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山西五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030013)
城市化建設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標志,同時市政道更是城市發展的具體體現。軟土路基在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占比較大,也是建設質量核心部分,作為常見路基形態的一種,對其科學建設,提高軟土路基使用價值,以及安全性能,進而保證市政道路建設穩定進行是極為必要也是重中之重。保證市政道路質量,改善民生經濟,促進城市發展是當前軟土路基在市政建設中必然要求。
軟土路基建設過程的價值主要為高承載能力,通過高承載能力,加強道路承重情況,保證道路安全。CFG樁技術在軟土路基建設中,利用柱樁長度優勢,充分實現路基建設[1]。在長度達到20m后,自身優勢展現,利用自身側阻力提高復合路基承載力,進一步滿足建設需求。針對路基過高情況,可有側重選擇CFG樁的長短以適應建設需求。同時對于高低不同復合路基,可以使用長短錯落方式,以提高不同土層的支撐力。CFG柱狀的排水效果很好,使用過程中受到震動的土壤會形成液體壓力,不會造成土壤中水分無法外排情況發生。該技術利用其天然優勢,在市政道路建設中提高路基質量,做好路基的排水,避免對樁體造成腐蝕。
軟土路基中的軟土主要指的是水流緩慢進行過程中顆粒較大的物質沉積結果。沉積物的顆粒較小,軟土地基往往含有軟土成分較高,占總土壤的50%以上,這一數據說明,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軟土地基占一半,軟土形成后,通常難以改變其內部形態,但是以此形態進行工程施工建設極為不利,所以針對這樣情況需要積極處理軟土路基,通過改變原有的軟土結構形態以及加固軟土等方面進行入手,在軟土路基處理過程中需要科學地根據土質情況、道路性質、施工條件以及周圍環境進行。土質情況主要分析該段道路中軟土層厚度,并對不同厚度軟土進行不同程度的加固處理,以滿足工程建設需求[2]。道路性質上對使用需求進行掌握,不同使用需求道路對地基質量要求不同,了解使用需求,對軟土地基進行科學干預。使用條件則包含施工工程期限、使用設備情況以及施工條件等。最后是工程周圍環境,需科學根據周圍環境對軟土路基進行處理,考慮地基沉降、地基夯實等情況。
施工流程是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重要依據,也是整個建筑環節的重心部分。依據施工流程對建設中各個環節進行指導。同時保證市政道路建設質量。軟土路基是施工流程中最基礎部分,在軟土路基處理技術應用中有很多因素影響其質量,比如施工位置的土質情況,環境情況,地下水情況以及地質噪聲情況等,這些對軟土路基處理技術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處理軟土路基需要重點考察以上因素,根據市政建設相關指標需求,提出影響解決措施,降低土質、水質、噪聲對軟土路基的影響[3]。
軟土路基中有很高的含水情況,而且在軟土中土質交雜且土質間存在很大的空隙,而且其透水性不強,水分不能及時外排,長時間受水侵蝕,極易導致路基塌方,路基的承載能力較弱,但是具有很強的壓縮性和很好的可塑性。同時易發生流變,這也是軟土路基不規律沉降的主要原因。對于這種情況,會造成路基表面不穩定。導致沉降還存在部分原因,施工人員沒有使用技術控制沉降,同時企業缺乏施工防護措施,進而導致軟土路基變形、沉降。
軟土路基的含水量較高而且間隙大,承載能力小,穩定性不足。一旦在工程建設結束后或者受重力擠壓,路基難以支撐,極易發生形變,嚴重影響市政道路使用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對軟土路基偏頗情況需要加強處理,受天氣影響,不能很好地進行技術控制,雨水、壓力等造成地基坍塌,需要使用相應技術進行完善,提高軟土路基整體質量,保證市政道路建設安全進行。
某市政道路過程中的一段軟土路基,寬56m,路長度為3.5km,在建設過程中路段彎曲,且在一條河道上,河道上有大量淤泥,且厚度不均,后來出現地基坍塌的情況。根據相關的建設中數據以及資料的說明,軟土路基CFG樁設計主要使用平樁,長度在20m,樁徑為500mm,樁體強度在C15,樁間距離為1.5m,呈現正方形排布,而且使用墊層鋪墊,鋪墊厚度為0.3m,使用碎石等材料進行填補。
