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楊,崔 莉,陳 潔
(南京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城市一詞最初的釋義為:建造集群的綜合體;由人類共同創造以及由不同功能組成的集居場所的“都市人造事實”。
在此我以此簡述城市的基本概念,意在以歷史的整體角度為出發點看待此次項目改造。
在宋代時期,當時的文人就預感到人口增加的情形,以“城市山林”的畫卷闡述在城市中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理想藍圖:整個城市由無數個和諧的、小的人居單元的片段組成,盡管尺寸放大到整個城市,仍然沒有失去蘊含其中的自然觀。整體下存有差異,差異中卻都歸屬于整體的結構關系。目前來看,如此生動且自然的城市應該只存在于畫卷之中了。
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在短短不到40 年里,大片地拆建,我們自己將自身上千年的文脈置于身外,為了急求于發展,沒有培養屬于我們本土的建筑師,而是直接去學習西方建筑,結果帶回來并影響至今的鮑扎體系,導致當今“形式繼承”取代“文化繼承”成為主流。
盡管中國的建筑領域歷史悠久,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區的建筑都會有豐富的地域性差別,而在當下人們似乎普遍都熱衷于對近代的建筑在造型上的重現,大多仍是以古建中符號化的簡單模仿,而很少深入探索空間本身帶給人的體驗。
面對高速發展,很多人都不知所措,就開始拆除舊房急于與過去“撇清關系”,到處都在大拆大建,每一個城市好像都在建設當中。曾經充滿文化的土地上,卻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試驗場。曾經很多人認為,城市是不可能憑空產生的這種設想居然在中國實現了。
城市的肌理被破壞,人們對于自己以往的記憶開始變得模糊,不再能感知自己以往熟悉的種種場所——開始對自己腳下的城市逐漸感到陌生。
本研究中,HHCB、AHTN和MK3種合成麝香在廣州市的湖泊、河涌、航道以及入??谥芯袡z出。由圖2可知,水體溶解相中HHCB、AHTN和MK的質量濃度分別為0.72~3051.36、0.51~569.43、0.05~382.61 ng·L-1;水體顆粒相中 HHCB、AHTN和MK的質量濃度分別為0.24~115.40、0.12~22.40、0.02~2.15 ng·L-1。
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和現當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本土性質的建造活動,我們將在西村中當中展開探索。
城蓋村位于茅山鎮集鎮中心所在地,由城蓋村、西村、紀蓋村三個行政村合并組成,總面積9.8km2,其中耕地面積占6900 畝,區域內農業主要產業結構豐富,有桑椹、葡萄、苗木、茶葉、草坪等高效農業種植面積約2000 畝。耕地占地面積大,產業鏈豐富且較為成熟。由于區位因素以及環境良好,近幾年準備發展農家樂和民宿等旅游相關產業。
我們主要的改造位置為西村,該村落分為大小兩塊,靠近十字公路;各個功能用地緊張;有自身的水果和旅游產業鏈;田地小湖分布廣泛;整個村莊地形陡峭。村落整體平面布局呈現原始的自然生長的狀態,過快的改造活動讓村落開始產生變化,新加建的紅藍屋頂開始與周圍自然肌理產生區分,但是與遠處的新城對比的話,村落的生氣尚有保留。
此鎮原本民居特點風貌小部分保存良好,各種建筑元素樸素可親,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詩意表達:住房區較為集中,磚石與坡屋頂,房屋圍合成的院落,承載著人們記憶的場所,可容納居民鄰里在其中議事閑談,兒童在此嬉戲玩耍;條狀石板置于河邊,供村民洗菜洗衣;泥土夯實的墻體雖有破損,但斑駁的歲月痕跡卻流露其表面,牢固程度不減當年。在這里可感受到傳統居民的生活習慣,濃厚的家庭氣息,人與自然的共存共生的痕跡尚未抹去。
村落的平面布局上,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原始布局。農田的布局自然透露出的生氣,如自然生長出的地毯一般,包裹著大地。
