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佳佳,賀艷琪
(1.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腫瘤學系,上海 200032;2.復旦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0032)
乳腺癌已經成為全球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 瘤,且近些年發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年輕患者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甚至時常有20歲左右的女性患者[1]。年輕乳腺癌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將面臨種種生理、心理以及社會考驗,包括乳房切除手術導致的外在身體形象改變、治療可能帶來一系列不良反應或不適感、疾病造成的家庭角色改變等。心理適應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機制來使自己壓力減輕、恢復平衡的自我調節過程。社會適應是指在人和社會的互動中,個體為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期望或通過改變環境來達到人與環境之間平衡狀態的過程[2]。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是指乳腺癌患者在遭受心理應激時的情緒反應、自我評價和認知態度以及個體行為與各種不同群體如家庭、社會等相適應,與社會規范和習俗等相協調的程度[2]。 姚靜靜等[3]調查分析發現,治療方式、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等都是癌癥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水平的影響因素。本研究旨在通過調查年輕乳腺癌患者,了解其心理社會適應現狀,分析相關影響因素,為護理人員的臨床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議,進一步提高患者生命質量。
1.1 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選擇2017年9月1日—2018年1月31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參加 “妍康沙龍”講座的年輕乳腺癌患者80例為調查對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女性,年齡≤40歲;②經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且至少在我院接受過一種治療方案;③認知以及閱讀理解能力可,了解自身病情,能正確表達自己想法;④無其他惡性腫瘤及嚴重并發癥;⑥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嚴重精神病史或處于急性發作期;有嚴重心、肝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年輕乳腺癌患者一般資料調查表調查內容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人口統計學資料和醫學資料兩部分。①人口統計學資料:包括患者的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職業、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關系、醫療付費方式、婚姻狀況、與他人的關系、自我感覺性格類型等,由患者自行填寫。其中自我感覺性格的評定根據自張伯源[4]的性格評定標準以及張作記[5]的行為評定量表,將性格分為A、B、C三種類型。A型:性格急躁,沒有耐心,爭強好勝,求勝心切,追求成就,有很強的事業心,動作敏捷,時間觀念強,情緒容易波動,對人有戒心,缺少運動;B型:性情隨和,不喜歡與人爭斗;生活方式悠閑自在,不爭名利,對成敗得失看得較淡,不太在意成就的大小,對工作生活較容易滿足,工作生活從容不迫,有條不紊,時間觀念不是特別強;C型:情緒受壓抑的抑郁性格,表現為害怕競爭,逆來順受,有氣往肚子里咽,愛生悶氣的性格。②醫學資料:包括治療方式、病理類型、是否存在淋巴結和遠處轉移等。相關信息由研究者根據患者提供的住院號等,通過院內電子數據庫搜索獲取并完善問卷。
1.2.1.2 年輕乳腺癌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問卷該問卷由程然[6]研制,用于測量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水平。問卷包括5個維度,分別為:自我控制和自我效能感(9 個條目)、歸屬感(9 個條目)、態度(8 個條目)、自尊和自我接納(10個條目)、焦慮/抑郁(8個條目),共44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反應制進行量化,每個條目選項分為:完全錯誤、大部分錯誤、無法確定、大部分正確和完全正確5級,分別計1~5分,包括正向和負向計分條目。該問卷總分為44~220分,總得分越高,說明被測試者的心理社會適應水平越高。且總分<132分為低度適應水平,132~175分為中度適應水平,≥176分為高度適應水平。該問卷中全部條目的內容效度(CVI)均大于0.75,各維度之間及各維度與總問卷之間均顯著相關(P<0.01)。問卷總體的 Cronbach’s α 系數為0.945,5 個維度的 Cronbach’s α 系數都維持在 0.743~0.818。問卷總的重測相關系數是0.961,5個維度的重測相關系數為 0.862~0.955,且 P<0.01。
1.2.2 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在參加 “妍康沙龍”講座的患者中選取符合條件的年輕乳腺癌患者進行調查。妍康沙龍為我院乳腺外科成立的乳腺癌患者病友組織,每月為患者組織講座1~2次。患者在閱讀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自愿填寫問卷。問卷填寫中,如果遇到一些自行填寫有困難如視力不佳或不方便的患者時,由研究者進行逐一指導,待其理解條目內容后自行回答。問卷當場收回,并由研究者當場確認無漏項。共收回問卷84份,剔除無效問卷4份(2份住院號填寫無效,2份腫瘤種類不符)后,得到有效問卷80份,有效回收率為95.2%。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5.0對研究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年輕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水平80例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得分為(168.61±26.37)分,整體處于中度適應水平。根據總得分情況,處于低度適應水平8例(10.0%),中度適應水平33例(41.2%),高度適應水平39例(48.8%)。各維度得分詳見表1。
2.2 年輕乳腺癌患者基本資料及不同分組與心理社會適應水平得分之間的關系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量表總分在婚姻關系、與家人的關系、與其他人的關系、性格類型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2。
2.3 年輕乳腺癌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幾個變量納入多元逐步回歸,進入回歸方程有與其他人關系、自我感覺性格類型2個因素,詳見表3。

表1 年輕乳腺癌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各維度得分情況 (n=80)

表2 患者基本資料及心理社會適應水平得分比較 (n=80)

