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晨
【摘 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落實教育工作樹德育人的根本任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抓好學生德育工作、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但現狀表明,我國德育的許多重要環節仍存在著障礙,導致中學生德育效果低下的原因包括社會環境、學校教育、教師素質、家庭教育等。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障礙;原因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1-0141-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報告進一步明確了中學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任務和使命。
有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我國中等教育在校人數(包含高中教育和初中教育階段)己達到8400萬之多①,是青少年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道德需要是中學生的一種基本需要,同理智需要、審美需要一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學生未來在社會中的社會性發展程度和社會性接納程度②。中學生道德教育問題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社會各方面發展。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對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國當下中學生的德育狀況并不樂觀,德育的低效甚至失效現象確實反映了我們在中學生道德教育中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
一、社會德育大環境的復雜性
(一)不良社會風氣的混淆與侵蝕
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社會給中學生提供成長環境。社會風氣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思想道德行為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社會風氣之于中學生,猶如土壤之于樹苗,古語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深刻揭示了社會風氣對中學生思想道德意識形成所產生的影響。③社會風氣中有我們黨和國家所倡導的正面、積極的文化,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中值得借鑒的優秀文化等;然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也不在少數。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豐富起來,人們的主體意識增強,開始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然而,由于經濟與文化發展不是同步的,在中國經濟騰飛、生活條件改善的同時,社會上也滋生了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被引進我國的同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不利于我國中學生健康成長的糟粕文化也隨之涌入。
(二)現代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
以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媒具有開放性、多元性、隱蔽性的特點,網絡用戶的主要人群分布于社會各個階層,網民素質良莠不齊。網絡上發布的信息數量龐大,真實性、合法性、道德性難以辨別,再加上我國目前尚未出臺相關引導、規范網絡秩序的法律法規,使得我國當前網絡環境混亂,充斥著暴力、色情、違法的信息。長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鉆我國網絡管理上的漏洞,宣傳一些有悖于我國傳統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反動思想,給我國維護網絡安全、營造文明積極的網絡環境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再加上商業媒體的趨利性,導致了很大數量的媒體不顧職業道德和社會影響,利用網民在網絡上追求新鮮刺激、發表言論又不受法律和倫理約束的僥幸心理,發布一些有違社會公序良俗的廣告、視頻、圖片,網絡環境受到污染。
中學生處在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時期,尚未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力,缺乏抵御誘惑的能力,經常會感到無所適從,當他們面對社會和媒體上的各種思想和五花八門的誘惑時,不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如果這些消極、負面的社會風氣不加以遏制而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它們很容易與我們教育工作者所倡導的價值觀發生正面沖突,甚至混淆視聽,使中學生按照錯誤的方法論做事,從而很難樹立起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長時間在這種不良風氣中耳濡目染,也容易使原來在學校中培養起來的正確價值觀產生動搖,模糊了道德標準的界限,削弱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學校德育工作的低效性
(一)學校德育方法的滯后性
學校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校內德育工作也是中學生接受德育的重要環節,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未來接班人的重要責任。然而,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大多數學校還是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灌輸式德育。德育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師擔任,德育過程往往是照本宣科,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講臺下昏昏欲睡。學生是德育活動的主要對象,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扮演著思想政治理念和道德情操規范的被灌輸者角色,沒有真正參與到德育活動中來,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個體差異,使學生難以真正領會德育的真正意義所在。再加上德育教材內容空洞、案例陳舊,單純地照本宣科不能將黨和國家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和真理與千變萬化的社會現實相結合,缺乏針對性,難以使正確的政治理念和優秀的道德觀念內化為學生的思想情操。
