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可,蘇鵬飛,佟延新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種以腹痛、腹瀉及黏液血便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多發生于結、直腸的非特異性炎性疾病[1]。UC發病率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趨勢,且UC易反復發作,多遷延日久,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2]。目前,臨床多采用水楊酸類、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治療UC,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水楊酸制劑單用難以發揮滿意治療效果,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易引起中毒和腸穿孔等不良反應,且部分患者不耐受,不適用于UC的長期治療。隨著研究的深入,部分學者發現腸道微生態環境改善對提高UC治療效果有一定幫助[3]。為此,本研究觀察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治療UC效果及對患者血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受體(sRAGE)、內臟脂肪特異性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Vaspin)、炎性因子等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遼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UC 96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研究組(51例)和對照組(45例)兩組。研究組男32例,女19例;年齡20~54(38.31±7.49)歲。病程5個月~10年(3.08±1.39)年。病變部位:全結腸21例,左半結腸16例,右半結腸14例。對照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21~56(37.42±6.73)歲。病程5個月~11年(3.14±1.42)年。病變部位:全結腸18例,左半結腸14例,右半結腸13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病變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執行。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4]中UC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歲;③患者和(或)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及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并發腸穿孔及腸梗阻等嚴重消化道疾病者;③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④有胃腸道手術史者;⑤近1個月內接受糖皮質激素及其他水楊酸類等藥物治療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⑥精神和(或)智力障礙者。
1.3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營養支持、對癥治療及心理輔導等常規治療。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美沙拉秦(生產企業:黑龍江天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0.25 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3359)每次1 g,每日3次口服;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生產企業: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規格:0.21 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0950032)每次0.42 g,每日3次餐后口服。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僅給予美沙拉秦(生產企業:黑龍江天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0.25 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3359)每次1 g,每日3次口服。兩組均治療2個月。
1.4觀察指標、方法及評價標準 ①治療效果比較:以“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4]為依據對兩組治療2個月后臨床效果進行評價比較: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見黏膜大致正常或無活動性炎癥為緩解;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見黏膜輕度炎癥為有效;臨床癥狀及結腸鏡檢查均無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緩解+有效。②血清sRAGE、Vaspin、炎性因子及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炎性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氧化應激指標包括一氧化氮(NO)、過氧化脂質(L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個月后采集兩組清晨空腹靜脈血8 ml,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血清sRAGE、Vaspin、IL-6、IL-8及TNF-α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上海穎心實驗室設備有限公司);亞硝酸鹽還原酶比色法測定NO,硫代巴比妥酸反應產物比色法測定LPO,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SOD(試劑盒均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③便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鈣衛蛋白(Cal)及髓過氧化物酶(MPO)水平比較: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2個月后留取兩組便5~10 g,按質量容積比1∶50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充分振蕩20 min,取1 ml均漿離心,取上清液0.5 ml采用ELISA法檢測MMP-9、Cal及MPO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潤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④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及腹脹加重等。

2.1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2.16%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98,P=0.025),見表1。
2.2血清sRAGE和Vaspin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sRAGE和Vaspin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血清sRAGE和Vaspin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t=14.055、P<0.001,t=21.139、P<0.001;對照組:t=8.771、P<0.001,t=15.831、P<0.001)。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血清sRAGE和Vaspin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采用不同方法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兩組治療2個月后臨床效果比較[例(%)]
注: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進行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僅采用美沙拉秦進行治療;aP<0.05

表2 采用不同方法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RAGE及Vaspin水平比較
注:sRAGE為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受體,Vaspin為內臟脂肪特異性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進行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僅采用美沙拉秦進行治療;與本組治療前同一指標比較,bP<0.01
2.3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t=26.378、P<0.001,t=25.794、P<0.001,t=28.941、P<0.001;對照組:t=19.626、P<0.001,t=20.751、P<0.001,t=23.273、P<0.001)。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采用不同方法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進行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僅采用美沙拉秦進行治療;IL-6為白細胞介素6,IL-8為白細胞介素8,TNF-α為腫瘤壞死因子α;與本組治療前同一指標比較,bP<0.01
2.4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血清NO和LPO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研究組:t=23.992、P<0.001,t=11.913、P<0.001;對照組:t=17.082、P<0.001,t=5.803、P<0.001),血清SOD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研究組:t=28.510、P<0.001;對照組:t=15.435、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血清NO和LPO水平低于對照組,血清SOD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采用不同方法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注: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進行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僅采用美沙拉秦進行治療;NO為一氧化氮,LPO為過氧化脂質,SOD為超氧化物歧化酶;與本組治療前同一指標比較,bP<0.01
2.5便MMP-9、Cal及MPO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便MMP-9、Cal及MPO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便MMP-9、Cal及MPO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t=34.180、P<0.001,t=26.706、P<0.001,t=34.155、P<0.001;對照組:t=26.122、P<0.001,t=21.786、P<0.001,t=23.479、P<0.001)。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便MMP-9、Cal及MPO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5。

