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奔
(貴陽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00)
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發展,加速了社會的迅速向前。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讓每個人每天都承受著各種不同的心理壓力,包括東西方文化沖突引起的認知障礙;生活的快節奏以及現代化大生產造成的心理焦慮及情緒緊張;家庭結構變化、人口膨脹、房價上漲、城市化生活帶來的失落與孤獨……現代人的肉體棲居于鋼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靈魂卻在城市和建筑之外飄蕩。建筑不應僅僅成為居住的機器,更要承載人類的精神與靈魂。
現代建筑是現代化大生產的結晶,隨著工業化的擴大而逐步推廣放大。并在工業的發展中逐漸完善自我。現代建筑的開端為大量生產市民化的建筑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20 世紀60 年代以后,現代主義建筑過分強條功能性原則開始暴露出各種弊端。由于大量建筑的重復建造,單調、司空見慣、乏味、缺乏新意以及沒有美感等名詞逐漸成為了現代主義建筑的代名詞。雖然受到全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的影響,現代主義依然被大量建造,由它總結出來的建筑法則依然被廣泛采用。仍然在全球建筑領域占據主流地位。這是短時間內不可改變的一個現狀。如果改變現代建筑的面孔,讓他們不再冰冷、單調,使其體現出人文關懷與傳統哲學思想,更好地服務于普通市民,是現代主義建筑變革的關鍵。東方的哲學與文化思維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通過引入不一樣的思維方式,讓現代建筑從內涵上脫胎換骨,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現代建筑的起源是在西方,現代建筑的構成與形式受到西方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而與西方哲學體系完全對等且相互區別的東方哲學思維卻沒有充分融入建筑創作過程中,這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正統的建筑師經受直接的西方現代主義建筑教育,這對于從東方文化中成長起來的東方建筑師來說,是徹頭徹尾的文化侵蝕。呼喚東方文化意識,并應用到建筑創作中是當務之急,也是東方建筑師生存和發展的方向。
以一個實際項目作為說明。妹島和世為南京中國國際藝術實踐展設計的湖邊設施。在這個項目中,她將不同的功能部分分布在自然環境中,用一個并不完美的圓環輕松加以聯系,其間的高差完全尊重,植被完全保護,散布其中的樹木和建筑一起分享建筑場所。這一種分散、均質、感性充滿禪意的方式處理場地環境,完全的東方。這是一個可以讓人落淚的方案,沒有通常現代建筑那種冷漠,取而代之的是飽含東方神韻的圓,簡單到質樸的環境氛圍,產生的是明凈、空曠、勻質的哲學光芒。
在這個作品中建筑形體的各個部分都是純凈的白色,刻意的削弱建筑形態的物質性。這與西方建筑文化中,物質第一的心理傾向向左。與西方建筑所固有的“恒定性和凝固性”的建筑思維,與建筑創作中表達建筑體的物質化,表現建筑物在光影下的雕塑感正好相反,是一種將建筑非物質化的心理趨向。對于東方藝術來說,物質化的建筑體不是藝術追求的目的,而是建筑所限定的空間氛圍。老子所說的“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個作品中,“圓”所限定的是一個質樸的類似庭院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有著強烈的場所感。因為場所感的存在,再某種建筑或非建筑的手段確定空間的歸屬問題,與是人們樂于去這個空間里聚集和交往。因此東方傳統的庭院空間承載著人們吃飯、洗衣、修理東西、聊天、打牌、下棋、看報紙、曬太陽、聽收音機等日常性和休閑性活動,是場所空間的主要支撐。以庭院作為環境意境營造的中心,而將建筑物退而作為環境中滿足功能的附屬產物,這種角色互換可以從根本上擺脫現代主義建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
對于建筑的使用來說,庭院空間是人為分劃出的自然空間,可以作為建筑中室內與外界環境相互交換的一個轉換器,而這個轉換器用在建筑功能空間中的不同部分起著有趣的不同效果。中國南方傳統村落中常常將天井嵌入建筑物內部,建筑中面對天井的部分完全開敞,由于建筑圍合部分將天井和功能空間完全包括進去,因此很難區分室內外空間。它混淆了建筑內部與外界自然環境的從屬性,也就將建筑室內外混沌化,將兩者疊合在一起。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圍在屋里火爐旁,看雪從屋中飄飄下落的東方審美意境,令人神往。
