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妍 杜琳琳
【摘 要】針對山東諸城派古琴藝術,從諸城派古琴起源、藝術特征以及發展方向三個方面展開探討,了解諸城派古琴藝術的獨特之處,并且從兩個方面提出傳承的建議,希望能夠切實提高諸城派古琴影響力,實現這一傳統藝術的長久發展。
【關鍵詞】山東;諸城派;古琴起源;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632.3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1-0039-01
古琴是我國傳統彈撥樂器,發展到唐宋時期開始出現派別之分。諸城派古琴主要形成于清朝,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具有山東特色的古琴藝術流派。現代諸城派古琴在全國范圍內傳播,并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其帶來一定的影響,為了能夠實現有效傳承與發展,需要充分了解諸城派古琴起源與藝術特征,從而為該項藝術的發展提供支持。
一、山東諸城派古琴起源
諸城派古琴起源于山東諸城,具有非常濃厚的文化氛圍,在歷史發展下滋生了古琴藝術,并且形成了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諸城派。迄今為止諸城古琴出現諸多琴家,例如王雩門、王溥長、王心源、王露、王冷泉、王心葵等。其中,王心葵是諸城派古琴非常關鍵的代表人物,是諸城派發展到頂峰時期的琴人,培養出諸多優秀傳人[1]。進入現代之后,有關部門出臺以古琴為對象的扶持政策,為這一項藝術的發展提供大力支持,使諸城派古琴藝術重新走向發展的頂峰。
二、山東諸城派古琴藝術特征
(一)藝術風格
從清朝至今,古琴立調體系主要有兩種類型,即五音命調法和均命調法。諸城派古琴將這兩種立調體系折中,創建以三弦為宮而以律呂命調法這一帶有派系特色的立調體系。傳統音樂最為顯著的特征是著重體現音樂本身的創造性和創作自由性,所以我國古代所使用的記譜法只能夠標注音高,無法標記節奏,為演奏人員提供充足的創作空間。在這一環境下也衍生出藝術特征各異的古琴派別。
諸城派古琴起源于山東地區,受當地文化影響較大。當地民間音樂體現熱情之風,諸城派古琴曲自然也呈現出情感分明、質樸的風格[2]。整體來說,諸城派古琴的琴曲布局與節拍十分公正,有明確的主題,與其他琴派所呈現的盛大恢宏之風有明顯差別。
(二)演奏琴曲
古琴樂曲作為我國傳統音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諸城派古琴藝術特征的重要體現。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諸城派有眾多琴譜流傳于世,例如1799年毛式創作的手稿《龍吟館琴譜》、王既甫的《桐蔭山館琴譜》、王冷泉的《琴譜正律》等,這些琴譜流傳范圍非常廣泛。諸城派的基本曲目包括《長門怨》《平沙落雁》以及《搗衣》等,其中《長門怨》流傳范圍最為廣泛。
(三)演奏手法
古琴是我國傳統樂器之一,從西漢開始至唐代,期間出現了近百種演奏技法,泛音演奏技法就有19個。進入現代之后,古琴右手彈奏指法一共有8種,包括勾、剔、抹、挑、托、劈、打、摘。諸城派在古琴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對以上8種基本指法進行了完善,按照古琴演奏習慣、特征,更改為肉指按弦、實音為主、回鋒手法與撥撮等獨特的彈奏技法。諸城派古琴在彈奏過程中,音色渾厚、溫潤,避免演奏人的指甲和琴面摩擦,且演奏以左手按弦,多用肉音,五徵以上的音位相對來說較高,所以采用以甲按弦的方式[3]。
在古琴演奏過程中,諸城派多以肉指按鍵,這種演奏手法可以有效提升演奏音質,使其更具韻味。此外,諸城派在演奏時經過探索發現以實音為主的演奏技法,對傳統演奏進行了創新,一個按音之后走手音上下滑動次數控制在四次以下,保證古琴演奏的音響效果,避免手指和琴面之間的摩擦,保持余音的過程中至少有一次按音,從而確保音樂的連貫性與韻律感。這幾種演奏技法改變了古琴曲傳統觀念中追求的“弦外之意”。
三、諸城派古琴藝術發展方向
歷經數百年的傳承、發展,諸城派在古琴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考慮到今后該項傳統藝術的發展,相關部門與人員必須要制定長效傳承方案。在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的影響下,民族樂器受眾者面臨分流的現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傳統藝術的保護工作。
第一,將古琴與學校教育相融合,降低入門級別難度。古琴演奏的指法等有非常專業的要求,一些初學者無法快速掌握精髓,從而降低了學習積極性。在學校教育中開設古琴課程,可以擴大受眾范圍,向學生傳授一些基礎知識,感受這一傳統藝術的樂趣。第二,發揮多媒體優勢擴大影響力。對于古琴這一類傳統文化而言,為了實現大范圍的傳承,必須要利用現代化技術與媒介,不斷擴大其影響范圍,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諸城派古琴藝術,以此來推動這一項藝術的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山東諸城派古琴作為我國代表性琴派之一,對于傳統藝術傳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立足于諸城派古琴起源與藝術特征,明確與其他琴派的不同之處,制定完善的發展方案,突出古琴藝術的現代價值,以傳統藝術特征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從而實現諸城派古琴藝術的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慧.古琴藝術的當代價值與發展前景探究[J].北方音樂,2018,38(19):30.
[2]昭聞.古琴琴歌的藝術特征分析[J].中國高新區,2018,(07):292.
[3]賀威麗.魏晉南北朝古琴詩的藝術特征及意境營造[J].殷都學刊,2017,38(04):75-79.
作者簡介:彭明妍(1978-),女,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課程論與教學法。杜琳琳(1991-),女,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