不斷擴大,而得到更顯著的增加。其中,模板施工技術與應用方法,是混凝土結構建筑中的關鍵性施工形式,也是提高混凝土結構施工效率,增長工程效益的重要方式。那該如何在混凝土結構建筑施工中,對模板施工技術與方法進行更為深入且合理的應用,為混凝土結構建筑的施工質量保駕護航,就成為眾多建筑企業和施工單位或應關注的重要方面。
首先,良好的導向作用。在混凝土建筑結構中,對于模板技術的應用極為普遍。其主要原因在于構成混凝土的混合料眾多,如水、水泥、骨料、添加劑等,這些材料在拌和后,所形成的混凝土會具有不同程度的流動性特征。而采用模板技術,就能使混凝土的流動性得到很好的控制。例如在混凝土澆筑階段,利用模板技術能為混凝土的施工順序及方向等,起到導向作用。使之與模板結構向吻合,否則混凝土便無法完成澆筑作業。
其次,具備定型作用。在依照模板走向完成混凝土澆筑后,需要依靠模板的定型作用,進行澆筑混凝土的定型工作。即需要在混凝土硬化,且達到設計施工規定程度后,方可對模板實施拆卸操作。如此一來,不僅能夠確保所澆筑混凝土結構的穩定性,尤其是規范梁、柱等結構的尺寸與規格;還能夠對未成型的混凝土結構,起到相應的保護作用[1]。
(1)科學設計施工方案的制定
由于混凝土結構建筑工程項目,在施工中涉及的施工環境、氣候因素以及地質條件等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這就需要通過前期的地質勘測和土質采樣試驗,制定出符合施工的設計方案。同時,設計人員應在施工前,加強對所建工程項目的了解,并對所需采用的模板進行材料的選取,確保模板的規格與尺寸等符合施工要求。例如具有良好密實度的木膠合板,卻不具備良好的吸水性,因而在施工前的模板材料選取時,應盡量避免選取此類模板材料。
(2)適宜施工技術的選取
對于模板施工技術而言,無論模板的安裝,或是模板的拆除,均需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水平。因而,對施工技術人員的作業水平,也具有較高的要求,并非任何施工人員都可妥善完成此類工作。一方面,需要參與模板施工的技術人員與施工人員,對模板施工的操作規范及技術要點,做到熟知與熟練地運用,并能夠完成與模板施工相關的其他作業形式。若施工隊伍中從事模板施工作業的專業人員較少,則應在模板施工前,對施工人員進行整體的專業知識崗前培訓和施工意識教育。隨后,在施工隊伍中進行施工人員的選拔。同時,要制定出與施工工藝相關的應急預案,若施工中突發作業問題,即可通過應急預案涉及的關聯內容,進行施工問題的及時解決。
(1)在安裝首片柱模板時,應優先將其依照規定位置固定,并對其進行臨時性的支撐,或采用標號≥14 的鉛絲,實施與柱主筋之間的綁扎結構,以此起到臨時固定的效果。
(2)在進行第二片柱模板安裝時,需要對兩篇柱模板之間,利用厚度為2mm 的海綿條實施該位置的粘貼作業,避免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發生漏漿現象[2]。同時,需對相連的兩片柱模板之間,應用螺栓進行必要的固定及支撐。
(3)依照第二片柱模板的安裝流程,持續進行后續柱模板的安裝,使相鄰兩塊模板間,均能夠有效連接,并最終形成方桶狀模板群。
(4)隨后,需對方桶狀柱模板進行由下而上的柱套箍安裝,并對柱模板軸線、界面,以及對角線等位置進行安裝尺寸的測量,避免其出現位移或偏差等現象。
(5)在對柱模板進行軸線、界面,以及對角線等位置的校正后,對其實施固定操作。
(1)優先進行鋼制三角模板架的固定。固定環節需確保下層外墻澆筑后的混凝土強度≥7.5MPa,且需將鋼制三角模板架固定于外墻螺栓孔掛處[3]。
(2)明確標注出模板的正、負面,使之設定成為正模板與負模板。隨后,將內墻正模板依照設計施工順序吊至安裝位,并利用撬棒結合模板起止線和墻位置線,進行正模板精確安裝位置調整。同時,在采用對拉螺栓將模板做對穿操作后,便可經校正后設立鋼管,將對拉螺栓實施擰緊處理。
(3)需對建筑設計圖紙中的預埋管件、預留口等進行細致的查驗后,再實施合模操作。
