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穎 崔宇
關鍵詞 康有為 大同思想 理論價值 現(xiàn)實意義
作者簡介:王昭穎、崔宇,河北大學政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34
(一)時代背景——內憂外患和救亡圖存
作為中國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最后一個朝代,清朝在它生命即將終結時,也曾嘗試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來拯救最后的自己,從而掀起了一系列社會改良運動。
經濟上,1861年的洋務運動從“器物”層面上對中國社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對中國經濟的復蘇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但是,當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在面對西方列強一次次的侵略時,所做的只能是簽署更多的喪權辱國條約,更多的割地賠款,使原本就虛弱不堪的它又一次受到沖擊。
政治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走上救亡圖存的道路,他們開展百日維新運動,卻以戊戌政變的失敗告終。一次的失敗并沒有讓康有為放棄,隨后他便又重新尋找另一條救亡圖存之路。
思想上,伴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許多自然文化科學技術等思想一擁而入,極大程度上沖擊了中國的傳統(tǒng)制度和思想文化,新的思想文化在中國快速傳播。由于傳統(tǒng)儒家思想在近代的無力表現(xiàn),康有為也注重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
(二)理論來源
自鴉片戰(zhàn)爭始,清朝內憂外患,國將不國。在此大的時代背景下,淺析康有為大同思想產生的理論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儒家傳統(tǒng)文化——民本思想和《禮運篇》的大同思想
康有為成長在一個“世以理學傳家”(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在“圣賢正道”的嚴格教誨下以“經世致用”的態(tài)度憂國憂民。儒家傳統(tǒng)文化對其大同思想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民本思想,他堅持以民為本,批判壓迫和剝削最底層勞動人民的封建專制制度。
二是《禮運篇》中的大同思想,為他構建人人平等、美好幸福的大同世界提供了基礎。
2.佛學思想——去苦求樂
康有為對佛學也充滿著較大的興趣,曾“潛心佛典”,特別推崇佛教慈悲、平等的觀點。佛家“四圣諦說”中的“苦諦”是《大同書》中“去苦求樂”的最早來源,《大同書》的開篇甲部給我們呈現(xiàn)了人世間的種種苦難多達38種,這正體現(xiàn)了佛教思想對康有為的影響。
3.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和空想社會主義
作為生活在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近代人,青年時期的康有為就開始接觸西學。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平等自由的思想深深地震撼了康有為,于是他“將西方先進資產階級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傳統(tǒng)思想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個適合中國人的美好世界。”二十世紀初期,他開始接觸到圣西門、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在試圖批判資本主義的同時,也借鑒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建立適合中國的“大同世界”。
康有為的大同思想主要體現(xiàn)于他的《大同書》里。全書共十部,以《入世界觀眾苦》為開篇,提出“人皆有不忍之心”,以此他提出世界上有很多苦難,比如,人生之苦、天災之苦等,而如何消除這些苦難便是《大同書》的重點。他認為這些苦難的根源在于九“界”的限制,只有人們突破九“界”的限制,才能到達美麗世界。九“界”導致國家戰(zhàn)爭,階級壓迫,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家庭內部成員間地位的巨大差異,各行業(yè)的私有制導致壓迫剝削、不平等以及社會的不安動蕩,總之,私有制就是九“界”產生的根源。
那么,康有為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第一,消除國家,建立“公政府”。
第二,消除階級、種族、性別的不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社會。
第三,取消家庭和產業(yè),廢除私有制,建立絕對公有制的世界。
第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人們不為生計發(fā)愁。
第五,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尊重愛護自然。
第六,去除苦難,到達極樂世界。
(一)“大同” 社會的經濟
1. 物質文明的高度完善——“人生之所賴”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說:“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樂免苦而已,無他道矣。”這句話拋開了傳統(tǒng)道德外衣,充分體現(xiàn)了樸素的人本主義。《大同書》為人們去苦求樂提供了依據(jù)與合理性,有效的抨擊了千百年來的禁欲主義。康有為認為,既然去除苦痛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天性使然,那么世界就應按照人的“本性”來建造:人們在物質(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教育、娛樂)上都是“盡善盡美”,大同之世“人無所思,安樂既極,惟思長生”。由此可見,康有為理想的大同社會生活基礎,就是“農出之,工作之,商運之,資生之學日精,則實業(yè)之依倍切。”
康有為這種對“大同社會”的構想和期望,“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要求,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強調大同世界建筑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無疑是進步和正確的。”
康有為進一步提出了“大同”社會的基本條件。他認為“大同”社會的基礎是勞動和財產的社會公有制。《大同書》中體現(xiàn)了工人勞動者崇高的社會地位:“故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高,所尊高者,工之創(chuàng)新器而已;太平之世,無所苦,為工者樂而已矣。”康有為還提出,在“大同”社會中,沒有階級和壓迫,“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
