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諾
【摘 要】理工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關注。目前理工院校的校園文化生態模式中存在某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從“人人”、“人文”、“人物”交互三個角度,通過加強師生、學生之間的溝通,加強校園人文建設,加強校園環境建設來解決問題。特別是要建立完備的師生互動體系、增加社團活動的種類、讓男生女生之間有效互動、把人文藝術請進講堂、完善體育設備和場地、整改校園建筑,這些舉措對于構建理工院校校園文化生態模式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交互;校園環境;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1-0148-02
近年來,人們對心理問題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處于從求學向就業、青少年向成人轉變的過渡期),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不同類別的院校,往往存在一些差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有所不同。因此,考慮到可能存在的差異性,身處理工院校的筆者,將把“如何構建更好的校園文化生態模式”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暫時框定在理工院校。
首先,筆者提出目前理工院校的校園文化生態模式中存在的問題:1.學生面臨就業壓力、學習壓力,而這些壓力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專業方向、學習成績;2.校園文化建設環節薄弱,缺乏人文氣息,環境單調枯燥;3.男女比例不協調,部分學生不懂得如何與異性相處,校園社團活動單一(且活動中男女生缺乏有效互動)。筆者認為,通過加強“人人”、“人文”、“人物”交互,能夠使理工院校構建更好的校園文化生態模式,有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加強“人人”交互
(一)師生交互
加強師生溝通,建立完備的師生互動體系,進一步完善學科培養體系。
首先,理工科專業更側重于理解及實踐,難度大,且課后練習多。學生一旦落下課程,可能就會跟不上教學節奏,產生焦慮情緒。若長期惡性循環,則會喪失對專業的熱情和對自己的信心,產生自卑、抑郁、自暴自棄等負面情緒,不利于心理健康。師生之間應當有更好的互動模式,從而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專業課程的掌握情況,并且能夠及時調整進度、上課模式。目前大多數理工專業的課堂,都遵循傳統模式“教師講課學生聽”。這一模式能夠保證教師的課堂節奏,但是不利于教師掌握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情況。因此,每次課的前5-8分鐘可以對學生進行不計分的小測試,測試內容為上節課的重要知識點。教師可通過及時批閱測試,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調整課程進度,對于學生理解不足之處,應在課堂及時補充。
其次,各學院可以在布告欄上張貼每位教師的研究方向、工作郵箱、答疑時間及地點,更多鼓勵學生通過郵箱或線下答疑方式,針對性地、主動地解決自己學業上的困惑。另外,學校應當在學生大一期間,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了解不同專業方向的平臺;學校應當有專業的生涯規劃指導老師;完善轉專業制度,給學生選擇余地。
(二)生生交互
營造良好的學生學習生活氛圍;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使異性學生之間相互了解,破除與異性之間的“冰塊”。
首先,理工科專業的學業難度大,而“理工男”總是不愿主動向老師求教(怕麻煩或怕問老師問題),學生之間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比如,通過建立學習小組的方式:組員為同專業的學生,組員可以一起做實驗、探討問題,互幫互助;同時,確定一名組長,負責簡單地記錄小組的活動、收集組員學習上的疑問,統一向專業課教師匯總。
其次,理工院校中男女生存在比例不協調。男女生比例的不協調,可能會造成男生沒有異性朋友、女生只和女生一起玩這樣的現象。這些現象并不利于男女生了解彼此之間的差異。因此,要加強理工院校男女生之間的交互,可以通過舉辦化妝舞會等一系列的活動,為男女生相互了解提供一個平臺;也可以文科院校、綜合性院校與理工科院校聯誼,一起參與活動。另外,也可以借鑒韓國世宗大學的教學模式,通過開設戀愛課,增進男女生的相互了解,從而改善學生在異性面前緊張、恐懼的狀況,使學生能夠正視兩性問題。
二、加強“人文”交互
加強校園人文建設:“人文”“藝術”請進講堂;舉辦人文類比賽;豐富人文社科藝術類書籍的圖書館藏;建立“文化長廊”。
在王德的《文學的治療作用》論文中,他指出,文學是“直指人心的‘主、輔藥”,“閱讀療法主要用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療”。由此觀之,文學對人的精神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學校可以邀請文學家、藝術家來學校做講座、辦展覽,向理工科學生展示文學的魅力,調節學生緊繃的神經;也可以開設文學藝術類的公共課程,供學生選修;舉辦人文藝術類的校園比賽,比如“三行情書”寫作賽,校園、學院徽標設計大賽,“朗讀者”詩歌朗誦賽等;圖書館豐富人文社科及藝術類的書籍館藏,使師生有一個更好的自主了解人文社科藝術的平臺,同時加強“好書推薦”環節,該環節可向全體師生征稿,旨在加強校園“全員閱讀”的氛圍,鼓勵師生“多讀書,讀好書”;建立“文化長廊”,不僅展示優秀科學家,也展示著名文學家、社會學家、藝術家。
三、加強“人物”交互
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校園建筑應更具藝術感,給人審美愉悅;環境應更舒適宜人。
理工科院校一般建筑都比較簡潔大氣,但也存在著過于現代感,從而使人感到壓抑、煩躁、單調的感覺。因此,應當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可以對校園進行簡單的園林設計,修建一個小型的人工湖,湖里面飼養錦鯉,搭配涼亭、假山、長椅等。錦鯉可以帶來生機,而涼亭、長椅可以讓學生小憩,讓學生仿佛置身園林,從而放慢節奏,調節心態。
在教室方面,可以對不同功能的教室墻壁進行不同顏色的粉刷。據研究,色彩對人的心理和情緒調節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高明度、高彩度的顏色使師生能夠保持活躍,低明度的顏色使人平靜。學校可以通過對不同功能教室墻壁色彩的改變,來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況。
另外,環境建設也包括體育場館的齊全。有研究表明,有效的運動干預能夠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狀況,降低其心理壓力水平,確保其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安全的體育場館以及完備的體育設施,以便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通過運動來調節自己的狀態。
綜上,筆者建議理工院校可以從“人人”、“人文”、“人物”三個角度,加強校內的師生溝通、人文建設、環境建設,改善當前存在的不足,從而構建一個更合理的校園文化生態模式,更利于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允超.教學空間色彩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美術大觀,2017,(11):146-147.
[2]楊春燕.運動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影響研究[J].高教期刊,2019,(3):185-187.
[3]王德.文學的治療作用[J].中國醫學人文,2018,(12):7-8.
[4]王富榮,茅默.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1):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