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茂
摘要:本文利用《四聯總處史料》(重慶市檔案館 重慶市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合編,1993年出版),爬梳四聯總處督導籌設大后方金融網絡的主要舉措和經過,并對其效果作出評價。
關鍵詞:金融網? 銀行? 籌設
一、戰時四聯總處在大后方督導籌設金融網
(一)對西南西北金融網的討論與審核
1939年10月5日四聯總處召開第3次理事會議,其議題是關于加速完成西南西北金融網。決議中提到籌設西南西北金融網的選址標準有三:適應軍事暨交通運輸之需要,或與發展農礦工商務業有關,及人口眾多之地。目的則是活潑內地金融,開發后方生產。決議還指出中中交農四行在構建內地金融網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1939年12月5日四聯總處召開第12次理事會議,對四行籌設金融網所遭遇的困難及對策進行討論和議決。困難主要有四個。一是交通不便。二是人員缺乏。三是房屋難覓。四是治安欠佳。
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對金融網的敷設分別提出了自己面臨的實際問題,并提出了改進主張。對此,四聯總處理事會討論出相應的應對辦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事務和業務。在事務方面,就人事、行屋、交通等方面作出決議。在業務方面,就票據、貼放、發行、金銀、儲蓄、匯款等方面作出規劃。理事會特別要求四行要主動擔負領導全國金融之大任,并領導商業銀行一致行動,破壞敵偽之陰謀。
四聯總處對金融網的籌設分三期進行。到1940年3月20日,按照第一期計劃所成立之行處,達171處,但尚有16處因交通困難或治安不寧而未設立。同時,在第一期計劃之外成立了25處,正在籌設中的有17處。第二和第三期預定添設行處40處,包括在四川5處,云南2處,貴州4處,廣西5處,廣東1處,湖南3處,湖北1處,陜西5處,甘肅、青海、西康、新疆各3處,寧夏2處。但后來四聯總處考慮到,各地仍有因經濟、政治、軍事等需要而請求在各期金融網計劃原定地點外添設行處者,而擴大農貸辦法綱要實施后也有添設機構之必要,故打算在四川、云南、貴州、陜西、甘肅、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青海、寧夏,西康等省共增設分支行處45處,由四行分別認定,并將25處增列至第二期計劃之內,20處增列至第三期計劃之內。第二期限于1940年底完成,第三期限于1941年底完成。
對各行分支行處的增設,四聯總處要求注意三點。其一,各地如已有指定行處前往設立者,或該處已有成績卓著之商業銀行者,四行可不再前往設立,以避免重復。其二,在內地各處設立行處,即使有種種困難,但一經確定要設立以后,應該按期前往籌設,不得藉故推諉。其三,新設行處應注重辦理如下八項業務:努力收兌金銀;積極辦理儲蓄;充分運存鈔券,并推行小額幣券,收換破損鈔券;恪遵貼放原則,辦理貼放;便利內地匯款,防止資金逃避;努力辦理農林、工礦貸款業務;注意當地經濟狀況及物價指數,隨時報告四聯總處;鄰近戰區各行處應密切注意敵偽經濟金融情報。
四聯總處在嚴格監督四行執行增設分支行處的三期計劃時,會根據信息的變化,而不斷修改完善計劃。比如,1940年6月26日,四聯總處第35次理事會決議,凡確有需要之處,由四行認定籌設,其無需要者,不必添設,以省開支。此次理事會決議增設4處分支機構,分別由中央銀行在梁山、中國銀行在遂寧、交通銀行在新都、中國農民銀行在溫都各設1處。
(二)對西北金融網的籌設
在西南西北金融的籌設過程中,西南做得比西北好。為此,四聯總處著重要求四行在西北構建金融網。除了西北金融網籌設的滯后之外,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東南亞被日本占領,西南被日本封鎖。而蘇德戰爭的爆發,使得西北通道更行重要。這些情況的變化,使得西北金融網的構建越來越引起四聯總處的重視。
對在西北敷設金融網,四聯總處擬定四條原則:一、蘭州為建設西北之出發點,四行在蘭州原有機構人員應逐漸加強充實。二、陜、甘、寧、青及新疆五省境內,以軍事,交通、經濟等需要,應行增設行處或作其他布置之地點,各行應就本身主要業務會同當地主管機關,派員實地調查后,斟酌認定,進行籌備。 三,各行局新設行處,或作其他布置,須增添人手時,應就滇、浙,贛、閩等省撤退行處人員盡先調用。四、目前運輸困難,將來各行業務擴展,為應付需要,鈔券運存應預為綢繆,以免緩不濟急。[1]
