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盼
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河南 商丘 476100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傳染病。該病患者可出現食欲減退、肝區疼痛、乏力等癥狀,部分患者可慢性化,反復發作使得肝功能持續異常,易加速肝纖維化,最終發展為乙肝肝硬化[1,2]。目前,臨床治療該病仍以保肝、抗病毒等對癥治療為主。恩替卡韋是常見的核苷類似物,屬于抗HBV一線藥物,可通過持續抑制HBV復制,減輕臨床癥狀,阻止肝纖維化,延緩患者病情惡化[3]。乙肝肝硬化患者常伴隨不同程度的腸道菌群紊亂,該現象會引起內毒素大量吸收,加重患者病情。微生態制劑可幫助患者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腸內微生態環境,以減少內毒素吸收,減輕炎癥反應,有助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恢復。相關研究顯示,若能于抗病毒基礎上加用微生態制劑,可進一步改善肝纖維化狀況,促進肝功能恢復[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恩替卡韋聯合微生態制劑治療乙肝肝硬化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就診的8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齡(53.14±5.79)歲;乙肝病程3~14年,平均(9.64±1.14)年;體重52~68 kg,平均體重(58.65±3.24)kg;肝硬化病程1~5年,平均(3.05±0.26)年。觀察組: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齡(53.12±5.75)歲;乙肝病程3~13年,平均(9.61±1.12)年;體重51~69 kg,平均(58.69±3.27)kg;肝硬化病程1~5年,平均(3.09±0.2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HBsAg陽性持續6個月以上,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載量≥105 cps/mL;大便培養提示腸道菌群紊亂;B超檢查存在肝硬化表現;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對本研究用藥過敏;其他病毒性肝炎;近2周使用過抗生素;伴隨惡性腫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1.3 治療方法兩組均接受常規保肝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口服恩替卡韋膠囊(四川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31,規格:0.5 mg),0.5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32,規格:0.21 g),0.63 g/次,3次/d。兩組均持續用藥6個月。
1.4 觀察指標兩組均于治療前和治療6個月后,抽取患者5 mL靜脈血,取得血清后,待測肝纖維化指標、肝功能指標、凝血酶原活動度(PTA)和HBV-DNA表達。(1)肝纖維化指標: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兩組患者層黏連蛋白(LN)、透明質酸(HA)、Ⅲ型前膠原(PC Ⅲ)、Ⅳ型膠原(Ⅳ-C)變化。(2)肝功能指標:采用全自動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3)PTA和HBV-DNA表達:采用血凝分析儀檢測兩組PTA變化;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儀測定HBV-DNA表達。(4)不良反應:包括惡心、眩暈、頭痛等。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肝纖維化指標比較治療后,觀察組LN、HA、PC Ⅲ和Ⅳ-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纖維化指標比較(,n=43) ng/mL

表1 兩組肝纖維化指標比較(,n=43) ng/mL
2.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后,觀察組TBIL、ALT、AST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n=43)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n=43)
2.3 兩組PTA和HBV-DNA表達比較治療后,觀察組PTA高于對照組,HBV-DNA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PTA和HBV-DNA表達比較(,n=43)

表3 兩組PTA和HBV-DNA表達比較(,n=43)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對照組出現3例惡心、1例眩暈,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0%(4/43);觀察組出現1例惡心、1例頭痛,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5%(2/4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79,P=0.397)。
HBV屬于嗜肝性病毒。該病毒侵入體內后可持續復制,致使機體免疫功能紊亂,使得淋巴細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時會損傷肝細胞,引起肝內炎癥反應,從而導致肝纖維組織持續增生,加快肝硬化形成[6,7]。抑制HBV復制是治療乙肝肝硬化的關鍵。由于肝硬化患者已失去干擾素治療時機,所以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就成為首選用藥。恩替卡韋是常用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其耐受性好,進入人體后經磷酸化作用,可化成三磷酸脫氧鳥嘌呤核苷類似物,競爭性阻斷HBV逆轉錄酶,終止DNA合成,以發揮良好的抑制病毒復制作用,利于阻止病情進展[8,9]。但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復雜,單藥治療效果有限,不利于快速改善肝硬化癥狀。
LN、HA、PC Ⅲ和Ⅳ-C是檢測肝纖維化的常見指標,當HBV持續損傷肝組織時,該類因子水平可持續升高,提示肝纖維化嚴重[10]。PTA是反映凝血因子活性的重要指標,當肝細胞損害時,可延長凝血酶原時間,降低PTA,若PTA低于10%,肝硬化患者病死率可達100%。HBV-DNA是HBC感染最直接、特異性強的指標,其表達越高,則表示病毒復制能力越強。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LN、HA、PC Ⅲ和Ⅳ-C水平低于對照組,TBIL、ALT、AST低于對照組,PTA高于對照組,HBVDNA低于對照組,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表明恩替卡韋聯合微生態制劑治療乙肝肝硬化效果顯著,可降低HBV-DNA表達,阻止肝纖維化,減輕肝功能損害,且不良反應少。趙云等[11]研究顯示,恩替卡韋聯合微生態制劑可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減輕肝纖維化,與本研究結果類似。分析原因如下:肝臟疾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密切關系,HBV持續復制時,可損傷患者肝功能,使得腸蠕動和膽汁分泌異常,從而增加體內桿菌科細菌數量,而該類菌體可大量分泌內毒素,阻礙腸上皮細胞合成,引起腸道菌群紊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屬于微生態制劑,內含腸道益生菌,用藥后可直接增加體內生理細菌數量,抑制腸道內致病菌增殖,從而平衡腸道菌群,減少腸源性毒素釋放,減輕機體損傷[12]。此外,服用微生態制劑還可提高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加快機體必需維生素合成,以增強免疫功能,持續對抗病毒。
綜上所述,恩替卡韋聯合微生態制劑可增強乙肝肝硬化的治療效果,加快體內HBV清除,減輕肝功能損傷,改善肝纖維化狀況,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