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碩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 廣東 廣州 510635)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文化的衰落便是民族的衰落,文化的強盛即是民族的強盛,而讓文化充滿力量的關鍵之一,就在于是否能得到文學作品的創造性表現。從屈原到司馬遷,從莊子到陶淵明,從李白杜甫到韓愈柳宗元,從劉義慶到蒲松齡,從曹雪芹到魯迅,一代代“以文載道”“以文寄言”的優秀文學家,所創造的優秀文學作品早已成為中華文化中的瑰寶。這使得中華文化在精神上有了可以驕傲、自信的資本,而這些瑰寶也往往在民族面臨危難之際迸發出強勁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華民族有著5000 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強國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1](P119)可以認為,文學作品構成了這種強大精神支撐的重要一部分,特別是在當下,小說更是肩負著“文以載道”的社會功用,為文化的發展作出引導,為增進大眾的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源頭。
小說的創作,與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一直緊密相關。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現代小說獨放異彩,跟隨著時代的脈搏,發出最強音。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小說甚至是民族歷史的一種記憶,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種在這里可見端倪: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 正傳》《祝福》,茅盾的《林家鋪子》《春蠶》《秋收》,葉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展示了舊社會勞苦大眾的悲慘遭遇;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短褲黨》,丁玲的《水》等作品從另一面展現人民不甘于壓迫,奮起反抗的高貴精神。更有上世紀40年代成為主流的延安文學,幫助人民從“三座大山”的壓制中覺醒,成為一種重要的宣傳力量。可見,小說能夠觸及到民族的文化記憶,就在于與敘事相對應的情感和記憶,進一步說,小說能夠“慢放”時代,在同一種文化下成長的人,對小說提供的信息,可獲得比其它傳播方式更為強烈的感受。
積貧積弱的近代史,與魯迅筆下麻木不仁的百姓看客,是文化曾經傾頹的不爭事實。盡管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幾乎代表著人類道德的最高標準,數千年來“文明古國”的美譽響徹四海,但文化的高標準與現實的低紊合產生矛盾時,文化系統內部便會生成巨大的裂隙。幸運的是,即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處于最危急的時刻,它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事實上,優秀傳統文化絕非是桎梏的代名詞,而是對敦倫盡分的宣揚,“仁、義、禮、智、信”偏重的是社會關系中的有節、有序。因此,當代小說應該以何種方式維系、闡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宗族關系,以及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準則,是既需要思考的敘事表現問題,也是需要搭建的文化傳播問題。當代作家王安憶的《小鮑莊》、鄭義的《老井》、李銳的《厚土》、莫言的《紅高粱》等,將“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與當代小說相結合,用“克己愛他”承載對文化道德的自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傳播功效。呂思勉提出,“人的應付環境,不是靠生來的本能,而是靠相傳的文化”[2](P213),從文本分析的角度來看,作品對高尚人格的認可,表面是對個體人物的頌揚,實際上是將這種品格浸潤在一種社會環境和氛圍之中,凈化和升華群體的道德。
布迪厄說,“表面的同質下面掩藏著感受和表達的差異”[3](P197)。描寫對象的表面同質性在小說家的筆下產生了魔力,以至于文化的多面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需要憑借小說的見證,因此,小說必然是一條能夠深入到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解和研究的重要路徑。雖然當代小說在語言敘事方面受到西方文學的極大影響,但在敘事中表現的文化內涵,始終有著本土文化的極深烙印。應該說,文本通過敘事表現出的內涵中,一方面是文化對人物性格形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文化對人文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文化與文本息息相關,卡爾維諾認為,“文學是一個社會自我意識的工具之一。當然,它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最根本的工具,因為文學的淵源與很多類型的知識、準則,以及各種評論思想的形式的淵源彼此相連”[4](P450)。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往往需要漫長時間的積淀和篩選,才能對其人民有所滋養,對“仁、義、禮、智、信”的傳播和踐行,也正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與高尚。歸根結底,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有利于當代社會的和諧建設,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有利于人民總體文化素質的提升。由此看來,當代小說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確可以作為當代文化自信構建的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后,小說發時代之先聲,有了更堅實的創作土壤,十七年文學對革命文化的承載和傳播,讓梁波、楊子榮、林道靜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作品以重述歷史的方式呈現出先輩們對社會主義信仰的高尚情懷。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幫助人民從傷痕累累的舊社會中站立起來,重建對新生活的希望。在革命文化的踐行過程中,楊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還有吳強的《紅日》,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梁斌的《紅旗譜》以及柳青的《創業史》等作品,闡釋了革命文化的豐富內涵,成為了時代的旗幟,增強了民眾的歷史與現實認知。
