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嫻 鄭麗芳
(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19)
“從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邏輯來看,我們經歷了一個由高度自信到自我懷疑、文化自卑再到逐漸實現文化復興、堅定文化自信的民族心態變化歷程。”[1]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長期處于落后挨打地位,民族危機、社會危機、文化危機空前嚴重,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到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再到新文化運動,一大批愛國者前仆后繼,積極尋求救國救民的良策,但每一次都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人們逐漸認識到,無論從器物、制度還是文化層面,都無法改變民族危亡的困境,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在逐步喪失,文化西強我弱的自卑心理開始顯現。直到“五四”前夕,中國的思想界仍然彌漫著悲觀失望的情緒,先進的中國人探索不到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徑,陷入了困惑和彷徨之中。然而,“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2]。數千年來,中華文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底色,中華民族始終發揮著強大的文化創造能力,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的革命文化就是文化創造力的見證。可以說,正是五四以后,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孕育了燦爛的革命文化,使中華民族重拾自信心,走上文化自信新的歷程。
鴉片戰爭以前,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自信。鴉片戰爭以后,面對西方的侵略,中華文化屢遭挫折,焦慮感與危機感蔓延。為了擺脫這一困境,中國人民在不斷地進行救亡圖存的努力,陷入了學習西方的迷夢當中。“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組織過政黨,舉行過革命,以為可以外御列強,內建民國。但是這些東西也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一樣,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下陣來,宣告破產了。”[3](P1514)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中,這些迷夢一次又一次被打破,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家王國維自沉,啟蒙思想家嚴復也終入了保皇一派,足以顯現文化危機的嚴重性。從提倡學習先進技術救國的技術洋務運動到提倡實現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再到主張“三民主義”的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以為可以挽救危亡之際的中國,但最終都敗下陣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一步步喪失。
針對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艱難歷程,毛澤東也曾指出,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國主義。辛亥革命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給與艱難探索中的中國人以光明。辛亥革命后,各種社會思潮涌現,推動了人們社會風尚的轉變。辛亥革命期間頒布的一些法令,如易服飾、廢跪拜、勸禁纏足等,有效地革除了封建舊時代的陳規陋習,加快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逐漸形成了寬松活潑的社會環境,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然而像辛亥革命那樣深刻的革命,最終也失敗了,至此進入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界紛繁復雜、亂象頻生,一方面表現在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本身固有的矛盾逐漸暴露,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對資本主義思想文化進行反思和質疑;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倒行逆施,使封建主義思想重新泛起,中國的思想界上空一片黑暗。一直到“五四”前夕,中國的思想界仍然彌漫著悲觀失望的情緒,先進的中國人在困惑和彷徨中苦苦掙扎。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困惑中的人們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國思想界發生了新的變化。五四運動以后,開啟了新民主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歷程,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創造。
以五四運動為界,新文化運動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以“民主”與“科學”為指導思想,打破了封建主義社會文化的束縛,為各種新思潮、新觀點的傳播創造了寬松的社會環境,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掃清了道路。當然,“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由于其領導者是資產階級,指導思想也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瑕疵。“五四”以后,中國人民開始有了新的覺悟,隨著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批先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開始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揭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幕,開始了革命文化的創造。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思想界異常活躍,“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各種“偽社會主義”思潮同時涌現,一批又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紛紛投身于學術工作,他們撰寫文章,創辦刊物,積極向國內介紹和傳播國外的各種新思潮。與此同時,伴隨著各種社會思潮的傳播,馬克思主義以它嚴密的邏輯、科學的理論知識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一批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了解,逐漸掙脫了封建主義思想和資產階級思想的束縛,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從民主主義者迅速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走上了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引的道路。
五四運動是革命文化孕育的源頭。第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為各種文化思想的傳播提供了寬松的環境,促進了新文化的傳播和繁榮,引領著新思想的蓬勃興起。第二,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的深入傳播掃清了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革命文化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孕育和鍛造,推動著中國文化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在重新樹立文化自信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沒有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沒有五四運動的勝利,沒有新文化新思想的引入,何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何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革命文化的孕育,又何談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孕育的獨特文化,是在革命與戰火的洗禮中鍛造而成的堅韌的精神成果。
革命文化誕生于艱苦奮斗的革命實踐,孕育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奠基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繁榮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從革命實踐來看,近代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歷經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面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工人階級力量比較薄弱,難以取得革命的勝利。為此,中國共產黨積極尋求與國民黨合作,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斗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面對國民黨的叛變和殘忍的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放棄,而是扛起革命大旗,堅決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力量空前覺醒,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抵抗侵略,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抗日英雄,形成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解放戰爭時期孕育的紅色精神,也是革命文化中鮮明的底色。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革命過程中醞釀、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革命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革命進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論成果、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一系列寶貴的精神財富等方面。革命理論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結合中國實際,在新民主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學理論成果。