這個村落為了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過度追求商業化,原本自然的產業開始被破壞,蘊含傳統的房屋開始被拆除改造成西式的小洋樓,傳統居民樓的布局被破壞殆盡,象征祖先的堂屋被毫無生氣的客廳代替。這些建筑的幾何體導致它們不能跟自然和諧對話,村民們也在這里已經找不到過去的記憶,人們會逐漸對這片自己熟知的村落感到陌生。
人們可能一開始處于新奇,但久而久之將會意識到與以往生活的分裂,到那時他們的子孫將無法回頭找到以往傳統的生活方式,到那時恐怕也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了,而博物館里的傳統是已經失去生命的,活著的卻是那些仍然在人們生活中延續流傳的。
對此筆者將問題大體分為如下幾個部分:
(1)由于建造時沒有充分考慮,改建上的不合理,最后還是由村民自發修改滿足家庭的功能使用:在柱廊下加砌的屋門和簡易圍合的院落空間。
(2)對傳統門頭的拙劣模仿:將碩大的古建筑頂棚直接安插在砌體結構上的做法,人們無法從中感受到傳統,是沒有任何溫度,也是毫無力量、單純的符號再現,這種建造手段造價昂貴且沒有任何傳統價值,只是存留于表面的翻新;飯店對于西式樓閣的生硬模仿,由幾何組成的房屋造型,全然沒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氛圍,也與中國傳統建筑的意境格格不入,這些突兀的建筑同樣造價不菲且耗時耗力;住房院宅仿照西方的幾何對稱,與周圍的樹木和地形明確分割沒有聯系……由于設計者對本土歷史傳統沒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強行將各種建筑元素拼湊在一起而產生的效果,讓人哭笑不得。
突兀而孤立的房屋與環境無法相容,周圍堆著垃圾,也沒有留有自然的空間,這些種種現象在這里隨處可見,在現在這種環境下,村民的生活習慣逐漸被改變。重拾那些記憶需要時間的積淀。
所以我們認為改造活動不能過快,改造過程需要冷靜,要在充分了解當地歷史的前提下進行,保持原有村落的原始肌理的同時,讓新建筑群具有像原有村落一樣充滿活力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讓鄉村古老的傳統生活得以延續。
民宿:在此,為適應新的功能需求,我們的民宿建筑體的層數與體量上增加,將民宿區域以原本民居的房屋主要區域加以保存,并將已經不再使用的實體并賦予新的功能,這樣就保留一定的居住風貌,將承載著農居生活記憶可以延續下去。
草籽樹葉落在原本的磚瓦和土墻上仍然與自然保持對話,其散發的氣息和蘊含在這里面的內容依然可以被人們所感知,人與自然的距離被拉近。通過它把我們帶回過去,使我們在今天仍然能夠體驗到過去的生活形式。
白墻抹灰的做法是傳統的技藝在次演繹。
多年后,白墻被雨水留下痕跡,屋頂的磚瓦長出青苔,木制門窗的老舊痕跡在共同訴說著歷史。
居民活動廣場:村中的廣場是人們集聚的場所,人們常常會聚集于此,村民們對此場所的記憶最為深刻,也是體現本村文化特色的地方,位于場地旁邊具有歷時性的參天大樹像紀念物一樣承載著本村的內涵的同時也記錄著時間,這個具有一定意義的物體,是其聚落實體當中抽象的無法直接觸摸但一直可以被人們感知到的主要元素。
東方人自古以來都對地面的編制情有獨鐘,多種不同變化的裂紋的石板路面,在這里可以通過地面的紋路觸感區分室外空間。建筑物的基座和表皮也為石磚的砌筑和玻璃的清晰區分,使同樣的編制效果我們也運用到建筑物上,為的是使其與大地歸為同類,并與周圍環境相融。
在我們的設計中,將保持原本的道路和平面布局,保留這個場地所承載的內容,使人們依舊能與熟悉的場所保持聯系,過去的大樹與現在的廣場的共時性呈現,能夠被今后的人們感知到。
讓這片鄉村充滿生命力和活力,還保持著鄉鎮這座城市的連續性,也讓其再次融入時間和人們的記憶當中去的過程,人們在這里可以重拾往昔,同時這種返鄉找尋回憶也符合中國人自古以來“尋根”的傳統。
對此,在此次項目中,我們在充分的調查和重視歷史的角度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我們所做的每一步都來源于歷史和對于傳統生活的轉意,以一種自然的觀法來進行設計,即“師承傳統,師法自然”。在這里我需要強調一下,我們的改造工作不包含大量的樹木種植才能形成與自然相處的畫面,而是以身體的體驗為導向——建筑自成山水的關系。在這里我引入一段經典的對話——童寯先生問:為什么沒有花木依然為園林?王欣回答:因為建筑在言山水事[3]。
我認為,改造鄉村是一段漫長的過程,也要通過時間的積淀:被改造的建筑群生長在此處,樹木在旁,數年之后,房屋被歲月暈染的斑駁與時間相互交融的時候,人與自然相處融洽的時候,我們的改造才算真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