革命文化絕非對傳統的否定,其中最為重要的實事求是精神更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然而,文化的發展同樣需要經歷否定與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盡管在今天看來,工業、農業的發展在一些風潮的影響下走了走了不少彎路,也受到了傷害,但是從文化本身來看,卻是人民對革命文化充滿信心的清晰呈現。因此,在這種自信的指引下,人民自然能與小說敘事所呈現的情感達成共識,形成一種文化自信層面的共同情感。
改革開放后,《傷痕》《神圣的使命》《班主任》《愛,是不能忘記的》《孩子王》《樹王》等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改革文學,以及新歷史主義創作等的浮現,推動知識分子群體對時代進程中的文化思潮進行了深入討論,對堅守什么、摒棄什么、創建什么做出了時代的解讀。現實雖然“不是始終意識到它在描寫和規范二者之間的矛盾,卻試圖在典型概念中尋求二者的調和”[5](P237),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學主題。到了上世紀90年代,當代小說走向了多元,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呈現作出了全方位的解讀。新世紀小說的多元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的直接展現,經過了歷史痛苦的分娩,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了集大成的優勢。但在新的時代環境中,小說的既有創作與傳播體例也受到了挑戰。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小說曾經引以為傲的體例成了傳播思想的桎梏。當大眾的目光被“短、平、快”的信息所吸引時,文化的表現形式顯然具有了極其豐富的途徑,而無需再局限于傳統的小說當中。在賈平凹、莫言、張煒、王安憶等作家仍然筆耕不輟地推陳出新時,大眾的目光早已從“講述什么故事”被“如何講故事”所取代,社會關系、經濟形勢、風土民俗等在小說中表現的傳統內容,已經逐漸專業化、學科化,被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甚至人類學所介入,當這些學科又以傳媒為助攻時,新世紀的小說在沒有完全從“如何講故事”中成熟起來時,顯然就會輕易地失去以往的陣地。小說的式微究竟是內涵不切實際,還是文化優秀的一面未能在文本中產生效力?單靠想象創新的網絡小說、數字媒體小說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擔負起文學為人生、為藝術的責任?這些都是需要不斷深入解答的問題。
繼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之后,文化已經成為了社會公認的第四種資本形式。文學作為文化的有機構成,是與經濟、社會、人力血肉相連的一種文化形態。因此,當代文學的走向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當下文化資本的厚薄。原因在于,相較于商品交換和社會制度來說,文學中的信仰和觀念更能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氣質,特別是小說獨有的龐大架構,攬括了民族生命中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文化自信在現階段的建設離不開對當代小說的審視,引導當代小說健康、穩步、蓬勃發展,對于增進大眾的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價值及意義。從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的教導中可以領悟,當代小說應該對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攀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為我們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為我們的民族描繪更加光明的未來”[6],對外則應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面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6](P5)。小說必須要與文化輻射形成良性互動,不但要真實地表現人,更要對人進行文本升華,讓大眾深刻地認識到“文學即人學”的深刻含義。
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使許多人在價值多元化的當下社會認為欲望的極大滿足便是價值的最高形式,這其實是一種價值觀的扭曲。事實上,物質給予人類的滿足和精神賦予人類的滋養相較,不可同日而語,物質生產的根本價值在于保障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人類生活越便利,自然的負擔就越重,二者之間的矛盾只能通過文化進行調和。西美爾表示,“生活是文化的源頭,文化應為生活服務。而文化的趨勢則是要讓生活解體,變得沒有意義,這里充滿著矛盾與悖論”[7](P245)。人類的一生是需求的一生,晁錯于兩千年前便指出,“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論貴粟疏》),現代社會的癥結早已不是饑寒的問題,而是精神關懷的問題,凝結著人類情感和智慧的當代小說,不僅為當下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更承載了人民的精神追求與寄托。可以這樣認為,機械生產的本質是將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未來填入“燃料爐”,等到人類認識到以自然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是削足適履的行為之時,生活環境可能已經千瘡百孔。學者張棟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既處于與歷史傳統的縱向關聯之中,也處于與世界文化的橫向交流之中”[8],但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作為深刻表現文化形態的小說更是如此。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這一重大命題,對于扭轉當代小說的創作走向,乃至轉變社會層面的價值觀,具有重大的意義。