身兼四聯總處主席職務的蔣介石對西北金融網的敷設也提出了4條指示:①四行機構應多分布,但每一地方四行不必重復設置。②四行應以蘭州為金融中心,向西推進,增設機構至迪化、吐魯藩、塔城、和闐一帶,并著速擬西進計劃送四聯總處。③西北人口太少,內地人口太多,應由農行從速籌辦西北移民墾殖貸款。④應特別重視甘肅省河西一帶之經濟開發,尤應從速開發水利。
1942年9月24日,四聯總處秘書處擬寫了執行蔣介石增設西北金融機構指示意見的報告,著重圍繞蔣介石的第2條指示擬定了兩項計劃。一是關于設行地點。總體上,以蘭州四行為西進中心,于迪化、哈密兩處四行各設機構,以蘭州為推進之中心,以迪化為在新疆推動之樞鈕,以哈密為接濟券料之總站。二是關于設行處的先決條件,包括4個方面。其一,請中央電令新疆當局對四行設行及業務之推進給予充分協助。其二,新疆貨幣與法幣差價頗大,四行在新設行后,法幣是否能統一發行,請中央核示。其三,甘肅、新疆交通困難,路途遙遠,運券困難,四行在新設行后,應請中央準許四行以飛機運券。其四,西北環境特殊,不能與東南各省相比,今后開始向西發展,所有銀行行政及貸款等手續,有須因地因事而制宜者,請總處準許四行特別便利的權利。
1943年3月1日,四聯總處就增設西北金融機構致函中中交農四行和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信托局,重申在西北開設行處應遵守的原則:①各行局籌設機構應依照四聯總處前訂“各地分支機構之籌設與調整辦法綱要”切實辦理;? ②各行局新設機構應盡先調用各地因戰事撤退行處人員;③各行局至西北各地及史迪威路沿線分期調查籌設機構時,應先將調查情形報經四聯總處核定籌設,并轉財政部備查;④各行局函報正在進行籌設之機構及正在進行調查中者,均應規定期限辦理完竣,并應盡量避免重復;⑤陜西蒲城、富平、興平、白河、龍駒寨、雙十鋪、隴具、郿縣,甘肅武都、碧口、敦煌,青海樂都、貴德、化隆、大通等處,由四聯總處分飭有關分支行處就近調查各該地經濟情形,報四聯總處再憑會商籌設;⑥對六行局在西北的放款業務進行規劃限制。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遭遇失敗,很多銀行機構紛紛從戰區撤退。為了安置撤退銀行人員,除了加強滇緬、中印公路沿路各地分支行處的設立之外,重點是在西北加強各行局分支機構的建設。
(三)對四行分支機構籌設的指導
中中交農四行在設立分支機構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盲目和重復設置現象,四聯總處則對此進行調整。1943年3月4日,四聯總處第165次理事會議通過關于籌設和調整四行分支機構辦法的決議。該決議指出,四行現已設置行處各地,或為軍事政治中心,而無工商業之可言,或工礦各業較為發達,而與軍事政治無關,應該依照蔣介石對于新疆省設行之諭旨和每一地方四行不重復設置之原則,分別予以裁撤或移設,以節約人力財力。
各地四行機構,雖然以前難免沒有重復之處,但是各該行既已成立在先,即已發生存匯關系,只能在可能范圍內逐步調整。為此,四聯總處與各行主管人會議商討后,出臺各地四行分支機構之籌設與調整辦法綱要草案。主要內容是:一、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民四銀行各地分支機構之籌設與調整,依照本辦法綱要辦理;二、各地四行分支機構之籌設,應盡量避免重復,至已設之機構有須調整時,應報經四聯總處核定辦理之;三,各地四行分支機構之籌設,以適合本行專業為原則,應事先派員詳細調查當地情形,編具調查報告暨擬往設行理由,報經四聯總處核定辦理;四、各地四行分支機構之籌設與調整,均由四聯總處隨時報請財政部備案。
二、戰時大后方金融網的敷設
以下從1940-1943年4個年份里觀察內地金融網的敷設情況,以考察四聯總處布設金融網的成效。
截至1940年3月20日,中中交農四行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共設立分支機構171處,其中四川省60處,云南省25處,貴州省21處,廣西省22處,廣東省4處,湖南省5處,陜西省15處,甘肅省11處,青海省2處,寧夏1處,西康5處。