可以說,沒有兩次國共合作的實踐,就不會形成關于統一戰線的革命理論;沒有在革命進程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實踐,就不會有關于“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失敗的教訓,也不會有黨的建設的理論,更不會形成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新民主主義三大法寶等理論成果。革命的理想信念是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斗爭中,磨練的堅定的革命意志和始終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在新民主主義的進程中鍛造而成的革命精神。一切為了人民、少數服從多數等基本原則,都是在這一過程中孕育出的革命倫理觀。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獨特標識,它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結合其獨特的紅色精神,豐富了社會主義先進的內涵,成為了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新時期文化自信增添了新的精神養分。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鍛造了屬于中華民族的獨特的革命文化,人民群眾的自卑情緒逐漸滌除,民族的生命力逐漸恢復,推動中華文化走上新的里程。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一,革命文化的形成,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重新煥發了活力。革命文化作為在革命戰爭中產生的文化,并不是斷裂的,它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形成了符合當前環境的紅色革命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4]毛澤東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對中國傳統“民為貴、君為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提倡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作風是對中華文化的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古訓的傳承。無論是對于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還是對于實事求是原則的始終堅持,對于群眾路線、群眾方針的始終貫徹,都是傳統優秀文化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延續,凝結著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
第二,革命文化豐富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關于統一戰線的理論、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關于黨的建設的理論等,構成了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核。新民主主義時期孕育的革命文化,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持;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依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精神滋養。革命文化既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又豐富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價值,在我國文化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是五四以后,在特殊的戰爭時期孕育的特殊的革命文化,使廣大中國人民重拾文化自信心,推動文化自信走向新的里程。
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長期嚴重的壓迫,先進的中國人苦苦探尋而又不得要領,逐漸對本民族文化喪失了信心。“全盤西化”等一些思潮持續發力,企圖抹殺中華文化,文化自卑心理開始萌芽。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苦悶中的人民帶來了希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破除了文化自卑的心理,重拾自信心,走上文化自信新的征程,在此過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更是筑牢新時期文化自信的精神食糧。
新時代,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旗,破除文化自卑心理,在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傳統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21 世紀的中國發展進程中,更是要從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養分,滋養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而推進基于本國經驗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不斷開拓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5]傳承革命文化就是傳承在革命時期形成的豐富的革命文化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事求是”的原則、“愚公移山”的精神、“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的法寶的一系列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代仍需繼續堅持和發揚,并賦予其時代內涵。弘揚革命文化,就是要以革命文化為引領,在弘揚革命文化中增強文化自信,使革命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合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力量。
在和平年代,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才能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只有傳承革命文化的優秀精神,才能讓我們時刻牢記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才能繼續保持優秀的革命品格;才能讓當代民眾對革命文化有清醒的認識;才能在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時,不變質,不退縮,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只有弘揚革命文化才能堅定文化自信的本質,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鞏固文化自信的歷史基礎,實現文化自信的目標。新時代,我們不僅需要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中的精神成果,還要學會將其熔鑄于實踐當中、融匯于生活當中。面對新的形勢,我們更要著眼于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繼續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繼續以革命文化為引領增強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經受各種挑戰和考驗,向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
新時代建設社會主文化強國,需要正確了解當前文化建設所處的歷史方位,準確把握革命文化的時代內涵,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熔鑄革命文化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內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條件日益成熟、對外中華文化也日益走向舞臺中央,中國文化正在發生質的變化。
增強文化自信,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當代的中國也正在為文化強國理想的實現而不懈奮斗。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堅持對革命文化的自信、堅持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題中應有之意。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在以下幾方面著力。第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為中華文化鑄造精神支柱。第二,要辦好令人民滿意的文化產業。在文化產業建設中,要把握住當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點,致力于提高文化產業效益,使文化產品喜聞樂見和具有吸引力,既滿足經濟效益的追求,也滿足文化產品本身的價值追求。第三,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中華文化要繁榮發展,就必須破舊立新。歷史反復證明,安于現狀則必然會導致腐朽僵化,必然會落后于時代。新時代,對傳統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革命文化中符合時代價值的精神進行弘揚和創新發展,才能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養分,增強文化自信。第四,對外來優秀文化借鑒和吸收。通向文化自強的道路既離不開自身傳統文化的積淀,也離不開對外來文化的合理吸收。數千年來,中華文化正是依靠自身強大的包容性,才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近代以來,正是通過對外來文化的借鑒,中華文化才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才越來越牢固。第五,文化工作者和廣大群眾需要共同努力。文化工作者在建設文化強國中起著重要作用,文化工作者必須不斷提供新的文化創意,講品味、講格調、講布局,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提供智力支撐。而人民作為文化建設的主體,更要施展自身的力量,在黨的領導下建設屬于自身的文化。總之,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必須立足當下,把文化自信落實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當中。
從文化進步的角度來看,五四運動以來,中華民族不僅取得了偉大的歷史進步,也取得了偉大的文化進步。可以說,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激活了中華傳統文化,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中華民族重拾自信,引領中國人民一步步重新走向文化自信新的征程。新時代,我們要破除文化西強我弱心理,以革命文化為引領,在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中增強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文化建設所處的歷史方位,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增強文化自信,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