幸運的是,當代作家意識到了小說對闡釋文化的功用。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就是一部憑借宗教信仰為文化背景的優秀小說,文本通過鄂溫克族對薩滿教的崇拜,講述了人對神靈的絕對臣服以及對自然的友好關愛。由于鄂溫克民族世代生存在極端惡劣的環境當中,對生命的態度明顯比“死生亦大矣”(《莊子·德充福》)的農耕文化更為隨意,其表現出的感情及倫理更為直接樸素。莫言的《生死疲勞》,通過佛教的輪回思想與民間文化的結合,在對靈魂不死的重復中宣揚善惡有報,一方面使敘事的輪回與輪回的敘事相互推進,暗示了時間無限延展的歷史價值觀,又在另一方面表達了中國人關于“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強調了個人能動性。也就是說,通過小說建構文化背景,以敘事語言闡釋文化脈絡,是以一種漸進的方式樹立民族價值觀的重要渠道。葉兆言、蘇童、張煒等作家,則展開對歷史文化的挖掘,用小說敘事展現文化的豐富內容,搭建遠古到當下的橋梁,開啟了新一輪的“尋根”寫作。
在多媒體時代,傳統意義上的小說進入到了一個艱難的時期,相對于數字化的文字與影像,閱讀小說顯然不夠快捷,特別是信息爆炸的當下,小說帶給大眾的信息更無法比擬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工具。但需要明確的是,小說凝結的平均社會勞動時間遠遠高于信息式的制造,因此,當代小說通過展現不同的社會層級,描繪各類的人物,記載鄉土民俗,抒發情感,其價值內涵顯然高于媒體對文化的闡釋。進一步說,當代小說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是如今方興未艾的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文學藝術要努力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9](P171)。在中美貿易發生摩擦的關鍵時期,文化生產的地位尤其應該受到重視,它不但平衡了大眾商品社會中對物質的需求,而且為工業產業的轉型助力,可以說,這不僅是出于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的考慮,更是對建立大眾素養、提升藝術品味、打造正確人生價值觀的考慮。學者韓敏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體系為文化自信提供了知識基礎,也為中華民族文化參與全球文化交往主體建構了知識基礎”[10],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說無疑是文化生產、發展的孵化前沿。
從在全球賺取高額票房的《指環王》三部曲、《阿凡達》《哈利·波特》《納尼亞傳奇》《神奇動物在哪里》等電影可以看出,以文化為引擎,是一種既清潔又環保,且能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這些由電影帶來的巨大收益并不該完全歸功于導演,更重要的是支撐在電影背后的文本,無論是《魔戒》還是《哈利波特》,在未搬上屏幕之前,就已經收獲了各個層面的受眾。這些被許多中國家長輕率地視為“兒童文學”或“民間傳說”的故事,具有無比深刻的哲學意義。作家對西方文化有著全面而客觀的態度,不盲目地拜倒于文化歷史,也不因歐洲社會近一百年的各種頑疾而輕易否定,給予了這類文本自由且深厚的文化根基,使小說遠離了諂媚、狂妄甚至煩躁的氣息,孕育著人的精神和價值。托爾金、J.K.羅琳等作家對于英國古典文學、神話、歷史有著深厚的學術功底,因此,在他們的小說中,幾乎所有的想象都能夠從古希臘神話、希伯來神話、羅馬神話中找到原型。榮格早已經說到,“生活中有多少種典型環境,就有多少個原型”[11](P6),這樣一來,這一類承接了遠古神話思維的小說,實際上充實了文化中形而上的一面。作家將神、巫師、英雄、寶物寄予象征符號的寓意,巧妙地將現代社會中的許多現實問題放置在一個虛擬的空間內,對當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呈示。
小說對于文化來說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人類社會與價值的集中表現。在人類對自然了解越來越深入時,語言與工具的利用顯然已經不能成為人與動物的區分標準,因此對于文化的堅守,恰恰是人類獨特性的源頭。使人之所以為人的,并非是飛機、大炮、潛水艇或是計算機的不斷升級換代,而是對倫理、智慧、道德的堅守。魯迅曾說,“知識分子的任務即通過一己之力逐漸對國民靈魂先產生影響,進而改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說對人們的認知與強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國哲學家博納爾德說,“如果一個人閱讀過一個民族的文學,即使之前對這個民族的歷史一無所知,這個人也能辨別出這個民族曾經的樣貌”[12](P2)。從作家的文本創作來看,無論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憑借《人生》《平凡的世界》而在當代文壇享有盛譽的路遙,還是《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還有鐵凝、賈平凹、遲子建、劉慶邦等作家,都致力于通過小說引導價值判斷,達到對“真善美”的肯定和宣揚。“真善美”始終代表著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內質,這也正是小說文化價值引導的意義所在。
自信是人類思想意識中的力量源泉,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自信的支撐,人類能夠創造出如此璀璨的文明,如果說擁有和認同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本條件,那么“超越”則是文化自信建設對當代提出的更高層級的要求。中華民族在近兩百年間經歷了從極度自卑到自信的轉變,在當下的時代中,國家的硬實力與軟實力發展齊頭并進,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僅由此提高,讓世界矚目的中國新“四大發明”等更是不斷更新著世界對中國的認知。中國元素開始在世界舞臺上繽紛呈現,中國終于能夠驕傲而自豪地面對整個世界。
