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昭峰
口語交際課是小學語文的一種課類。通過口語交際課的練習,讓學生在專門創設的模擬日常生活交際情境和特定的交際目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參與交際,進而培養學生相應的目標意識、角色意識、環境意識和規范、準確、生動的口語表達能力。我認為,要達到上述目的,就必須讓口語交際“活”起來。
一、話題資源要鮮活
一是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口語交際是學生感知客觀現實,經過思維加工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是有聲語言的交際,這就決定了感性經驗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口語交際。只有學生熟悉某一事物,才能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因此,選擇話題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游戲、玩具、民風民俗為話題,可以選擇學生看過的書籍、故事以及電影、電視劇為話題,也可以選擇學生參與的活動、勞動為話題,使學生對這些話題產生共鳴,進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是要貼近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與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小學生中低年級與中高年級的認知水平也不同,如果不考慮認知水平的高低,就難以上好口語交際課。在話題內容上,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在認知事物上的差異,選擇學生熟知的一些事情作為口語交際的話題。在交際形式上,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占主導,話題交際形式宜以猜一猜、演一演、仿一仿為主,寓口語交際于互動的活動和游戲中;中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所增強,對周圍的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們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講講評評;高年級則可為學生創設體驗性和研究性的話題進行采訪、演講、辯論等等。
二、課型設計要靈活
靈活的課型設計,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認為,可以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將口語交際課設計為以下幾種課型:
一是現場表演型。相對來講,小學生的表現欲望強烈,充分利用之效果會十
分明顯。如讓學生分別表演“拾金不昧”“走親戚”“探望病人”“打電話”等,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表演中進行口語交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也可以將故事性強的課文讓學生自己編成課本劇并表演出來。參與表演的學生會努力熟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把課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口頭語言,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二是實話實說型。選擇學生熟知的話題,模仿電視欄目創設意境,在課堂內進行直播,使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如:針對小學生進網吧打游戲問題,讓學生在自由談話中發表富有個性的意見,口語交際能力也得以強化。
三是即興演講型。立足為學生提供寬松和諧、民主的口語交際氛圍,組織學生開展即興演講活動,讓學生進行無拘無束的口語交流。可以舉辦“如果我是班長”“如果我是班主任”等內容為主題的演講會,鼓勵學生踴躍上臺演講,從不同角度談如何當好班長、班主任問題,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而且有利于班級管理工作。
四是公開辯論型。借鑒辯論會的創意,選擇些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諸如“分數是學生的命根”等有爭議的話題,將學生分成A、B兩組,就同一話題的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辯論,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
三、教學過程要活潑
一是堅持師生互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應該注意和學生進行民主的交流,自覺將自己置身于學生之中,創造一種師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良好課堂氛圍,并發揮好引導、演示和點撥作用。
二是堅持生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組織學生同桌之間、前后桌之間進行口語交流,這是口語交際的重頭戲。在交流內容上,可以是看過的電影、電視、文章,也可以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還可以是生活學習中的其他話題,只要大家感興趣,就可以進行口語交流。
三是堅持群體間互動。主要通過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合作、互答、表演、比賽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
總之,當今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任何人都無法脫離這個社會而單獨存在,我們每天都會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觸交往,所以口語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指導他們學說話、會說話,為幫助孩子擁有良好的語文素養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