截至1941年12月31日,四行在四川、西康、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及海外共有分支機構469處,而絕大部分處于西南西北大后方,其中四川省108處,西康省8處,云南省26處,貴州省24處,廣西省38處,湖南省33處,陜西省31處,甘肅省23處,寧夏和青海各3處,這10個省共有297處。
截至1942年12月31日,在非淪陷區831處分支機構中,西南西北大后方幾省的分支機構數量占多數,其中四川省198處,西康省13處,云南省47處,貴州省62處,湖南省71處 ,廣西91處,陜西47處,甘肅43處,寧夏4處,青海3處,共計579處。當然,各分支機構主要分布在西南幾省。
1943年四行在非淪陷區共有906處分支機構,絕大部分依然是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其中四川省211處,西康省16處,云南省40處,貴州省72處,廣西省95處,湖南省85處,陜西省64處,甘肅省43處,寧夏4處,青海3處,新疆2處,這10個省共有635處。雖然在西北的分支機構越來越多,但西南依然是四行分支機構主要分布地。
三、對戰時大后方金融網敷設的評價
(一)改善金融格局
四聯總處1940年度工作報告有關于及金融網的說明,其指出,戰前我國金融機構,因國內之經濟交通事業于東南、東北較為發達,四行各分支行處之設置,因此而偏重沿海沿江各地。至西南、西北各省,除少數重要城市設有分支行處外,其較偏僻之地尚少設置;抗戰后政府西遷,沿海各省工廠及重要物資亦隨之內移,我四行之分支行處先后因戰區之推移,而內撤者達二百余處,財政部為謀貫通內地金融脈絡、發展經濟力量起見,經訂定完成西南、西北金融網辦法,凡與軍事、政治,交通及貨物集散有關,以及人口眾多之地至少應籌設一行,以應需要。從中清楚看出,全面抗戰爆發前,我國金融機構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沿江地帶,抗戰后則大量內遷,以支持抗戰。在內地大量增設分支機構,客觀上改善了全國金融機構的布局,使得金融機構的觸角也能到達西南西北內地偏遠地方,這無疑是一種利好的情況。
(二)內地金融機構的分布依然不平衡
同樣是大后方,西南與西北金融網的敷設效果大相徑庭。各行的分支機構主要設在西南,西北則很少。其間原因當然顯而易見。首先,從經濟上看,西南較西北富庶,人口眾多,有設立金融機構的較好的基礎。
其次,從地理上看,西南靠近東南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內地通過滇緬公路與外界保持聯系,故嚴滇緬公路以及后來的中印公路設立金融機構成為現實需要和可能。而太平洋戰爭爆發乃至蘇德戰爭爆發后,滇緬公路乃至中印公路被切斷,西南交通線嚴重受阻,相反,西北交通線地位越來越重要,故蔣介石要求四行積極向甘肅、新疆等地設立機構。
再次,從政治上看,國民政府的重心原本在西南,而西北政治情況復雜。但蘇德戰爭爆發后,新疆的盛世才向國民政府靠攏,這也是蔣介石要求四行到西北發展的重要原因。
(三)大后方金融網的大力敷設只是曇花一現
在持久戰思想的指導下,四行在國民政府和四聯總處的要求和指導下,積極在大后方布設金融網,甚至一度達到畸形繁榮,致使蔣介石下令限制金融機構隨意增設分支行處。但此種繁榮局面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而結束。抗戰逋一結束,各行就積極籌劃去收復區布設金融網,金融機構偏重于東部地區的畸形格局再度出現。
縱觀全面抗戰時期四聯總處指導和督促中中交農以及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信托局敷設內地金融網的努力和結果,我們發現,其用心是良苦的,行動是努力的,效果也是有的,對改善金融格局,對支持抗戰,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改善內地金融格局的努力隨著抗戰的結束而結束,各行在戰后又回到各謀其利、不顧大局的局面。這反過來也說明,抗戰時期四聯總處在大后方布設金融網的努力難能可貴。
參考文獻:
[1]重慶市檔案館 重慶市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合編,四聯總處史料(上),檔案出版社,1993年07月.
基金項目:本文是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全面抗戰時期金融機構內遷研究”(項目號:2019BLS0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