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妹
從學生認知角度和心智水平維度出發,英語學科能力由學習理解能力、應用實踐能力和遷移創新能力三項能力要素組成(王薔、胡亞琳,等 2018)。仁愛版英語教材的每一個Topic教學內容均設計了Project部分,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它形式多樣,主題貼近生活,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結合初中生好奇心強、喜歡探索和表現自己的性格特點,教師應科學開展Project教學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應用實踐能力和遷移創新能力。
基于近三年的實踐探究,結合對Project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及延伸階段三個環節開展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分別對培養初中生英語學習理解能力、應用實踐能力和遷移創新能力的基本策略進行有效探究。
學習理解能力是指特定學段的學習者體驗、參與學習英語的語言能力,它包括觀察與注意、記憶與檢索、提取信息和概括能力要素(王薔、胡亞琳,等 2018)。通過分析Project的特點發現,第一個任務通常以對話題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回顧為目的,一般 以 Collectinformation about...,Survey your classmates about...,Make a card/mask about... 等為開頭陳述,要求學生通過采訪、“頭腦風暴”、觀察圖片等方式完成相應的表格或卡片,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記憶檢索,提取與之相關的信息完成該項任務。與之相關的信息主要來源于前面部分的基礎知識,如單詞、短語和簡單表達等,需要學生深入理解并學會運用。為了幫助學生儲備足夠的語言知識,培養其語言運用能力,順利開展Project教學活動,有效培養其學習理解能力,教師在開展Project教學活動前應作如下準備:
在教學中,教師用結合教材內容和媒體資源等,借助多種手段,如分辨圖片、游戲、聽歌填詞、繞口令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自然地關聯和檢索記憶中的英語語言知識,從而培養記憶和檢索能力。
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針對知識目標和能力要求,設計相應的練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回顧知識找到所需信息,從而培養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練習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本課學習內容,概括學到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法,鍛煉他們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例如,七年級(下)Unit6Topic1Project設置的第一項任務是:Survey your classmates about the things intheirroomsandcompletethetable。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學生熟知房間的擺設和表示擺放位置的方位介詞或短語,以及Therebe句型等語言知識。教師結合Topic教學內容及學生已知的信息,利用Project開展前的幾分鐘,通過展示圖片、播放音視頻等方式,讓學生用英語說出圖片中房間的名稱和常見的擺設,再現知識。接著,通過遮蓋一些房間內的擺設,讓學生做尋找不見了的物件的游戲,從而鞏固知識,鍛煉觀察和注意、記憶和檢索能力。然后,設計看圖完成短文的練習,并加入There be句型的語言知識,讓學生在識別圖片和理解所給信息的基礎上,提取相應的信息完成練習。最后,讓學生分小組完成思維導圖,概括所學語言知識。
以上活動設計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和回顧已學的語言知識點,從而使其學習理解能力得以鍛煉和培養,為順利實施Project提供保障。
應用實踐能力是指特定學段的學習者實際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包括解釋意義、描述對象、分析因果、論證觀點、整合信息的能力(王薔、胡亞琳,等2018)。Project的實施環節,通常要求學生在完成第一項收集信息任務的基礎上,在組內交流和分享信息,再通過整合信息,形成小組的成果,最后每組推送一個組員代表小組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為保證Project的有效實施,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教師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有了前面開展Project的充足準備,學生一般能順利完成第一項收集信息的任務。這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適時提供幫助,讓他們梳理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如讓學生對詞匯、語句的含義等進行闡釋,對所制作的表格、卡片等信息進行正確描述,并通過分析信息得出結論,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看法。這個過程能為學生獨立運用語言知識提供機會,從而有效提高他們解釋意義、描述對象、分析因果的能力。
第二,在學生交流和分享環節,合理分組,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根據已整理的信息闡述自己的觀點,組內對組員提供的信息和闡述的觀點進行整合,最終得出本組結論,從而有效培養他們論證觀點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以七年級(下)Unit 6 Topic1 Project為例。以游戲和練習作為Project開展的準備,學生儲備了足夠的語言知識,通過相互采訪順利完成了填表格任務。這時,教師讓學生獨立思考,對收集的信息,包括室內擺設、表示方位的介詞或短語進行梳理,使用There be句型闡述房間的擺設,最后通過對比分析,形成不同的房間布局畫面。在組內代表交流環節,因提前作了準備,學生能大膽描述自己收集的信息,課堂氣氛熱烈,其語言能力在交流和分享中不斷提高。各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交流與分享任務,提高了辯證思維能力。
以上一系列實施步驟,以教師為指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獨立思考、小組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動,鍛煉了解釋意義、描述對象、分析因果、論證觀點、整合信息的能力,有效培養了英語實踐能力。
遷移創新能力是指特定學段的學習者在個體知識、思維、人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面對新的情境,通過想象、批判、評價等,整合已有知識和信息,探究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方法,包括解決語言交際中的問題,并能在英語學習活動過程中創造新穎性成果的能力(王薔、胡亞琳,等 2018)。遷移創新能力包括推理判斷、創造想象和批判評價能力(王薔、胡亞琳,等 2018)。余文森(2017)說:要讓學科知識和學生的思維活起來,首先必須讓學生動起來。完成Project展示并不意味著能力培養的結束。合理開展Project主題延伸探討活動,既能有效鞏固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又能有效提高他們的遷移創新能力。在開展Project主題延伸探討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推理判斷能力表現為學生能整合語言材料中的線索、邏輯、因果關系等多種復雜的信息,推導出未知的內容(王薔、胡亞琳,等 2018)。在完成Project的展示后,學生的思維變得開闊和活躍。這時,讓學生探討并延伸Project主題,能有效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推理判斷能力。
創造想象能力是指學生能基于已知信息發揮想象,衍生豐富、多樣的創意(王薔、胡亞琳,等 2018)。針對主題,讓學生分組想象和思考需要完成的任務,討論收集、梳理、分享和整合信息及成果展現的方式等。通過提供主題情景,設置任務,讓學生再次回顧語言知識,整合語言材料,從而有效提升創造想象能力。
批判評價能力在于學生能進行批判性思維,利用理據展開論證和評判,提出他人信服的個人見解(王薔、胡亞琳,等 2018)。無論是在原有Project成果展示還是以探討形式展示主題成果展示,教師都應引導學生通過質疑、對比、論證等方式對各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學生存在基礎知識、性格特點和智力因素等差異,他們對同一成果展示評價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師應以包容、開放的心態鼓勵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從而有效培養他們的批判評價能力。
例如,在完成七年級(下)Unit 6 Topic1以Talking about your room為主題的Project教學后,教師讓學生圍繞主題學習內容、語言材料和已知信息分組討論Project的延伸主題。很快有小組提出將“Whose room do you like best?”“What should we put into the room?”“I hope to build a room like...?”等作為延伸主題。接著,各小組圍繞新主題,結合教材內容及生活實際設置相應的任務及評價機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角色從原來的按要求完成Project的執行者變成命題者,每個小組都有獨特的見解。
通過探討Project延伸主題及開展方案,學生鞏固了所學語言知識,有效提升了推理判斷能力、創新想象能力和批判評價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這和探索者。”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中的Project符合學生的身心成長和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了充當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機會。教師通過科學開展Project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學習理解能力、應用實踐能力和遷移創新能力得到有效訓練,最終提高其英語學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