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錦繡
《學記》曰:“藏息相輔。”課上學習要與課外練習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幫助他們夯實語文基礎,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提升。教師要依托情境,為學生營造貼近生活的場景,引發學生的交流興趣。
一、依托目標,創設認知情境
傳統的語文課外作業設計信馬由韁,脫離了學生生活。教師要依托語文學科特點,突出學科能力的培養,以認知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科認知情境的創設,既要與學科特點相聯系,也要與所學的內容有一定的關聯。如在學習統編版八上《唐詩五首》內容后,教師設計課外情境作業如下:學校要舉行詩詞文化節,請結合五首律詩的特點與它們的風格,為“律詩”專場寫一副楹聯。這樣的作業設計,能促進學生對律詩特點及詩歌風格的內化與吸納,能促進學生對課程目標的達成,同時能提升學生鑒賞詩歌、分析概括與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依托內容,創設生活情境
只有學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才易于學生加快運用,才能調動他們完成作業的熱情。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場域中實踐、思考,從而促進學生語用與表達能力的提升。教師創設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在設計作業時,要思考:這篇課文教給了學生哪些知識?課堂又達成了哪些目標?教師只有心中有標,向學生明確學習的主要內容,通過情境化場景的設計,才能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度思考。
如在學習統編版九下《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內容后,教師設計作業如下:學校要面向全校海選“誦讀達人”,請你朗讀這首詩歌,要讀出節奏和韻味,讀出詩歌情感,可以為朗誦匹配合適的背景音樂,并將自己的誦讀過程錄制下來。教師創設海選的情境,為學生布置誦讀的作業,對他們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這樣能促進學生誦讀水平的提升,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悟詩歌的情感。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為了打動人心,會思考交流:本詩該用怎樣的語速和節奏進行朗讀?除了關注句式、語速和節奏之外,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還應注意哪些方面的細節?學生還會結合具體的意境,理解其中的意蘊。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力求避免沒有背景知識的生活事件,這樣才能增進學生的體驗,讓作業變得更加有效。
又如在學習統編版九下《唐雎不辱使命》一課內容時,教者布置作業如下:分組編排課本劇,兩位同學一組,分別扮演唐雎和秦王,用文中的語言進行演繹,合理把握對話的語氣。教師在學生表演后進行點評。學生通過課本劇的展演回顧內容,能對分析人物的形象起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彰顯主體,創設體驗情境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呵護學生的求知欲,引導他們參與自主閱讀,調動他們的問題意識,促進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的求知探索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教師要以境激趣,讓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獨特的感受,在充分的體驗后形成個性化的表達。情境的創設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求,能調動他們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探索中形成個人的體驗。教師要為學生留出更多的發展空間,不滿足于答題技巧的傳授。可以為學生布置作詞、吟唱等作業,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不同水平的學生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形成有個性的創作。
如在學習統編版七上《狼》一課內容后,教師創設學習情境: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朋友圈以記錄生活點滴、分享趣事囧事、表達個人觀點、請示智慧支援等特點而深受人們的喜歡,讓我們打開朋友圈,表達自己的動態。作業一:續寫狼的朋友圈。“今天,我遇見一個路人,然后……”請補寫后面發生的故事;作業二:回應屠夫的求救。“我在回家的路上撞見了兩頭狼,在線求助。急!”作為他朋友圈中的“智多星”,你會如何給他留言;作業三:評論動物學家的呼吁。“狼的智商高,也具有人情味,可如今狼瀕臨滅絕,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都有責任來保護狼。”屠夫留言,“狼這種壞東西,不值得保護。”你會如何留言,并說說是什么原因。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設計情境化的課后作業,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