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婧晗,徐一榛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歷史上美學的概念首次被德國的鮑姆加登提出是在1750年,他還將美學劃作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在美學的概念產生之前,人類對于美的追求早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 年前。對于遠古時期的人類來說,事物的實用性先于美觀性,美和藝術源自于實用。黑格爾曾說過:“建筑是最早誕生的藝術。”并將藝術的發展進程歸為:建筑最早,其后出現雕塑,隨著雕塑藝術的發展產生繪畫,在滿足基礎的視覺感官后出現音樂,最后是精神方面的詩歌。在人類的審美過程中,對于美的認知是逐步提高的,從感覺到知覺,從知覺到聯想。其中感覺是審美的基礎,而視覺又是人類在審美過程中感覺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可以說,造型是藝術升華為美的基礎,野蠻人用抽象的線條、奇異的形狀和濃郁的色彩表達帽子和羽毛,建筑物則用小到花紋線腳,浮雕窗格,大到體塊形態來重現自然。知覺和聯想則屬于更為深層次的審美體驗。環境、文化和宗教都會對人類的審美產生影響,在哥特式建筑中正清晰地反映了這一點。
作為石頭書寫的史書,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紀遺留下來的重要藝術遺產,中世紀的特征深深烙印在這些建筑中,為后人了解中世紀打開了一扇大門。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紀經院哲學和美學思想的投影在現實中的實體,它既具有宗教意味,也有著美學意義[1]。哥特式起初出現在歷史上指代的是中世紀獨有的建筑類型,而在今天則不單單局限于建筑了,隨著時代發展,它演變成一種美學體系。受中世紀神學影響哥特式建筑能給人一種神秘、黑暗的氛圍,并且會營造一種浪漫的死亡氣息,讓人們沉浸在它獨特的魅力中,不斷追隨它、完善它,最終讓它成為一個涵蓋建筑、繪畫、文學、電影、服裝、音樂等各種領域的龐大體系[6]。哥特式建筑掀起一場大膽又天才的建筑構造變革。它的結構透露出一種極其浪漫的詩意,讓它變成一種夸張又富有浪漫主義情調的獨特建筑風格,在西方建筑史中熠熠生輝。黑格爾曾將中世紀的藝術歸類為浪漫藝術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哥特式建筑。在西方建筑史中,哥特式的異軍突起打破傳統古典主義的元素,它怪奇的雕飾、多彩的窗扇和鋒利的垂直線條,讓這種建筑形式給予游覽其中的人一種別樣的審美體驗:在敬畏中生出一種戰栗的美感。哥特式建筑是建筑史中無法替代的傳奇,也是藝術中的瑰寶,隨著時間流逝,不同的時代都會給它添加不同的意義和新的內容,豐富它的美學價值。“哥特式建筑”受特定的文化背景影響,在中世紀應運而生,在后世蓬勃發展,是中世紀遺留下來的重要藝術遺產[3]。
雖然中世紀的教堂對于形制有著嚴苛的要求,但變化體現在哥特式建筑的各種細節:從斜度多樣的尖拱,到組合形式多種多樣的束柱;從高低不同的尖塔,到內容主題豐富多彩的玻璃花窗。
在羅斯金眼中,哥特式建筑追求的變化是一種對現實的狂野奔放又亢奮不安的想象。在經院哲學的層層束縛下,哥特式建筑的工匠通過繁復多樣的雕刻裝飾抒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變化的追求[2]。雖然中世紀建筑師和工匠受宗教神學掌控,改變是為了追尋不同于異教徒的圣堂,但通過變化,哥特式建筑一別于古典主義的沉靜肅穆,拋開希臘羅馬神廟建筑冗雜的規定和標準的典范,為建筑帶來新的生命和形式。與古希臘神廟雕塑的完美主義不同,哥特式建筑的雕塑是對真實的寫照,教堂立面上和內部的受難圣徒不會被美化成天使,工匠同時展現了他們的神性的光輝和作為凡人的蒼老衰敗。而這些雕像和繪畫可以帶給信眾真實的體驗,讓他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超脫自我,而這種過程正和人類精神需求超越物質需求的過程一致。
在中世紀,不論是詩歌、音樂還是繪畫、雕刻,所有藝術形式都服從于一個主旨:對上帝圣神光輝的描繪,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建筑。作為神在人間的居所,哥特式教堂不僅有著神廟建筑都具有的神秘圣潔,同時起著讓民眾感受上帝高不可攀,與凡人有著十足距離感的作用;而作為信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場地,教堂也是人神交流的重要場所,是民眾懺悔、受洗,被宗教凈化和救贖的場所。這種作用與中世紀的神學相符合,隨時間逐步完善,形成中世紀獨有的美學思想,哥特式建筑也成為這種美學理論的具體具象[7]。