(4)在對反模板進行安裝環節,需對其進行垂直校正,并利用螺栓對模板實施鎖緊處理。隨后,對以木制或鋼制的活動堵頭模板進行安裝。其安裝位置位于內墻模板外側頂部。此處也應確保其嚴密性,避免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出現漏漿現象。在完成以上操作后,便可進行外墻內側模板的安裝。而在外墻外側模板安裝時,也應將其置于鋼制三家模板架之上。待模板放置完成后,需依照上述流程對其進行校正與固定。
(5)待墻模板安裝結束后,需對其進行細致的檢驗工作,如墻模板、側模板等的穩固性;螺栓、扣件等的嚴密性等。以此避免錯臺或漏漿情況的發生。
(1)在對梁模板進行安裝過程中,需要對梁下支柱支撐情況,做出準確的勘察。若其位置處于基土面上時,則應及時進行基土的平整與夯實作業,并在完成夯實作業后在基土上施以木墊板的加設。而梁下支柱支撐間所設置的距離通常在600~1000mm之間,且應在間距內進行剪刀撐與水平拉桿的加設[4]。
(2)施工人員應依照設計圖紙要求標準,對支撐標高進行準確的調整,而后進行梁底模板的安裝,并做好后續的拉線校正與找平操作。在這一環節中,需要對梁跨度做出關注,若梁跨度≥4m,則跨中梁底處需依照梁跨度的1/1000 或3/1000 的比例起拱。而在進行主梁與次梁交接階段,應確保起拱順序為先主梁后次梁。
(3)在對梁側模板安裝過程中,需以鋼制三角支撐架進行模板的支撐。通常情況下,底模需被邊模包裹,并確保兩者龍骨間距設定為750mm。與此同時,應利用卡子對梁模板進行固定處理,并確保相鄰卡子間距以梁高標準進行變化。例如若梁高>60mm,則應加設穿墻螺栓,做到結構的穩定,此時卡子間距應≥1m。待梁模板安裝完成,同樣需對梁中線、標高以及斷面的尺寸等,進行精確的校正。
(1)無論是柱模板、墻模板,還是梁模板,其拆除所需滿足的必要條件,即是混凝土滿足脫模強度標準。其中,在對柱模板進行拆除時,拆模的關鍵點應為柱體的外表面及棱角部分。因而應確保拆模時混凝土強度,達到柱體外表面與棱角等部分避免受到損傷的程度;在對墻模板進行拆除時,需混凝土強度>1.2MPa時,才能進行墻模板的拆除處理;而在進行梁模板的拆除作業時,也應確保梁體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符合驗收標準,才能對梁模板進行拆除。
(2)對模板拆除的順序,也應尤為注意。首先,優先支設的模板應最后拆除,而后支設的模板則應優先拆除。同時,在拆除結構位置上,應優先進行非承重部位的拆除,待非承重位置處模板拆除完畢后,再進行承重部位模板的拆除作業。
(3)在對梁模板拆除過程中,需對模板支承做同步拆除處理,并要注意拆除步驟。在實際操作時,應確保單一大龍骨保留至少2 根支承不進行拆除;而在對大跨度梁下支承拆除過程中,需依照自中間向兩邊的順序,依次進行對應支承的拆除。同時,對梁模板進行拆除作業中,也應采用隔層拆除的方式,且應確保所拆除模板在進行臨時堆放過程中,重量應小于樓板能承載的限定數值,避免因模板的臨時堆放,而導致混凝土樓板受到損壞。
(4)對模板拆除的時間范圍,應做明確的規定,并嚴格遵循拆模順序實施操作。若特殊施工需要進行模板的早期拆除,則應對混凝土樓板的承載力、拆除模板的時間以及所需支撐情況,進行細致的分析,以此達到安全、順利拆除模板的效果,并確保模板可在后續工程中反復使用。
綜上所述,對于混凝土結構建筑而言,模板施工技術及方法,是此類建筑結構得以成型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縮短施工工期,提升工程效益的有利途徑。而對于模板施工來說,決定其施工質量的要素眾多,如設計結構、構件規格、模板成型情況、混凝土強度以及其他避免錯臺或漏漿情況出現的精確數據等。因此,只有進一步加強對混凝土結構建筑中,模板施工技術與方法的深入探討,才能促進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與安全得以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