還有一種更深刻的空間:空氣。在有煙氣和雨霧的時候,空氣能作為一種物質能被人感知到,在煙氣和雨霧的狀態下,人的視線受到了障礙,被一種物質阻隔,這種物質就“空間”。在國畫的畫面表現中,空間在雨霧和山巒之間含蓄的輾轉,一層層的逐層漸漸展開,回避客觀現實世界的物質性,提煉情感與精神的場所氛圍,這是東方文化的一個特征。妹島和世在她的設計中又加上了讓人冥想的氣氛,這是禪的氛圍和東方美學的融合。
對空氣形成的空間的追求加以物質化,便能營造出豐富的空間環境。這個空氣物質化的過程用做建筑創作中往往用透明性來表達。在伊東豐雄的建筑中,透明性主要表現在其表皮的透過性上。“透明”成為透視、緩沖、過渡和交融的媒介。將建筑物表皮消隱,將視覺透過建筑物外立面,而直接深入到建筑物的內部,或者貫穿建筑物將建筑直接消隱在環境中。這個時候建筑物的立面和物質構成不是建筑所要表達的主要信息,而內部所包容的空間才是建筑獨立于外部空間的性格特征。
對于透明性的追求,各個建筑師的方式不同,在研究過程中忽略個人的審美趨向,找尋共性更能對問題的闡述有積極作用。
東方審美中,個體形態的差異被放在不那么重要的地位。東方哲學中沒有分立。西方建筑需要通過不同體量不同形體,來表達不同的功能,功能對應相應的造型形態,功能是建筑語言的生成原因。比如劇院有劇院建筑的形態與之適應,教堂則一定是舉辦宗教活動,居住建筑和辦公建筑通過體量或立面來加以區分,你絕對不會把它們幾種建筑形式混為一談。把功能門別類專門化,追求個體的差異,這是典型的西方建筑特色,這與西方重視個體的文化思維習慣直接相關。東方思維與之相反。在東方文化中,重視整體,輕視個體,甚至通過犧牲個體特性表達整體的和諧完整。在中國或者亞洲古代城市中,建筑形態是非常有限的,不論是皇家建筑的廡殿頂,還是歇山、懸山、硬山……無非是大屋頂三段式,拋開古代先民通過適應當地環境所做的適應性改造不說,無論在哪個地區,城市主導環境的都是大屋頂的不斷重復以及綿延的街巷和院落。在這里可以看出,傳統的建筑形態相較西方建筑是單一的,但其中容納的空間是多樣性的,并沒有將個體建筑的功能進行建筑語言化,各種功能空間不追求獨立的形態來表達,而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忽視單獨形態的塑造。而是將功能與形式語言脫離,兩種部分分別表達與發展,而建筑僅僅作為一種容器或者符號(建筑單體體現的差異更多的是社會身份的符號差別)。在同一的前提下,內部功能的變遷就
可以是建筑存在的一種常態。比如,一個面闊五開間,進深二間的建筑內,可以養豬,可以做祠堂,可以做家里的客廳和臥室,可以做柴房,可以做茶館,也可以做成戲臺,而這些并不影響它在城市形態環境中的地位。城市中相同的建筑形態不斷重復,由此構成整個城市形態,這在東方形態構成美學中可以找到原因。
這里不能不提到另一個東方文化的特征:勻質性。勻質性是東方圖案美學構成的基本屬性。表達勻質性的一個通常方式是相同元素的反復利用。與西方追求多樣豐富性的審美趨向不同,東方人相對而言對圖案元素數量控制較為嚴謹,追求在少的元素數量下進行統一的增殖。西方人看起來類似于清心寡欲的狀態下,其實尋求著一種更深刻的豐富,而且這種豐富是易于控制的完整形態。這種對元素的控制其實是副產物,這種控制更主要來源于對整體性認同更強烈的審美傾向。在東方的哲學思維下,個體是從屬于整體的,追求單純個體的完美是不受認同,個體價值的表現是通過整體價值的實現而表現。犧牲個體而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這是東方思維的一個傾向。犧牲小我實現大我。而這種主動忽略個體形態的變化,追求整體的氛圍感受,存在于許多東方設計師的作品之中。在創作過程中,勻質性強調建筑整體感受,即通過簡約的元素控制建筑的整體效果,不突出任何單獨部分,整體作為一個統一的語言表達。
在立面中,我們將觀察的圖底關系互換,可以表現窗,也可以表現窗洞間不完整的墻面。因為窗洞的不規則擺放,我們很難從中尋找到規律。那么中間這片面積較大的墻面,已經被周圍窗洞暗示了挖開窗洞的可能位置和方法。筆雖未到,而意已至,言雖已盡,其意卻無窮。利用留白的手法,心理上完型的趨向已經讓這個立面布滿窗洞。這與中國傳統畫面里,小橋流水、孤舟獨釣,風雨歸舟,畫面體現著以虛為實、計白當黑的東方美學原則的特色相一致。這種從有限中生長出無限,虛實相生的空間意義,將會成為建筑創作中的一種有力提示。
東方哲學思維為建筑師提供了一個迥異于西方建筑思維的全新創意大門。身受東方文化熏陶的我們,在學習西方成熟經驗的基礎上,利用好東方思維,開拓思路,必將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屬于東方的建筑。在這里筆者只是粗淺地分析了幾個例子,希望能對未來建筑創作中更好地吸取東方元素起到一點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