表3 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n=80)
3.1 年輕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水平尚可,歸屬感較高本研究中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總體得分為(168.61±26.37),處于中度適應水平。這表明年輕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總體尚可。姚靜靜等[3]的研究也認為,年齡越大的癌癥患者其心理社會適應水平越低。可能由于相較于老年人而言,年輕患者的機體功能、身體素質以及主觀能動性等方面均更優;且年輕患者精力相對更充足,能夠參加的社會活動和可獲得的應對資源相對較多,可以通過更多途徑尋找到自我調適的方法。但關于心理社會適應水平與年齡的關系也有不同的研究結論。如國外學者的一項系統評價發現,老年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水平優于年輕患者[7]。Guleser等[8]的調查研究也顯示,50 歲以下、已婚、只有一個孩子的核心家庭患者以及疾病有轉移的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水平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年紀較大的患者擁有更豐富的生活經歷以及社會閱歷有關。考慮到中國的人群特點和家庭模式等不同于外國,且心理社會適應這個概念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研究較少,故關于年齡與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相關性有待開展進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從年輕乳腺癌患者社會適應的不同維度得分可見,除歸屬感維度得分屬于高水平外,其余維度得分均處于中等水平。這也反映出年輕患者獲得的家庭和朋友支持比較充足,在應對疾病和挑戰時可以獲取足夠的精神支撐,能夠很好地面對疾病。
3.2 人際關系對年輕乳腺癌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影響
3.2.1 與家人關系親密的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水平更好從表2可見,與家人關系親密的年輕乳腺癌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水平高于與家人關系一般/疏遠的患者(P<0.05)。這表明家庭關系狀況與年輕乳腺癌患者心理社會適應密切相關,良好的家庭關系對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水平有正向促進作用,能夠幫助其更好地應對生活與社會。這與黃維明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相關結果與中國的家庭模式較吻合。家庭作為個人最堅實的港灣,良好的家庭關系有利于患者得到精神和經濟支持,幫助患者渡過最艱難的診療階段。此處家庭的概念既指未婚患者所在的原生家庭,也包括已婚患者的新生家庭。仲艷[10]對29~35歲青年乳腺癌患者的質性研究也得出類似結果,認為來自伴侶與家人的支持對患者的治療與恢復有著極為重要的正向作用。健康良好的家庭關系可以為患者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包括情感、信息、經驗等,這些鼓勵與支持是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念支撐和動力源泉,可以促進其自信地回歸社會、適應社會。護士在臨床護理中,應重視調動患者家屬的社會支持力量,鼓勵其給予患者更多的陪伴與呵護,以促進其積極面對疾病和治療。
3.2.2 擁有良好社會關系的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水平更高年輕乳腺癌患者同他人的關系對其心理社會適應也同樣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可見,與他人關系越和諧的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水平越高,二者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這說明良好的社會關系是一劑良藥,可以減輕因疾病不確定等給患者帶來的焦慮、抑郁、害怕等負面感受。這也提醒臨床護士,在工作中應更加關注患者的內心感受,建立信任、良好的護患關系,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和病友關系,以減輕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等,提升其心理社會適應能力。
3.3 年輕乳腺癌患者的性格分析結果顯示,有45%的患者自認為是A類性格,40%為B類性格,另15%為C類性格。這表明大部分年輕乳腺癌患者性格偏急躁型或隨和中庸型,情緒低落抑郁的相對較少。這與以往對乳腺癌患者性格特征進行對照研究的結果有所不同。薛靜等[11]的調查表明,乳腺癌患者的個性特征以壓抑情緒、克制忍耐、回避矛盾和易產生悲觀情緒為主。張靜波等[12]的艾森克人格問卷調查顯示,乳腺癌患者人格特征比較內向型,但同時也存在情緒不穩定、易怒。由表2可見,B型性格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得分最高,為(179.75±19.84)分,處于高度適應水平。這表明性格中庸隨和的患者具有更好的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可能原因是她們在應對疾病時比較隨和、從容,能夠理性看待疾病,不消極不悲觀,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去應對疾病和治療,能夠較好地適應自身變化以及疾病所帶來的一些影響。這也提示對于臨床護理人員需要做好患者的性格評估,評估其是否能夠正確認識、對待疾病,對于應對無效的患者或者性格上較為激進易怒,情緒波動較大或沉悶消極的患者要格外加強心理干預,給予合適的護理措施對這些患者進行指導和疏導,以幫助她們適應疾病,提高其心理社會適應能力。
3.4 婚姻狀況對心理社會適應水平的影響結婚往往代表著一個新家庭的誕生,寓意著幸福和美好。但有時婚姻的質量比結婚本身更為重要。就單因素分析結果來看,已婚患者中關系和諧的患者優于婚姻關系一般或不和諧/破裂者。這與沈傲梅[13]的調查結果一致。在不良的婚姻關系中,患者不僅難以獲得家人支持和鼓勵,還會增加其內心的煩惱,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婚姻關系作為維系家庭的重要樞紐,其狀況好壞與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水平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擁有良好的婚姻狀況和婚姻關系者往往能夠獲得較多來自于伴侶的精神支持,對于患者接受治療和康復鍛煉有著積極作用。
心理社會適應水平與患者后續的治療、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本研究發現,患者的個人性格特點、家庭支持、社會關系等因素對年輕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有所影響。臨床護理人員及護理管理者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應關注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情況,通過針對性評估和干預、提供信息交流平臺等措施,積極促進患者身心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