表5 采用不同方法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兩組治療前后便MMP-9、Cal及MPO水平比較
注: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進行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僅采用美沙拉秦進行治療;MMP-9為基質金屬蛋白酶9,Cal為鈣衛蛋白,MPO為髓過氧化物酶;與本組治療前同一指標比較,bP<0.01
2.6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研究組出現惡心2例,腹脹加重1例;對照組出現惡心2例。兩組出現不良反應者癥狀均較輕微,未對治療產生影響,后皆自行緩解。
UC的發病機制現尚未闡明,相關研究顯示其與炎癥反應、氧化應激、腸道屏障功能缺陷和菌群失調等因素有關[5]。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受體(RAGE)作為一種于單核巨噬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等細胞中普遍存在的跨膜傳導多配體受體,在機體免疫和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樊潔等[6]研究發現,UC患者體內RAGE與配體作用可誘導氧化及多種炎性介質表達,并可活化NF-κB,從而導致TNF-α及IL-6等大量炎性因子釋放,且與炎性因子的表達呈正相關。RAGE的內源分泌型sRAGE可反映RAGE水平,對評估UC患者炎癥發展程度有重要價值。Vaspin作為脂肪細胞因子,可促進脂聯素表達,抑制瘦素、抵抗素以及TNF-α表達。Vaspin可對炎性介質進行負性調節,其在UC患者的血清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7]。由上可見Vaspin對UC的治療效果評估有一定作用。便檢測因取樣便捷及相對于結腸鏡檢查更易被患者接受等優勢臨床應用廣泛。UC患者腸黏膜屏障缺陷,中性粒細胞可進入腸腔由糞便排出。相關研究證實,便MMP-9、Cal及MPO等中性粒細胞衍生產物可直接反映腸道炎癥程度[8],對藥物治療效果有良好判定價值。
氧化應激也是UC發病機制之一。IL-6及IL-8等炎性因子可刺激炎性細胞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達,促進NO生成,但大量NO的堆積將影響線粒體的功能,阻礙DNA的合成等過程,導致組織損傷[9]。LPO作為不飽和脂肪酸經自由基作用產生過氧化物,可破壞生物膜、RNA和DNA結構及功能,并可抑制免疫功能[10]。SOD可通過抑制或清除氧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損傷發揮抗氧化作用。近年UC的抗氧化治療已逐漸引起人們重視。有動物實驗顯示,抗氧化治療可減輕UC大鼠模型腸道炎癥損傷程度,改善大鼠臨床表現[11]。
美沙拉秦作為水楊酸制劑,有效成分為5-氨基水楊酸(5-ASA),主要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謝途徑減少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質的合成,從而發揮非特異性抗炎作用[12]。本研究中,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僅采用美沙拉秦進行治療的對照組治療2個月后血清sRAGE、Vaspin、炎性因子及便MMP-9、Cal、MPO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表明美沙拉秦對UC患者腸道炎癥改善有一定幫助,推測與其可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謝途徑以減少炎性介質的合成有關。吳海霞和周珂瑋[13]研究顯示,美沙拉秦可通過誘導NF-κB的活化抑制前列腺素E2(PGE2)等炎性介質的合成,減少TNF-α及IL-8等炎性因子的釋放,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2個月后,對照組氧化應激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改善,推測與美沙拉嗪可增強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有關。
隨著微生態學的發展,部分學者在抗感染治療的基礎上予以UC患者可促進宿主機體微生態平衡的益生菌治療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4]。本研究中,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進行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僅采用美沙拉秦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2.16%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5.56%,提示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對提高UC患者治療效果有一定幫助。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作為一種三聯活菌復方制劑,可通過直接補充正常生理菌叢抑制致病菌,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抑制腸源性毒素的產生和吸收,利于腸道炎癥反應的改善[15]。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在進入腸道后可與有益菌占據腸道黏膜表面,形成生物學屏障,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陳靜等[16]研究也顯示,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腸道內優勢菌群,與人體生物拮抗、營養吸收及代謝、調節免疫等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在予以水楊酸制劑治療的同時改善UC患者腸道微生態環境對提升療效有重要意義,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中的益生菌可抑制NF-κB的釋放,并可促進激活過氧化物酶體增殖因子激活受體γ(PPAR-γ),從而發揮促進白細胞介素10(IL-10)及轉化生長因子β等抗炎細胞因子表達,抑制TNF-α及IL-8等促炎細胞因子表達的作用[17]。此外,該藥物還可通過改善腸道微生態平衡加速損傷上皮修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個月后,研究組血清sRAGE、Vaspin、IL-6、IL-8、TNF-α、NO、LPO及便MMP-9、Cal、MPO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血清SOD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進行治療的研究組血清sRAGE、Vaspin、炎性因子、氧化應激指標及便炎性標志物水平改善情況均優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僅采用美沙拉秦治療的對照組,推測可能與該聯合療法可在美沙拉秦治療基礎上予以益生菌促進腸道菌群平衡、加速損傷上皮修復等作用有關。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期間,研究組出現惡心2例,腹脹加重1例;對照組出現惡心2例。兩組出現不良反應者癥狀均較輕微,未對治療產生影響,后皆自行緩解。提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治療UC的安全性良好。美沙拉秦為5-ASA控釋劑型,服用后僅在處于pH≥6環境中時聚甲基丙酸或乙基纖維素外層才會溶解,使5-ASA于小腸末端及結腸處釋放發揮抗炎作用,相對于柳氮磺胺吡啶顯著減少了不良反應[18],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僅補充腸道有益菌,亦無明顯不良反應。
總之,美沙拉秦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治療UC效果顯著,可減輕患者腸道炎癥反應,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腸道黏膜損傷,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