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蔡琳 王寧 王海蘭
為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加快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促進全市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近期,威海市國資委組織力量對市縣(區)兩級國有企業和國有產權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和深入分析,提出了工作對策建議。
市屬國有企業和國有產權情況。截至2019 年底,威海市屬國有企業及各級子企業登記264 戶,實收資本1343.81 億元,其中國有資本698.15 億元,占51.95%。從企業類別分布看,國有全資企業117 戶,國有資本589.95億元,占84.5%;國有絕對控股企業76戶,國有資本77.89 億元,占11.16%;國有實際控制企業13戶,國有資本1.41億元,占0.2%;國有參股企業58戶,國有資本26.88 億元,占3.85%。從企業級次分布看,一級企業24 戶,國有資本51.4 億元,占7.36%;二級企業170 戶,國有資本608.09 億元,占87.1%;三級企業66 戶,國有資本36.56 億元,占5.24%。從主輔業分布看,主業經營企業256 戶,國有資本689.65 億元,占98.78%;輔業經營企業14 戶,國有資本8.5 億元,占1.22%。
各區市國有企業和國有產權情況。截至2019 年底,各區市國有企業及各級子企業登記212 戶,實收資本146.64 億元,其中國有資本115.4 億元,占78.7%。從企業類別分布看,國有獨資企業135 戶,國有資本85.22 億元,占73.85%;國有絕對控股企業42 戶,國有資本21.82 億元,占18.91%;國有實際控制企業3戶,國有資本1.41 億元,占1.22%;國有參股企業32戶,國有資本6.95 億元,占6.02%。從企業級次分布看,一級企業33 戶,國有資本41.25 億元,占35.74%;二級企業120 戶,國有資本46.27 億元,占40.1%;三級企業59 戶,國有資本27.88 億元,占24.16%。從主輔業分布看,主業經營企業148 戶,國有資本95.28 億元,占82.56%;輔業經營企業64 戶,國有資本24.49 億元,占17.44%。
國有資本布局結構不夠優化。盡管經過多年改革調整,但受資金、創新、技術等因素制約,國有資本布局結構不優問題依然存在。目前,全市國有企業所處行業和領域仍比較分散,呈“兩低兩高”現象,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占比低、大型骨干企業占比低,傳統企業占比高、中小企業占比高,且大部分企業為國有單一投資主體,企業資產證券化率低。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尚未到位。目前仍有19 戶國有企業未完成公司制改革。另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緩慢,股權結構多元化模式尚未建立,導致不同程度存在股東行為不規范、內部約束不強、運行僵化低效、難以充分釋放內生動力與活力的問題。
出資人和國資監管體制機制還不完善。與中央和省頂層設計相比,制度還不夠健全完善,還存在著監管方式手段不夠優化、管資本職責不到位及企業采購管理不規范、投資管控不精準、反腐敗和防范國資流失工作不到位等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授權經營有待于加快推進。落實中央、省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還不到位,授權放權的針對性還不夠強,還沒有做到按照“一企一策”原則,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授權放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與所出資企業的權責邊界還沒有理清和規范,各投資、運營公司尚未制定公司總部權責清單。對市直部門管理的產權暫不劃轉企業,還未實行授權經營。對市直部門管理的產權不再劃轉、采取解散破產等方式進行清理的企業,還沒有明確清理的權利、義務、責任和時限等。
外部董事作用需進一步增強。向國有企業外派專職外部董事是全新嘗試,尚需加快完善外部董事管理制度和公司章程及董事會議事規則,加快設立董事會專門委員會,進一步提升外部董事履職水平,提高企業決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進一步優化國資布局結構。一是強化發展戰略引領。抓好2018 ~2020 年任期發展規劃落實,確保目標任務完成。二是加強主業發展。建立市屬企業主業動態管理機制,做好企業主業調整工作。三是加強投資管理。進一步優化國有資本投向,以“四新”“四化”為導向,推動國有投資向基礎性、公益性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爭取實現投資總額50 億元。四是加快推進混改,優化市屬國有企業股權結構。五是加大劣勢企業清理力度。推動實施37 戶市直部門管理和市屬企業所屬二三級劣勢企業清理退出,年底前完成60%。
加快推進分類授權放權。一是深入落實中央、省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的意見方案,按照“一企一策”原則,對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分別進行授權放權,探索將公司年度投資計劃、公司內部產權無償劃轉和協議轉讓、職工工資總額管理等事項的決定權授予或下放投資、運營公司董事會。二是推動投資、運營公司加快理清和規范與所出資企業的權責邊界,制定公司總部權責清單,明晰總部與所出資企業的權責邊界。三是對市直部門管理的產權暫不劃轉企業,實行授權經營。四是推動市直部門加快制定不再劃轉、采取解散破產等方式進行清理的政策,按時限要求完成清理工作。
推動企業增強行權能力。一是繼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建設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二是夯實管理基礎。按照統一制度規范、統一工作體系的原則,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推進管理創新,優化總部職能和管理架構。三是優化集團管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建立以戰略目標和財務效益為主的管控模式,重點關注所出資企業執行公司戰略和資本回報狀況,同時關注國有資本流動和增值情況。其他競爭類和公益類企業建立戰略管控和運營管控相結合的模式,重點關注所承擔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的落實情況。四是提升資本運作能力。以資本為紐帶、以產權為基礎開展國有資本運作。
健全完善外部董事工作制度。一是注重建章立制。督促國有企業完成公司章程和董事會議事規則、經理層議事規則的修訂及“三重一大”決策事項在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會議的職責界定,建立權責明確、運轉順暢、制衡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二是督促國有企業建立健全董事會及其專門委員會,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工作制度,切實發揮各專門委員會的職能作用。
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一是健全完善國資監管制度。根據中央、省頂層設計,做好國資監管政策性文件的立改廢工作,進一步健全完善全市國資監管制度體系。二是統籌推進國資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搭建完善國有企業資金監管、陽光采購、工資管理等監管服務平臺,形成一體化管理,優化國資監管方式和手段。三是加強經營業績考核管理。以企業清產核資結果為基礎性依據,進一步強化對母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對標行業平均值水平的考核,增強考核對促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強稽查監督和責任追究。開展企業執行國資監管制度情況、企業執行“三重一大”情況等專項稽查,并將稽查結果作為對企業的業績考核、干部任免等工作的重要依據。構建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機制,對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實行終身責任追究,落實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責任,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