文化是個極其廣泛的概念,在眾多的文化研究學者中,泰勒的觀點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同。他這樣定義文化:“從廣義的人種論的意義上講,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合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習慣。”[13](P1)從西方的古希臘雕塑、古羅馬壁畫、埃及建筑、巴比倫楔形文字、摩洛哥泥磚,到東方的青銅器、繪畫、雕塑、建筑,文化表現出了不同的截面,讓后人在前人所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面前感受到了巨大的愉悅與滿足的同時,更讓后人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并從這種文化力量中獲取了自信。
盡管經濟的騰飛使文化的傳播有了更多的途徑,但信息爆炸的當下并不能夠讓國民更有文化,了解更多的資訊也不能獲取文化自信,所以,媒體的力量顯然不足以完成文化自信的構建這一過程,真正能從了解到認同,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轉變,小說仍然需要發揮自身的橋梁作用。因為在物質極度發展的當下,精神需要形式去承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說的獨特言說方式讓其成為文化自信建設的參與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4](P17)從心理層面的角度來看,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是擁有文化。然而,在沒有意識到文化價值并加以利用之前,文化與大眾之間還存在著隔膜,文化不是可以簡單地通過交換、買賣或贈予便能實現“產權”歸屬,而是要在了解和明確中建立對文化的所屬權。
了解是擁有文化的基礎,在了解的基礎上,才會理解文化的表達、傳播與繼承的不同方式,換言之,對文化的內涵和意義有所掌握,便可以自然地通向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同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15],并強調“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16](P195)。相較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華文化的古老和龐大不僅是由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沉淀,更是廣闊的疆土、智慧的人民所給予的堅實內涵。
中華文化不但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存續至今,更以十分的活力、飽滿的熱情開啟了一次又一次的“中國奇跡”,足以證明我們的文化不但具有歷史性,還有時代性。但是,如何才能讓大眾去接觸、了解、認知,進而轉化為個人的文化自覺,才是亟需思考和重視的問題。中國的近代史中,寫滿了屈辱和痛苦,中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在外國人嘲笑、否定中國文化,認為中國人留“辮子”是野蠻象征的同時,國人自己也陷入了沉重的文化自卑當中。在國家經歷了建海軍、辦洋場,送學子赴西洋留學等種種舉措,企圖“師夷長技以制夷”卻遭遇失敗之后,一些仁人志士便從改造“器”轉向了改造“道”。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提出“國家弱由于文化弱”的觀點,通過小說來“提振大眾”。小說傳輸的人文精神,從古至今始終一以貫之,從唐傳奇、話本小說開始,抑惡揚善、匡扶正義便是其中永恒的主題。從高堂文學到小說稗類,小說所宣揚的禮義廉恥、倫理道德,是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的重要表現,使“德治”體系最終得以形成。
文化發展的源動力在于人類認知邊界的逐步擴大與深入,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基于之前認識的超越。事實上,文化中的擁有、認同和自信是如此的緊密,以至于三者之間經常互為條件。文化擁有不等于文化認同,從西方經驗來看,許多西方學者就不斷否定著歐洲中世紀近千年的宗教文化,認為是對人性的扼殺;工業革命后西方經濟的迅猛發展,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使歐洲列強沒有從四處奪掠的大量財富中得到升華,反而產生了“上帝已死”的信仰崩塌。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當代小說不僅應該反映和關懷現實,更應該表達和重視情感與道德,由此看出,認同文化較之擁有文化要更高一層級。
小說是一個社會自我意識的工具之一,與文化息息相關,它雖然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因為小說與很多類型的知識、準則,以及各種評論思想的淵源頗深,所以它是最根本的工具。人民群眾了解歷史、社會、民俗知識的途徑,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小說,可以說小說對當下的文化建設功不可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揭示人類命運和民族前途是文藝工作者的追求。偉大的作品一定是對個體、民族、國家命運最深刻把握的作品。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所進行的奮斗,推動我國社會發生了全方位變革,這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面對這種史詩般的變化,我們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6](P13)所以,當代作家理應承繼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以更為優秀的作品滋養大眾,在這其中,小說是最能體現“文學即人學”內涵的文學體裁,可以這樣認為:當代小說的茁壯成長是社會大眾獲得更為堅定、更為持久的文化自信的寶貴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