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鳳英
甘肅省寧縣畜牧獸醫局,甘肅寧縣745200
在夏季高溫高濕天氣里,增加雞舍風速、促進雞舍空氣流動,使雞群產生風冷效應,是夏季雞舍縱向通風管理中的首選措施,但是雞群所產生的風冷效應卻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果對這些因素不加以調控,風冷效應將會大大降低,從而影響雞群健康生長。為此本文將對影響雞群風冷效應的因素——雞群日齡、環境溫度、雞舍風速、相對濕度和雞群密度[1]進行分析,以期為管理好雞群風冷效應提供參考。
人們都知道雞群的風冷效應受舍內風速、相對濕度和外界溫度的影響較大,但往往輕視了雞群日齡對它的影響。正常情況下雞群日齡越小感受到的風冷效應反而越大;反之,雞群日齡越大感受到的風冷效應越小。所以,在實際生產中在育雛期間通常使用橫向通風或過渡通風就可以了,在育成期雞舍設計風速達到1.5~2.0 m/s 即可,而產蛋期要求設計風速為2.5~3.0 m/s[1]。
當外界溫度較低時,產生的風冷效應較大,這就是為什么冬天稍微有風,就感覺到很冷的原因。夏季來臨之際,隨著外界溫度的升高,雞群產生的風冷效應就會越來越小,當然散熱能力也會越來越差[2]。
通過測試證明,當外界溫度達到32 ℃時,雞體感受到的風冷效應較低,基本喪失80%的效果;當外界溫度超過32 ℃以上時,風冷效應會急劇下降、雞體基本喪失向外界散失熱量的能力、風速產生的風冷效應就微乎其微;當外界溫度超過35 ℃時,雞只就感受不到風速產生的風冷效應了,也就是說通風已經喪失了降溫效果。
一些規?;u場安裝的風機比較充足,當雞舍縱向通風的所有風機都開啟后,雞舍溫度還在一直升高,這時風速產生的風冷效應已經不能起到降溫效果了,就要開啟濕簾進行蒸發冷卻降溫。但要記?。涸跊]有達到最大通風量之前不要開啟濕簾,以免舍溫下降風機關閉,風速降下來風冷效應變差,更不利于雞體散熱降溫[3]。
舍內風速越大雞只感受到的風冷效應越大,雞只的體感溫度就低;反之風速越小雞只產生的風冷效應就小,則雞只的體感溫度就高。雞耐受的最大風速是3 m/s,注意不要超過這個風速,否則雞群會產生應激反應。目前現代化雞場在設計通風系統時,會根據雞群需要設計不同的風速,例如育成舍風速為1.5~2.0 m/s、產蛋舍風速為2.5~3.0 m/s,這個是雞舍內前端到后端的風速,產蛋舍還有2 個風速,一是過簾風速為1.78 m/s、一個是濕簾間到雞舍的風速為2 m/s。
為了盡可能提高舍內風速,首先應檢查風機皮帶和皮帶輪,保證它們沒有發生磨損,否則會降低風機轉速、進而影響舍內風速。定期檢測風機葉片的轉速,保證其維持在出廠時的正常狀態。其次定期清理遮光罩和百葉窗上的灰塵或污染物,以免阻擋進風和出風,影響雞舍風速。然后應保證水簾干凈無堵塞物,增加濕簾或進風口面積,減少舍內負壓,提高雞舍風速[4]。另外可以在舍內安裝擋風簾以減少雞舍橫截面積、加快風速流動。
雞舍相對濕度越小雞只感受到的風冷效應越大,反之舍內相對濕度越大產生的風冷效應越小,從而雞的體感溫度越高。也就是為什么同樣溫度的情況下,夏季入伏天濕度大時,會感覺到開電扇已經不管用了,必須開啟空調來降溫的原因。同理,當外界濕度達到80%或85%以上時,就不能使用濕簾了。
如果白天外界溫度為35 ℃、相對濕度較低(為55%),這時開啟濕簾,可以把溫度降低到26 ℃、而相對濕度卻升高到80%,這樣的條件雞群還是可以接受的。到了晚上外界溫度雖然為23 ℃、但相對濕度高達80%,如果使用濕簾,舍內溫度下降很少、僅僅降低到22 ℃,而相對濕度升高到99%,這時雞群幾乎感覺不到風速產生的風冷效應,會發生嚴重的張口喘氣情況,這也是為什么晚上容易發生熱死雞的原因。所以如果濕度大時就不用開啟濕簾了,以便將舍內濕度控制在可控范圍。否則雖然溫度降了一些,但相對濕度卻上升得較高,雞只散發熱量會很少。
雞群密度越大產生的風冷效應越小。因為密度較大時不僅可以阻擋風速在雞體之間迅速擴散、降低風速,而且雞只密集會把體內的熱量“困”在一起無法很快散發出去。反之密度小的雞群對空氣流動產生的阻擋力小些,舍內風速快,雞只感受到的風冷效應大。
雞體溫度在清晨最低、上午逐漸升高,到下午3點左右到達一個比較高的溫度,然后稍微回落,晚上體溫繼續升高,在凌晨2:00-3:00 時體溫達到最高,然后才降下來。如果雞群密度較大,晚上雞只趴著不動時就會產生更多的熱量,雖然加快風速來排出舍內熱量,但只能將雞背部的熱量帶走,雞體下部和雞體之間的熱量很難排出,這樣在清晨時就不能把雞體產生的熱量完全散發出去,白天密度較大雞只爭搶采食飼料、產生更多的體增熱,從而對雞群產生更多的熱應激,嚴重影響雞群的生產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