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未成年人 犯罪 法律意識
作者簡介:姜珂,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助教。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36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網絡的普及,未成年人所接觸的信息良莠不齊,越來越早地呈現出了“早熟”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逐漸暴露在社會當中。我們必須深刻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并深入挖掘探尋其原因,從而尋找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措施,減少和矯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進而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
(一)未成年人犯罪定義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各國都做出了一些法律法規。如:英法國家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義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指刑法上的犯罪,也就是嚴重危害社會、觸犯刑法、應該受到相關處罰的行為;另一方面指的是與未成年人的身份相關的“身份犯罪”,也就是未成年人所作出的行動違反了少年法,但是并沒有違反其他方面的法律,如果是成年人作出相應的舉動不會構成犯罪的行為。并且,英法國家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體是未滿18周歲的人。在日本,未成年人犯罪被普遍稱為“少年非行”,此稱呼是對于犯罪少年、觸法少年、虞犯少年的總稱,犯罪主體則是不滿14歲的未成年人??梢姡瑢τ谖闯赡耆朔缸镏黧w名稱和犯罪年齡各國的規定不盡相同。
在我國,法律規定的未成年人是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青少年。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具有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做出嚴重危害社會、違反《刑法》的行為,就被稱為未成年人犯罪?,F階段,我國應負刑事責任的年齡為16周歲,14周歲以下的青少年不會承擔刑事責任。當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犯下了法律規定的重罪時,如:故意殺人、死忙、強奸、販毒、放火等嚴重刑事犯罪,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16歲的未成年人雖然已經要承擔刑事責任,但未滿18周歲要適當減輕處罰。
(二)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1.年齡低齡化
從犯罪主體入手分析可以發現,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了低齡化的特點。未成年人在初始犯罪時,年齡越來越小。在過去,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期一直都是十五歲到二十四歲。而如今,經過數據的研究和分析可見,十六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總數的比例為百分之七十。
2.類型多樣化
過去,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類型主要集中在財物盜竊上。但是現在,未成年人犯罪在逐漸由單一性的財產犯罪向多元方向發展,其中以滋事、侵財等案件居多。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未成年人在不斷嘗試公開性和暴力性的犯罪??偠灾覈闯赡耆朔缸镱愋偷亩嘣厔葜饾u凸顯。
3.形成犯罪團伙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團體性作案。處于未成年階段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喜歡追求所謂的“江湖道義”,當某一團體中,個別人產生犯罪想法的時候,其他人會義不容辭的參與和給予幫助。在這樣的形式下,隨著未成年人年齡的增長,這些團伙就出現了向黑社會組織演變的可能,這就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4.犯罪逐漸智能化
科技的發展、網絡的普及為某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一個極為方便的犯罪平臺,信息技術的出現使犯罪形式不再局限于罪犯必須與受害人面對面。并且,在互聯網不斷進步與普及的時候,未成年人受到了互聯網技術的沖擊,快速接受了新型的犯罪模式,并接受、吸收和改善,使其越來越智能化。此外,由于互聯網的普及使一些犯罪暴力、案件偵查等影片、報道向社會大眾開放,這雖然有效提高了公眾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但是,也為未成年人提供了學習、模仿的機會。未成年人通常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模仿能力,他們在觀看這些影片、資料的時候不僅會仔細研究作案細節,甚至還會學會如何規避犯罪后法律對自己的制裁。
(一)自身因素
首先,未成年人自身心理方面的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產生的起點。心理和生理都處于成長期的未成年人,正在經歷身體和思想上的雙重脫變,這一時期的青少年,身體開始成熟,思想逐漸獨立,他們開始擁有自身獨立的想法,想要自己決定某些事情。但是,未成年人在過渡時期,是非辨別能力相對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和風氣的影響,并對老師和家長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這種思想上的變化很可能引發未成年人急躁、迷茫的情緒。再加上未成年人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較差。這就導致未成年人很容易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其次,青少年個體素質差、失學輟學也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頻發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長是每一個孩子最初的教師,對未成年人品格的發展和形成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和影響。古人言:養不教,父之過。未成年人的家庭環境和生長環境將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行為、品德。
1.教育方法失誤
在家庭教育中,不管是過于溺愛、粗暴還是放逐自流的態度,都會對子女品格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響。現如今,社會各行各業競爭壓力極大,大部分的家長都持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家長過于注重物質,為子女提供了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卻忽視了學生品德的培養和熏陶,這就使孩子養成了驕縱的品性,他們只能在順境中“生存”,只要遇到一點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無法用正確的心態對待,甚至會采取違法犯罪的方式解決問題。此外,在子女出現錯誤或者不良行為時,部分家長會采取打罵的方式“教育”子女,這種粗暴的模式不僅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留下心靈上的陰影,還會使未成年人模仿父母的做法,甚至形成暴力傾向。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未成年人感知到了暴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用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的觀念,長此以往,自然會出現違法犯罪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