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茹萍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建設管理中心,山西太原030009)
我國道路交通體系基本建設完畢,在建設過程中受到地形及地勢因素影響,建設一定量的隧道公路,且多數建設在地下,在工程建設中地下水因素對工程產生影響,一旦施工中防水措施不足,則容易導致工程滲漏,導致工程使用壽命縮短。因此,在下穿隧道工程施工中還需關注防水施工,目前,我國隧道施工防水技術已經顯著提升,但施工過程中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本文探究道路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施工的影響因素,提出科學的道路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施工對策。
在道路工程施工過程中,針對隧道防水工程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掌握防水工程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隧道墻體建設及外圍防水層建設等。常見影響因素是混凝土澆筑后產生的裂縫問題及變形問題、混凝土振搗質量不佳及混凝土級配比例問題。混凝土裂縫主要與澆筑后的環境溫度及水化熱反應溫度息息相關。裂縫變形的原因則是接頭沒有有效處理及止水帶發生斷裂等。搗鼓過程中若發生混凝土離析或者并未達到標準搗鼓時間便會引發搗鼓不密實問題。混凝土抗滲能力不強的原因是施工中發生接縫及混凝土和易性差等問題。混凝土在配比時并未滿足實驗標準,在施工后混凝土強度不足,導致隧道施工發生漏水及滲水等問題。
在隧道施工中會面對復雜施工環境,此前,應當保證防水工程開展針對性,在施工前實施探勘工作,需要掌握周圍環境變化及溫度變化,明確地勢及水流情況,實施滿足環境的施工計劃。對勘探數據進行統計,有利于掌握隧道可能發生滲水的位置及滲水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技術防止隧道工程滲水。
若想保證工程防水質量達標,應當在材料上引起關注,在材料選擇前,采購人員均要關注防水材料標準,從而選擇防水能力強的混凝土及卷材等。在隧道防水施工中,對材料合理使用是施工的關鍵內容,若材料質量未達到設計標準或者施工標準,可能導致材料在施工時損壞,或者存在安全隱患。若材料發生直接損壞,在短時間內便會出現滲水及漏水問題,導致重復施工及施工期延長。安全隱患不會在短時間內突然出現,但會在漏水一段時間后爆發,此時人員防備不足,可能發生大面積事故,因此,合理控制材料較為必要。
道路下穿隧道工程防水工程作為一項高精度的工程,施工各項要求較高,因此,保證施工規范性較為重要,其中包括施工流程標準化及施工行為標準化、施工技術標準化、施工項目標準化。施工人員需嚴格按照圖紙展開施工,盡量規避施工失誤,在工程結束后檢查施工質量,若發現施工環節的不足,還需及時修補。隧道工程中的防水施工需耗費大量時間,施工人員也會在工地生活,在工地中容易代入一些生活垃圾,工程長期接觸生活垃圾,也會滋生化學反應,對工地造成污染,對此,施工單位還需約束施工人員行為,避免工地長期接觸生活垃圾。
針對我國的公路隧道工程展開分析,該工程實施閉口箱形鋼筋混凝土框架,建立0.9m厚度的中墻及側墻,隧道底板及頂板高度控制在1m。在施工過程中遵循自上而下的建設方法,以此建設種植層及沖基層、洪坡基層及殘積層,建設工地地下水源豐富,地下水對混凝土有分解效果,但對鋼筋混凝土結構腐蝕能力不強。該工程方式等級是2級,在防水工程設計上以剛柔結合作為基本理念,對地形進行勘探后設計防水工程結構,在施工過程中重點觀察施工縫及變形縫防水處理。防水層采取S8C40防水混凝土,聯合EVA防水材料,具體防水施工過程如下。
在防水工程施工階段,構建完善的防水體系較為必要。因此,還需加大管理力度,保證工藝質量。在防水施工中,還需關注結構設計合理性及施工流程精準性,合理對施工過程進行優化,在施工過程中避免發生滲漏問題。在施工時關注自防水,主要控制施工縫及變形縫的產生,選擇高質量的防水材料,嚴格控制進貨渠道,保證材料滿足施工標準,針對不同施工及位置施工采取對應的技術,加強對薄弱處防水控制,組建專業化團隊,據設計圖紙施工。在實際施工中,先展開底板防水施工,再展開側板防水施工,最后展開頂板防水施工。
3.2.1 隧道施工
