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燕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課堂悄然發生了改變,從對人文內容和主題的過分關注,變為注重了對語言形式的探究,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對理解能力的培養,對表達方法的揣摩,對思維方式的訓練。于是,如何選擇合適的策略,提高課堂訓練的有效性,又成為我們需要研究的新的課題。
下面以冀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登山》一課兩次教學為例,嘗試在說明在選擇課堂訓練策略上自己的思考:
一、選對方法,概括大意
《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加準確、高效地學會總結主要內容呢?我做了以下嘗試:
第一次課,初讀課文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到課文交代的事件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通過總結事件的要素,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課堂上,各個要素需要老師的引導學生才能清楚。學生總結的主要內容是:
俄國十月革命前,在普羅寧,列寧和巴果茨基為了看日出,走過危險的小路,最后他們看到了日出。
第二次課,初讀課文后,教師問:看了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學生的提問的問題分別為:誰登山、為什么登山、怎樣登山?結果如何?把這些問題的答案串起來,學生總結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為:
列寧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時,來回兩次走過懸崖上靠近深淵的小路,鍛煉了自己的意志。
由于教給了學生總結主要內容的方法,這兩次課學生總結的主要內容都比較全面、簡潔。但是采用不同的策略會有不同的效果。第一次課,設計了用串聯要素法來總結主要內容,四年級的孩子對課文的要素的分析還稍有吃力,需要教師一步步指導,降低了課堂的效率。第二次課,用課題擴展法來總結主要內容,激起了學生對課文探究的興趣,學生所提的問題直指中心,把問題的答案連起來,總結出了主要內容。
二、巧搭框架,理解內容
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可以說是本節課的重點。而在教學中既能不需教師過多講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能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就需要一定的技巧。
第一次課,到底這是怎樣危險的一條小路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一部分,把寫小路危險的句子畫下來,再和同桌說說自己的體會。
學生自學、討論,教師巡視。隨后交流。
生: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我體會到小路很險。
師:句子里有個“容”,“容”這個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放”的意思。
師:“路只能容一只腳”說明什么?
生: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擱一只腳。
師:深淵是什么意思?
生:很深的水。
師:從這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小路很窄,又很險。
課文相關語句一共有三句,后兩句的指導基本如此,師生一問一答。
第二次課。到底這是怎樣危險的一條小路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一部分,完成下面的任務:(出示)
(1)把寫小路危險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
(2)你能從這些句子中找出最能表現小路危險的詞語嗎?說說這些詞語怎樣體現了小路的危險?
學生自學、討論,教師巡視。隨后交流。
生: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從“容”這個字,我看出了小路很窄,只能容一只腳。從“峭壁” 和“深淵”我又能體會到小路很險,一邊是又高又直的峭壁,一邊是萬丈深淵。
無需教師多言,學生能夠根據(1)、(2)項要求自由匯報,理解深刻。
第一次課,在巡視時教師發現,由于問題設計比較籠統,學生句子能夠找到,但是體會千篇一律,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只有在課堂逐句指導,使教學又回到了問答的老路上來。第二次課,教師設計了分層課堂任務,在任務中滲透學習步驟,融入閱讀策略,學生按著老師給出的步驟一步步操作,不需老師做過多的講解,學生根據任務找到句子分析詞語,匯報起來一氣呵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回歸生活,升華感情。
隨文練筆,提高學生“寫”的能力,也加深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而練筆題目的設計,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第一次課,這就是列寧的可貴精神,面對困難和害怕---齊讀:(中心句)
“我們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p>
同學們面對這樣列寧,你想對他說什么?(請在你的練習本上寫下來)
生1:列寧,你勇于戰勝困難的精神讓我敬佩。
生2:列寧,你本來可以走不危險的路,但是你選擇了危險的路,你這種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精神值得贊美。
生3:……
第二次課,這就是列寧的可貴精神,面對困難和害怕---齊讀: (中心句)
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你有沒有像列寧一樣克服困難,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時候呢?
當晚上你不敢自己睡覺的時候,你……?
當你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的時候,你……?
……
生1:晚上,媽媽讓我自己一個人睡覺,我用被子蒙住自己的頭還害怕,后來我就在心里一直唱《猴哥》就不害怕了。
生2:我不敢回答問題時,想著都是我的老師和同學,有什么好害羞的,就舉手了,結果回答的問題得到了老師的表演,我很高興。
生3:……
師: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力,我們要學會用我們的意志力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第一次課,讓學生練習寫自己想對列寧說的話,問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他們表達的內容大同小異。第二次課,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引導到自己的生活中來,讓它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生的表達豐富多彩起來,這樣的學習就有了現實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葉圣陶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蔽覀冋Z文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讓學生習得技能、養成習慣,繼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