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24)
在現代城市的發展中,城市河流的生態建設是一個標志,它不僅充分體現城市的自然復原力,而且優化城市的生活條件、歷史文化、文化和文化。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河道治理與景觀設計需要遵循諸多原則,在滿足景觀實用需求的基礎上兼顧美觀,此外水生植物配置以及陸域空間的設計也需強化景觀的各項功能。
海綿城市主要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具備儲水、排水等方面的能力。從生態環境的角度上看,海綿城市屬于一種“低影響”開發方式,例如生態濕地、透水路面等的建設完全與自然發展規律相融合,城市發展能夠完全順應生態環保目標。此外,雨水收集、可持續性排系統等內容都被涵蓋在海綿城市之中。
海綿城市的建設原則主要為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以及因地制宜,首先規劃引領主要指的是將城市的水文體系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主導。其次生態優先指的是保護城市水生態敏感區,選擇自然的給水排水方式,促進城市周邊河道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安全為重主要指的是注重考慮基礎設施安全和水安全。最后因地制宜的原則為結合一個市的經濟特征、人文水文特征以及自然特征等制定科學合理的建設方案[1]。
①水環境。降水尚未治理,城市水源污染嚴重。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中,一開始很難實現對雨水徑流的有效控制,是城市地區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附近有黑水,需要更多治理。由于缺水和污水不規則排放,現有城市地區的污水處理成為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河流道路遠離中心,成為人們干擾較小,但工業企業、農業面源污染和上游攜帶污染物對水體的污染較為嚴重;截污治污建設有待加強,由于現狀城區河道污水收集管網不完善,生活污水成為城區河道的主要污染源。另外,部分老城區建設截流式合流制管網;②水生態。水循環不暢,城市水系連通性較差。為河多而水少、洪過而不留的特殊城市。地勢上的北高南低、西高東低造成中心城區難以存續水量,大部分城市干流成南北向分布,而缺乏東西向的溝通,導致城市水系多為過境式流淌,未有效保護藍線,河道生態功能化。河道護岸一般為硬質駁坎,親水性較差使濱水而居的親水文化彰顯不足。城區部分河道雖然經過整治,但是河道的渠化現象比較嚴重,致使水體的水環境容量低,自凈能力差,生態環境脆弱;③建造大量硬化地形會大幅增加鐵路超高系數,并增加排水網的壓力。城市雨水系統不好,管道堆積嚴重堵塞,導致一些低洼地區降水不及時影響,導致局部洗滌。此外,排水管道出口強降水時會出現帶有水槽的情況,導致不規則排水。低洪水和管理不善。洪水的主要防御標準低,再加上多年的準備工作、嚴重的道路建設、阻尼損傷、河流泛濫的可能性,使得整個城市都有可能被洪水淹沒,造成嚴重的生命損失和惡劣的緊急管理[2]。
城市河道治理是指綜合考慮河岸洲灘、供水、航運、防洪、排水等設施,按照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調整和調整河道主流位置,由此改變河道淤積、水流與泥沙運動的治理措施。一般地,將河道整治分為平原型和山區型治理兩大類,前者主要有拓寬、疏浚、河勢調整及裁彎取值等工程措施,后者包括局部疏浚、改善流態、除障、炸礁、航道區劃等。城市河道治理應以保證防洪安全為基本條件,所以大多數屬于平原河道治理,整治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如下:生態治河和綜合整治原則。根據總體規劃理順干支流與中下游間的關系,結合水利工程實現綜合化、系統化整治,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此外,為解決岸墻硬質化與河岸生態化問題,治理工程應綜合應用新型材料、工藝方法和技術。治河與治污相結合原則。充分考慮治河與景觀要求實行統一建設,保證河道治理工程效率及避免對河道的重復開挖。近自然原則。在達到防洪要求的條件下盡量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河道系統親水性減少對環境產生的沖擊,最大限度維持天然岸坡與自然流態,堤岸營造應盡可能選用綠色材料,從而為修復河流生態創造有利條件。高標準建設原則。為保證防洪安全建設高標準防洪工程,在符合城市經濟發展要求的條件下實現街道后續發展與堤岸自然景觀的協調統一。通過分析與對比多種設計方案,最終優選出滿足防洪要求、生態效果突出、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簡單可行的方案,保證河道治理預期目標的實現[3]。
景觀區域的設計應遵循“生態保護”原則,保證景觀區域周圍的水文生態系統在建設的過程中不被破壞,結合當地城市的氣候特征、水文特征,保證開發前后的生態系統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同時還應在設計環節中融入當地的人文文化,保護和尊重區域特點,嚴禁大規模的改建[4]。
重視地域特色主要是指將人文歷史和城市的文化特色融入景觀設計中,將景觀作為整合城市環境和景觀環境的橋梁,從而以點帶面地優化整個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將人文歷史風俗融入景觀設計中還有于弘揚中華特色傳統文化[5]。
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景觀設計,提倡在自然生態的基礎上追求景觀設計效果,可以策劃一些禁止人員進入的景區地塊,防止人們對景觀的破壞,降低景觀的維護成本;還可以通過設計密林等方式最大限度還原生態景觀環境,一方面保護自然風貌,另一方面為人們提供接近自然生態的景觀,增強觀賞效果。
為了保證城市水道的濕度,我們可以通過河岸的科學建設提高河流的濕度。河流護欄不同斷面的不同施工技術可用于設計不同的景觀平面。它們包括平臺、坡度和層次結構。河流的水文建設需要利用河流的綠色設施作為河岸種植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提高河流的水分。綠色植物使它舒適,讓夏天的太陽升起和放松。此外,可以增加兩岸灌木的重量,從遠處建立表示綠岸的林蔭道。為了有效地隔離河流和城市的街道,還可以為河岸建立保護區,保護河岸的土壤,提高河流的水分。
①凈化水質,恢復自然生境。建設分散的雨洪收集控制區,在排污點等易于控制雨洪水源的區域采取源頭分散收集措施,截留收集雨洪資源。同時,優化植被配置結構,凈化水質,以鄉土植物為主,搭配部分適應性良好的抗性植物以及觀花植物,從河岸到水體分為綠化隔離帶、喬草防護帶、灌草濕生帶、挺水植物帶、浮葉植物帶、沉水植物帶5 個層狀結構的立體凈體系,增強堤岸的抗災防洪功能,減少水土流失,削減流速度,防止侵蝕河岸并恢復自然生境;②強化體驗,激活公共空間。河道空間通常為帶狀空間,單一的道路景觀不免使人感到單調,所以在設計之初應結合地形及河道長度,分段打造,形成相應的主題特色;適當拓展空間,形成景觀節點,聚集人流;融入智能化服務、人性化考慮,與時俱進,增強體驗感。同時,城市河道空間也是見證城市發展、歷史變遷,承載居民記憶的場所。所以在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原有的地域文化,并以符號或文字的形式展現在景觀中,形成場地特色,激發公共空間活力;③恢復河流的自然形態,建設生態基礎,建立成熟的城市安全機制,建設海綿基礎,特別是提高城市河流抗洪能力,開發城市長距離系統和多層網絡系統,以便在河流兩岸建立聯系,提高無障礙性。合并周圍地塊以建立符合您需求的相應功能區域,從而增強區域動態并創建公共空間。植物種植是以土地的物理肌肉育種為基礎的。為了從北方建設一種特殊的植物。解決城市設施不足的問題,提高服務水平。
所以海綿城思想與城市河道景觀相結合,不僅是城市景觀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城市問題的辦法。設計師應了解施瓦茨城市的設計思路,更加重視景觀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意義,確保景觀工作的科學合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