(二)學校德育理念的功利性和評價手段的單一性
盡管國家提倡素質教育改革已經多年,也出臺了多部旨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相關文件,但是多年的教學實踐結果顯示作用并不明顯。原因就是在應試教育模式下,中考、高考仍然是學校考慮的第一要事。在不少學校領導、老師甚至學生的心中,分數與升學大于一切。
此外,德育評價的標準和手段過于單一。德育評價對德育工作具有導向性作用,可以加強學校德育質量管理。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國目前對于學生德育的評價手段主要依靠的還是考試成績,對于學校德育工作的評價主要依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例行檢查等,這種評價方式容易出現“為了德育而德育”的現象。德育理念的功利性和評價手段的單一性導致了中學生道德行為和道德認知間的巨大差距,教育者所傳授的理念無法在學生的內心產生共鳴,從而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知與行難以得到統一,使我國的德育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三、教師自身水準的制約性
(一)教師德育水平的局限性
教師是一項對專業性要求很高的職業,和醫生、律師一樣,從業者必須經過規范化的學習和嚴格考核才能符合教育界的職業標準與要求。我國現代化教育起步較晚,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對中學教師專業性要求不高,進入教師隊伍的門檻較低,沒有進行系統的德育方法培訓,導致了老教師教學水平高,工作經驗豐富,面對德育明顯理論與實踐能力不強,而且也不善于學習新的德育方法。在新晉教師方面,年輕中學教師大多畢業于師范院校,在上崗之前接受過專門性、系統性、全面性的理論與實踐訓練,但是目前的高校培養模式并不能保證師范院校的學生畢業時符合教師的職業要求,一般評定學校師資水平的標準也偏重于學科教學和科研能力,忽略了對他們道德教育能力的考察。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通常著重于傳授專業知識,重智育而輕德育,將科學知識的學習和德育、美育等割裂開來。而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老師作為德育的主要承擔者,依然沿用以往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德育活動也比較單調乏味,使學生對德育毫無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這樣的德育結果只能差強人意。
(二)教師私德的差異性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戰斗在教學工作的第一線,自然也成了學生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教師是否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的好壞。現在的中學教師隊伍,青年教師占了很大比例,成為教學一線的主力軍。他們大多思想活躍,充滿干勁,不墨守成規,但是由于資歷尚淺,思想和政治方面不夠成熟,作風上不夠扎實,即使掌握了充分的德育方法,他們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也難以保證可以承擔起引導學生的重任,加上教態教風不成熟,教師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將個人不正確的價值觀帶入道德教育中。有時教師無意說的一句話,很可能會誤導學生,帶來嚴重的后果。
在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嚴重沖擊社會道德風尚的今天,教師的社會地位也受到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很大一部分來自教師的個人素質。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傾向、中學教師的工資待遇不高等現狀,使很多教師僅僅是把教育當成謀生的手段,收紅包、私下開班等現象屢見不鮮,在工作中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對學生缺乏愛心和耐心,從而更不注重德育工作。
四、家庭德育環節的缺失
(一)家庭德育意識薄弱
家庭是每個孩子成長的搖籃,也是孩子性格和行為習慣養成的第一場所。我們常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中學生的家長希望子女早日成才,只注重學習成績,認為孩子參與德育實踐和培養健康的思想道德并沒有什么實際用處。還有的家長把德育任務全部推給學校,認為學校對孩子的學習和思想道德教育有著培養職責,孩子一旦出現偏差,全部都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很少反思自己,導致了許多中學生在家一個樣,在校一個樣,思想和行為出現兩面性。
(二)家庭德育方法缺乏科學性
大多數家長都能認識到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能夠在家中對孩子的思想認知和價值選擇進行引導,但是部分家長的教育能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稍有欠缺。當代中學生的家長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對子女進行家庭德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父母對于子女過于溺愛,不舍得孩子吃苦,任憑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的父母教育方法過于簡單粗暴,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使孩子身心都受到傷害,產生自卑心理,對家庭生活產生逃避心理,甚至疏遠父母;有的父母使用傳統的灌輸方法,偏向于理論說教,忽略孩子特殊時期錯綜復雜的心理變化和情感需求,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剛剛形成的人格,讓孩子產生不被理解的孤獨感和厭煩感;還有的父母受限于自身素質,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分場合地在孩子面前吵架、說臟話,或是發出一些與學校和社會倡導的道德風尚不符的言論,很容易給孩子造成誤導。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有時候教師一堂課的教育都抵不過父母在家隨口說的一句簡單的話,所以來自家庭的影響因素也會給我們的德育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
總之,這些年黨和國家各級教育部門十分關注中小學德育工作,并專門出臺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相關文件。提高中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我們應該抓住原因,找準對策,為中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2018中國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②孫良.講好德育故事提升道德品質[N].中國教育報,2019-7-9(2).
③李貴兵.新時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