2. 社會經濟基礎的公有化——“去產界公生業(yè)”
(1)私有制的弊端。在《大同書》中可將私有制的弊端歸結為三點:一是加大貧富差距,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社會動蕩。二是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造成社會生產的重復和浪費。三是敗壞社會風俗、道德觀念。
(2)去產界公生業(yè)。去產界公生業(yè)的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即公農、公工、公商,三者的共同點“公”即生產資料的公有,禁止私人買賣。
公農措施:將全國的土地都歸為公有,人們不再私有土地,同時也禁止私人買賣。政府設立農部總管天下的農田,各地方政府則設立農曹分管各地區(qū)的農田。數(shù)十里之內設立農局,數(shù)里之內設立農分局,每個機構都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所運行。
公工措施:生產資料公有,由公政府和度政府負責工業(yè)發(fā)展的工部和工曹來統(tǒng)籌管理、安排、調度。工部要考察工業(yè)生產資料和生產技術所需要的條件、考察人們的消費需求,然后進行有計劃地生產和銷售。
公商措施:全球的商業(yè)都由公政府的商部管理,商部主要職能是根據(jù)各地的人口數(shù)、貧富差距、農場工廠數(shù)量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配。
在康有為所設計的美好經濟體制中,有一點與傳統(tǒng)的“大同”思想中平均觀念不同的是,他保留了工資制,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堅持按勞分配有利于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防止絕對平均造成的懶惰以及社會退化。可見該經濟體制的設計還是充分考慮到調動人的主觀積極性的,體現(xiàn)了務實的精神,試圖通過一個公正合理的機制使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二)“大同”社會的政治
1. 對民主的向往和“去國界合大地”的主張
眾所周知,康有為是堅持君主立憲的改良主義者,但是,他卻在“大同”社會的政治設想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徹底的民主世界”。首先,康有為明確提出:“大同”社會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管理經濟文化的機關。所以,在大同社會,盡管政府的各個部門都很齊全,但卻沒有軍隊,沒有刑罰。他說道“有欲為帝王君長者,則反叛平等之理,皆以大逆不道第一惡罪。”由此可見,康有為所強調的是反對獨裁專制,反對一切破壞民主的行為。所以,“禁獨尊”成為四“大禁”之一。
在《大同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真正的民主制度才是人民安居樂業(yè)、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康有為對民主平等的執(zhí)著追求,表現(xiàn)出其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訴求,表現(xiàn)出對封建專制制度的不滿。
此外,主張“去國界合大地”也是“大同”社會一個重要的政治原則。《大同書》中有一部《去國界合大地》是專門論證這一問題的,在書中康有為主要是以國家的產生導致無數(shù)的戰(zhàn)禍為由主張廢除國家。他認為國家是戰(zhàn)爭的根源、侵略的工具,因此,否定國家的存在。其實這一主張與其所處的歷史背景是有一定關系的,當時作為半殖民地的中國正處于被列強侵略瓜分的境地。這一主張也反映出身為資產階級的康有為對帝國主義列強以戰(zhàn)爭的手段瓜分中國的反對。
2.“去亂界治太平”——公政府體制
康有為的公政府主張主要體現(xiàn)在《大同書》中的《去亂界治太平》一部中。公政府體制是由以公民為中心的中央政府與地方自治政府共同構成,地方自治政府極大的體現(xiàn)了基層的自我管理,地方自治政府以地球經緯的“度”為界,每個度再設立一個度政府。全地大同公政府和各度政府共同組成“大同”社會的政府。公政府總共由二十四個部組成,分別是民、農、牧、漁、礦等部和會議院、上議院、下議院、公報院。各度政府與公政府的部門基本一一對應,共十八個曹。
議會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公政府的上議院由各個度所選出的代表組成,下議院則只設書記,“合全度各地只人眾議之”。各度政府的上議院由仁智之人組成,下議院也同樣由境內人民合議。由此可看出,“大同”社會對民主的遵循以及對人才的珍視。
(三) “天下為公之良法”
1. “欲行農工商之大同則在明男女人權始”——主張男女平等
在《大同書》中,康有為描述了一個不僅建立在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之上,也建立在自由平等的社會基礎之上的社會。“‘大同世界的社會結構被康氏規(guī)劃為一個消滅階級、廢除家庭、沒有任何天然或人為束縛的絕對獨立自主的個人的志愿結合。”康有為認為堅持男女平等原則是順利進行公農、公工、公商的最基本的依據(jù),人世間的各種苦難在《大同書》中被歸結為“九界”,而解除九界、到達大同社會的根本就在于“男女平等,各自獨立”。“全世界人欲至大同之世,太平之境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獨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權也。”
對于男女不平等問題,康有為在《大同書》中給予了猛烈地抨擊。《去形界保獨立》一部就是專門針對男女不平等問題而寫,在這一部中康有為詳細的敘述了封建社會中婦女地位低下、受盡壓迫的悲慘處境,他認為男女不平等違背了天賦人權的思想,對認為女子不如男子的言論給予了強烈批判。在提倡“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封建社會,康有為的男女平等的思想更顯得彌足珍貴。
2. “去家界為天民”——公養(yǎng)、公教、公恤
由于康有為主張公有制和廢除家庭,他為“大同”社會的公民設計了一個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他提倡“人皆天所生也,故人人皆直隸于天。而獨立政府者,人人所共設也。公立政府,當公養(yǎng)人而公教之,公恤之。”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公養(yǎng)制度方面,設立人本院、育嬰院、懷幼院三院以照顧孕婦、撫育嬰兒。
其次,在公教制度方面,設立蒙學院、小學院、中學院、大學院教育六歲至二十四歲的兒童和青少年。
最后,在公恤制度方面,救死扶傷有醫(yī)疾院,照料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有養(yǎng)老院,保障貧苦無依者的合理權益有恤貧院,至于處理死者事務則設化人院。
時至今日,《大同書》的理論價值依然需要我們的關注:
第一,主張男女平等,各自獨立。康有為的“欲行農工商之大同則在明男女人權始”明確說明男女平等各自獨立之權是去“九界”進入“太平之世”的起點。在《大同書》中,他為提高婦女地位提出了很多措施,為促進婦女解放提供了借鑒內容。主要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