隧道混凝土是C40級自防水混凝土,為避免在早期施工時出現裂縫,還需添加收縮劑保證工程抗滲性能。收縮劑性能及摻入量還需結合實際工程確定。工程防水混凝土調整配比及增加減水劑、材料管理等方法避免混凝土內出現孔洞,在不采取其他防水措施的情況下,提高混凝土自身密實度,使其達到防水目標。在施工過程中認識到防水混凝土與材料存在關系的同時,施工過程中的攪拌及運輸、澆筑也會影響工程質量。防水施工過程需控制施工各項環節,為確保工程施工達到既定的標準,還需采取規范的施工過程。首先,在施工前展開防水混凝土施工配比,在現場控制各項參數,攪拌站進行實驗,實驗結果由技術人員審核。其次,關注密實度級配,攪拌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劑,提升混凝土的抗滲功能及防水功能、補償功能,保持滲入量合理的同時,避免混凝土過度收縮,根據施工情況增加或者減少減水劑用量,主要是依據施工前的相容試驗,減水率最佳指標為25%~35%,該比例能夠有效減少混凝土內水分,達到抗滲能力強的目標。再次,選擇骨料及保證配料配合比。砂含量應當控制在1.5%以下,碎石含泥量控制在0.5以下,自配比上保證骨料級配效果,以良好的密實度提升防水性能。防水混凝土配比需保持精準,以免在施工時出現誤差,水泥與水的比例差及砂石比例差均要保持在2%以內,混凝土運輸過程中需避免發生離析及坍落度降低問題。最后,在連續澆筑防水混凝土階段,為避免產生大量縫隙,提高建筑質量,可利用鋼板設置止水帶。在施工澆筑前,對施工縫連接處進行鑿毛處理,將上面的顆粒物處理,保持濕潤狀態,再鋪設一層50~100mm厚度與原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漿,將接縫嚴密處理。
3.2.2 混凝土結構防裂過程
混凝土結構在施工過程中可采取分層澆筑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整體澆筑量及混凝土內溫度,避免在水化熱反應下引起大量收縮裂縫,控制混凝土內峰值溫度。在二次振搗下進行混凝土結構施工,在其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外加劑及粉煤灰,從而提高混凝土體質量,避免水化熱反應下引發應力收縮反應。外加劑在滲入后,緩凝劑及減水劑用量也要適當加減,避免對混凝土結構密實度產生影響。混凝土結構在施工時,振搗工作較為重要,合理振搗能提升混凝土抗裂性能。在坍落度施工上,保持12cm便可,混凝土表面也要關注提漿及壓光處理,在施工后及時養護。在養護后觀察混凝土體結構變化,無需過早拆除模,而是應當在溫度、濕度差事宜條件下拆模,溫濕差保持在15℃,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體表面裂縫發生率。
基層處理過程中,針對油污基層,可利用溶液進行清洗,對光滑基面進行鑿毛,徹底處理結構上的顆粒物,突出的混凝土顆粒及鋼筋頭等利用工具鑿除,并利用水清理干凈。卷材在鋪貼過程中,需根據卷材位置及流水坡度開始,彈出標準線,卷材長項與流水坡垂直,減少轉角處的接縫量,平面及立面兩個角度鋪設卷材,自下而上進行,使卷材緊貼在陰角,避免出現空鼓及粘貼牢固性不足問題。每張卷材鋪設后,利用干凈滾刷進行順序碾壓,保證卷材完全粘接。平面位置可利用外包橡膠的鐵輥進行碾壓,卷材粘合過程中自一端開始,自內向外保持碾壓密實度。卷材末端收口隆聚氨酯嵌縫及其他密封材料處理,密封材料固化后在末端涂刷聚氨酯,利用建筑膠水進行密封。
比如,變形縫施工過程中,思考沉降及結構剛度差異、工程隧道受力特點等,減少變形縫數量。防水施工的重點環節便是控制變形縫,在施工過程中可利用中埋式橡膠膩子與止水帶、卷材三層聯合使用方法對施工縫進行加固。變形縫處也可通過背貼式止水帶進行加固,通過多種方法達到理想的防水目標。在處理施工縫問題時,縫隙呈現橫向及縱向變化,在分層澆筑過程中應當關注施工縫與底板距離,混凝土澆筑使與底板距離在500mm以上,該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針對施工縫防水采取卷材防水及覆蓋防水卷材及鋼板止水帶防水。針對施工縫處理,還需處理表面,將凸凹不平的表面處理、沖洗干凈后,水泥砂漿的鋪設厚度在200mm即可,在水泥漿中增加中埋式鍍鋅鋼板止水帶,并在兩側以鋼筋固定,使止水帶與混凝土融為一體。
道路下穿隧道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重點關注防水工程,一旦工程出現漏水問題,容易引發重大的安全事故,對此,在施工過程中應當明確阻礙防水施工的因素,掌握防水施工技術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循各項要求完成防水施工,達到設計的防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