土質更換技術可以通過字面意思進行理解,通過對市政道路建設軟土地基中的土壤進行更換,進一步解決原有土壤不利于施工的問題。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將軟質土壤更換成土質良好的土壤,以此實現建筑施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政道路安全風險的發生,同時還可以很好地解決地基沉降的問題。以此提高市政道路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但是該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在土質選擇上,一定要選擇優質的土壤,否則不僅不能解決路基問題,還會導致更多問題的發生,影響路基整體使用情況[4]。當出現邊坡路基時,需要充分考慮路基的承受力,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應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改善軟土路基的使用價值,提高路基安全性與使用性。
針對軟土路基的軟土程度不同采取的應用技術也不同。當軟土只附著在地表層,可以使用排水法,鋪設新的建設材料等對地表層路基加固,通過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路基質量,降低路基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斷裂以及形變問題。同時也需要施工的機械設備進行科學使用。地基中最重要的就是柱樁,柱樁的施工對路基整體功能影響較大,需先對柱樁進行測量定位,使用打孔灌石灰石方式進行,同時還需要進行復核柱樁位置,樁孔需要一次完成。在鉆機環節,需要保證施工環節土壤情況,不可過軟,一旦場地有坡度,需墊木施工,要嚴格把控路基中混凝土的使用情況,控制好相應的物料比例,使用攪拌機充分攪拌,并檢查混凝土質量,攪拌混凝土結束后,進行封頂并保護柱樁。當地基施工過程中發現柱樁偏離位置,需要將其處理,回歸原位置后再進行操作,以保證柱樁的穩定性。
軟土路基由于其特點導致其承載強度較弱,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夯實軟土地基,將軟土地基使用外力進行壓實,進一步提高其抗壓的能力。這個方法主要是將軟土地基中土壤存在的水分通過外力擠壓出來,減小土壤間的縫隙,以此將軟土變得更加結實,更加牢固,更加穩定。提高其抗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軟土路基使用需求。盡管該項應用技術具有操作簡單的優勢,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周期較長施工具有一定的難度[5]。需要對施工路段整體情況進行評估,進而科學選擇處理技術。軟土夯實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三點:①在土壤夯實前,需要對夯實器械進行科學檢查,防止在夯實過程中出現機器故障等不安全事件發生,工人需仔細檢查機械,確保其安全性能;②軟土路基面積較大時,在夯實前需明確夯實位置,避免由于夯實位置錯誤影響工程進行,同時保證夯實機器的底端平整,保證不會對機器底部進行磨損;③需要對軟土路基的夯實強度進行保證,夯實強度需要根據市政道路建設需求進行,通過夯實土壤,增加地基抗壓能力,保證軟土地基夯實均勻,不會對整體施工整體產生影響,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使用情況。
軟土路基處理技術中使用砂墊層處理是常見情況,因為軟土地基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如果不進行處理,極易影響軟土地基使用,影響市政道路安全。在砂墊層技術應用過程中主要操作有:在軟土路基使用前需要在上面覆蓋一層砂墊層。砂墊層厚度通常需要根據施工過程中的軟土情況而定,一般工程中的砂墊層厚度為0.5~1.2m,這個砂墊層厚度可以滿足一般的工程建設需求,而且還可以更加有利于軟土地基中水分的外排,降低土壤中水含量情況,減少土壤流動情況。在砂墊層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確認砂墊層厚度,排除工程中其干擾因素,加強樣板設置,防止施工中不良反應情況發生,此外還需要綜合施工過程中工程造價情況,爭取保證工程造價的同時降低工程成本支出。
綜上所述,市政道路建設的安全性,實用性對城市經濟發展尤為重要,而軟土地基不具備建筑實用需求,需要對其處理才能滿足應用。本文通過對CFG樁的優勢進行分析,并且對軟土地基形成情況進行討論,通過軟土地基處理技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解決方式,使用圖紙更換技術、混凝土加固技術、土質夯實技術以及砂墊層技術等,在不同環境下使用不同技術,同時注重工程施工時間以及施工成本的,提高市政道路的工程質量,保證軟土地基使用的安全性,節約工程施工成本,保證施工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