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琴藝術歷來是文人墨客修身養性的高雅藝術。當今社會商業化的快速發展,使得這門高雅藝術逐漸面向大眾,走向市場,甚至成為一些人爭名逐利的工具。在新的發展環境中,古琴藝術的傳統傳承方式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與創新,才能在保證其獨特藝術特征的前提下,獲得更為長遠的發展。
【關鍵詞】古琴藝術;傳承;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J632.3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1-0042-01
古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之一。中國古琴藝術于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由此,古琴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精髓更加為世人矚目。
一、溯源
有關古琴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擂鼓墩墓出土的文物,古琴藝術一路傳承至今大約有2500年。
古琴音樂文化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精髓,是我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體現與象征。在我國,古琴藝術自兩千多年前起就象征著文人的高尚品德與氣節,因此受到世人的推崇。歷史上記載中國傳統樂器的典籍浩瀚,內容豐富,其中有關古琴的記載更是占據了相當大的分量。古琴藝術博大精深,其中不僅蘊含了其自身所代表的音樂審美,還包括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這些內涵一起構成了音樂審美的核心。除音樂史外,古琴藝術在美學、音樂表演、樂器制作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
二、當代古琴藝術傳承中面臨的問題
古琴藝術得到了世人的重視是一件好事,但傳統古琴藝術在當代如何獲得更長足的發展,如何將古琴藝術的精髓更好的保存下來并傳承下去,也是琴人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根據目前的統計,有記錄的的古琴曲譜多達3000余篇,其中古琴樂曲大約有700首。而實際上這些曲譜被今人研究發掘并整理在冊的僅有總數的十分之一,在那些古代遺留下來的700多首琴曲中,日常得以演奏的僅有50余首。總覽當代的古琴演出和已經發行的唱片專輯,曲目范圍極小,基本上都是一些廣為熟知的琴曲如《瀟湘水云》、《酒狂》、《廣陵散》等,新琴曲的數目幾乎為零。至于那些古代文獻中有關琴家、琴學美學、琴藝的大量遺存,更是鮮有人去研究整合。習琴者與研究古琴的人如果僅僅沉浸在已經取得的成果喜悅中,不思進取,原地踏步,就容易造成整個大環境形成故步自封的氛圍,對于古琴藝術的傳承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古琴藝術的繼承與創新
古琴藝術在當代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既要研究古代文獻論著,也要在新時期為古琴藝術注入新思想新內容。
只有不斷地發掘研究古籍文獻,總結、借鑒前人的經驗與智慧結晶,才能夯實古琴藝術的根基。古語有云:“溫故而知新”,對“故”的反思與深度挖掘促進了“新”的發展,當下的追本溯源是推動歷史發展前進的動力。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發現研究古琴古籍文獻的實質就是古琴藝術的保存與積累,而這正是發展古琴藝術的基礎。
創新的前提就是立足傳統。適當的創新對于古琴藝術煥發生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今人所彈的古曲,不正是古人的新作嗎?當下有些人認為傳承古琴古曲,就應該遵守傳統,一成不變的學習傳承。然而,音樂作為一種時間藝術,怎能是一成不變的呢?同時間與藝人的變化而一同改變是時間藝術的本質。清代琴人徐常遇曾有言“古琴曲傳至今日,大多經人刪改而成其曲”,所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比如琴曲《流水》既存在于春秋時期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中,亦存在于朱權的《神奇秘譜》中,可今人所聽到的《流水》卻并不是這兩者中的其一,而是當年張孔山的傳本。
古琴藝術有變化才合乎情理。從有琴譜記載的1425年算起,古琴藝術一路發展至今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今人所彈之曲必然與千年前的古曲有所不同。就曲譜而言,僅《平沙落雁》一曲就有100個版本,而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或者不同的心境下所演奏出來的同一首琴曲也一定是不同的。古籍文獻中關于琴曲曾留有這樣的字句:“古曲有不盡善處,可刪不可增”、“大曲過于冗長重沓,大加刪汰而成曲者”。古人尚能與時俱進,今人怎能墨守成規?
琴為心聲,這是今人應當從傳統中汲取并堅守的。那些經典琴曲的背后,大多都有著使人深有感觸的故事。今人耳熟能詳的《胡笳十八拍》,講述的就是蔡文姬被胡人擄走十余年后最終被漢使迎回故國的故事,曲中既展現了她歷經磨難后得以重歸故國的喜悅,又表達了她不得不拋下一雙兒女,骨肉分離的悲痛。母子情、家國仇都是人類最典型、最復雜細膩的情感,不管相隔多少年,人性始終是千古相通的。因此,不管今人用什么技法演奏琴曲,都要彈出感情與人性。
四、結語
我們而今所處的時代,正處于古今中外音樂文化碰撞的激流中,這將是古琴藝術發展至今面臨的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音樂融合。而古琴藝術因其自身特有的民族意義、音樂內涵、精神內涵在這個時代占據特殊的地位,一旦這門藝術被簡單的“現代化”,那么它的價值與意義將不復存在。
在傳統的繼承問題上,歸根到底要從音樂本身出發。古琴演奏家查阜西曾說:“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竭盡其抑揚頓挫、輕重疾徐之妙”,真正能達到“抑揚頓挫、輕重疾徐”這八個字,音樂就能夠達到“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和將至矣”的境界。而這個“和”就是古琴藝術,乃至音樂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簡介:戚亞薇(1995-),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本科畢業于鄭州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