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重慶 400000
近年來,城市形態學作為一門交叉性學科,在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隨著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城市形態的演變形式也越來越復雜。在此背景下,本文章試借鑒國內外的城市形態相關理論對三峽廣場城市中心空間的形態進行分析研究。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針對不同類型的城市,其主要的影響因素也不相同,例如在古代,平原城市受軍事防御和政治統治的影響,形成郭城-宮城-皇城的三層結構體系,而在當代的平城市中,則常呈現出組團、多中心的特征。總的來說,城市形態變化的影響要素主要有六個:(1)歷史發展;(2)地理環境;(3)交通運輸;(4)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5)社會文化;(6)政策與規劃控制。
齊康院士曾將城市形態分為外部空間(即在土地使用,交通上的地理特征上的表現)和內部空間(即建筑群,街道,住宅區,工業區,倉庫,公園綠化,中心等)。就是說城市形態構成要素分為了“物質”和“非物質”兩個大類,物質要素包括路網、街道、節點、天際線、建筑平面等等,非物質的包括空間品格、行為心理、居民生活方式、地域風情等等。在這樣的分類邏輯下,又根據形態要素被影響的難易程度進行了層級分類。
在形態構成要素中,軸線、街道、路網等屬于第一層級,他們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較為穩定,而第二、三層級的構成要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因為功能的不同而產生變化。在非物質構成要素中,政治經濟導向是較難改變的一個層級,而居民的生活方式,行為路徑,心理感受等則較易變動。
城市形態演變的內在機制,從本質上來說要經歷四個過程:(1)舊形態與新功能發生矛盾;(2)舊的形態逐漸瓦解,新的形態構成要素從原有形態中分離出來;(3)舊的形態與新的要素并存,導致城市呈現出一種混沌現象;(4)新的形態取代舊的形態。
在三峽廣場形態演變的過程中,表現出來最明顯的三個特點是:向心性,線性和變動性。三峽廣場作為重慶最早開發的兩大城市中心空間之一,在設計之初其背后鮮明的政治與經濟要素發揮作用,結合三峽廣場周邊經濟狀況,三峽廣場被定義為主要面對較低端消費人群的商業中心,這也導致其業態布局呈現了明顯的年輕化、快餐化特征。
從宏觀來說,政策導向對三峽廣場空間形態影響是明顯的。以標志建筑物作為空間的核心,并且都以此為起點,向四周發散形成道路系統。這個時期也是三峽廣場呈現向心性最明顯的時期。
通過五年的建設,三峽廣場形成了明顯的由內向外擴展的空間結構。這個時候的三峽廣場因為功能與形式的契合,其展現出來的商業、文化影響力一時無兩。此時,政治經濟因素主要為三個方面:(1)設立直轄市(2)發展特色鮮明的經濟中心城市功能(3)經濟增長向集約型轉變。因此受影響最大的構成要素從物質上來歸類有:城市空間結構,區域內路網,中心節點,建筑平立面。從非物質上來說有居民的活動方式,消費習慣等。
這一時期三峽廣場,以下沉廣場為起點,路網逐漸向周邊地區擴散,在主路網的周邊逐漸形成了樹枝狀的支路網,而且其商業影響力逐漸擴散到外圍道路上。
到了2007 年地鐵一號線的開通,交通影響要素開始對三峽廣場的形態要素開始產生影響,被影響最大的是業態的分布,人群的行為方式。地鐵的開通,使得公交站點的作用逐漸變弱,人群主要從南街和西街地鐵口進入三峽廣場。這就導致了三峽廣場人群活力分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沙坪壩火車站的開通會對三峽廣場的形態構成產生巨大的影響,三峽廣場作為城市中心空間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同時在近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例如先天性的容量不足,交通擁堵,停車難,業態形式單一,景觀建筑逐漸老舊等問題,已經成為三峽廣場更新發展的障礙。
從宏觀上來講,這一階段三峽廣場的空間重點區域會繼續向南移動,形成地鐵站出口和沙坪壩火車站站前廣場組成的空間核心。
從微觀上來講,要求對站前廣場老舊的建筑,不合理的步行街道,配套服務設施進行改造,以提高空間品質。其次,需要周圍區域的業態形式配合,其中最突出的是對餐飲業,住宿業的整合。最后,沙坪壩站落成對“人群”這個構成要素產生很多影響,包括改變人群的年齡結構,職業分類,消費水平,行為路徑等等
城市空間的形態問題受內在影響因素的變化會導致外在構成要素的變化,其中政治、社會、經濟、交通因素起到了最重要的驅動作用。因此從科學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形態演變,分析各個時段的主次影響因素,才能對此后的形態構成變化做出科學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