在這種美學理論的領導下,哥特式建筑的內部空間不同于古希臘和羅馬的神廟,它高聳肅穆,導向明確,而古希臘的圣地神廟則開放通透,平易近人。而為了營造圣靈與凡人間的距離感,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會帶給人一種與外界相隔離的幽靜感,一種超脫世俗的崇高感,讓走進去的人不由得心生敬畏。中世紀中后期的哥特式教堂大多都有著大片的彩色玻璃花窗,陽光穿過描繪著各種圖景或各式幾何花紋的彩色玻璃,投影在高聳的教堂內部,營造出圣潔又神秘的氛圍,劃分出一個脫離灰暗又冰冷世俗生活的美好世界。
中世紀是基督教發揚的鼎盛時期,也是經院哲學發展完善的時期,于此同時同地產生的哥特式建筑不僅深受宗教影響,甚至可以說哥特式建筑和經院哲學在本質上極為相似。
經院哲學的文獻寫作有著“根據一個序列的各部分和其下的細分系統來統籌全文”的要求,這樣的要求體現在當時的哥特式教堂的建造中,教堂的結構一再劃分,這種層級的劃分在教堂的肋架拱上展現的最為顯著[4]。教堂的整個頂部由一個一個交叉的肋架拱組成,同序列的中廳肋架拱頂的開間和側廊肋架拱頂的開間相連接,每個肋架拱投影的平面都是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相鄰的三角形共用同一條邊。中廳和側廊大小肋架拱的這種序列感與經院論文的章節層次相對應。在中世紀教堂的結構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中堂、耳堂和后堂。圣堂包括前唱詩堂和唱詩堂。中堂內部又分為中廳和側廊,后堂分為半圓形后堂、后堂回廊和半圓形小禮拜堂。至此一個哥特式教堂的層級劃分就清晰明了,層層細化,就像一個秩序井然的樹狀圖,與論文的大綱有異曲同工之妙[5]。在經院哲學對論文的結構作出層次分明的改進后,如《建筑十書》那樣的著作不再分卷不明,同樣也影響后世的論文寫作,而正如這樣的影響,哥特式建筑骨架分明的建筑結構也開辟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作為中世紀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德國科隆大教堂完美的結合了哥特式風格從發展初期到全盛時期所有的裝飾元素,它氣勢宏大、技藝精湛,是哥特式建筑發展的一座里程碑。科隆大教堂坐落于德國科隆市中心地帶,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在過去和現在都是城市的核心。
科隆大教堂在設計之初參考法國亞眠大教堂和蘭斯大教堂,但是在建造過程中也有一些改變。大教堂的中廳和側廊一共有五個,比傳統的哥特式教堂多了兩個,且最中間的中廳高度更高,這樣的改變讓中廳略顯狹窄,但向前向上的動勢更為明顯,營造出更為強烈的神圣感,這樣的設計契合了與中世紀神學與美學[3]。
在中世紀,哥特式建筑逐漸成為最主要的建筑形式,并且在后期不再局限于教堂這一種功能,廣場、民居、總督府,越來越多的建筑類型融入哥特風格,并且加入自己獨有的特征,它們共同組成哥特式建筑的獨特風格,脫離最初單純的宗教使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美學演化。
中世紀在宗教、政治、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都對歐洲的發展演變產生深遠的影響,并且在今天也還在持續產生影響。這個時代為后世留下豐富的精神寶庫和無數藝術瑰寶,對于它的研究是無法窮盡的。無數美術家和學者、音樂家和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從種汲取知識和靈感。雖然在教宗的統治下歐洲經歷了漫長的寒冬,中世紀也被稱為黑暗的中世紀,但人類對于藝術和美的追求并沒有停止,在艱苦的環境中醞釀出哥特式建筑這朵偉大的藝術之花,它是中世紀留給后世最寶貴的財富。
作為哥特式藝術風格的主體,哥特式建筑也是哥特藝術中最偉大的藝術作品。在人類對于美的認知總是從淺層到深層,從具體感覺到精神感受再到深層聯想。哥特式建筑帶給人的“美”的體驗也是這樣層層遞進的。首先是對建筑外部特征的直觀感受;其次是體驗內部空間帶來的圣潔感和威嚴感;最后是精神對物質實體的超越感。這樣的體驗與美學思想相吻合,同時也是宗教神學希望人們在走進教堂時體會到的感受,可以說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教義和審美的完美融合和具現化,身處教堂之中時,上帝的圣光能夠直接的與所有人產生共鳴,完成對自身的凈化,在圣經的引導和帶領下進入天堂。
如今哥特式建筑沒有隨著中世紀的完結宣布死亡,而是同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和后來的法國古典主義建筑一樣成為了一種活著的藝術風格,隨著時代變遷,它們都在不停的變化和發展,不斷丟棄著一些內容,也吸收著新的內容。未來的哥特式藝術會演變成什么樣子,沒有人會知道,但它獨有的內核從未改變,哥特式藝術本質的“美”也將被下一個時代的人繼承,并且不斷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