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惠萍 邱翠月
1.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院消化內科,福建龍巖 364000;2.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院門診部,福建龍巖 364000
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是目前臨床中檢查與治療胰管與膽管疾病較為常用的方法[1]。ERCP通過將電子十二指腸鏡插至十二指腸降部,找到十二指腸主乳頭,由活檢管道內插入造影導管至乳頭開口部,注入造影劑,進行X線攝片,用以顯示胰膽管進行各項治療[2]。膽總管結石是一種常見的膽囊結石病變,在治療措施中以ERCP治療手段多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手術成功率高[3]。但由于ERCP治療屬于侵入性操作,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因此在圍術期治療中還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理風險管理效果[4]。本研究以59例膽總管結石行ERCP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護理措施下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膽總管結石行ERCP患者59例,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29例患者中,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齡(40.2±3.8)歲;病程3個月~1年,平均(5.50±1.20)個月;結石直徑1~2cm,平均(1.34±0.10)cm;其中,合并膽管癌患者2例。研究組30例患者中,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0.4±3.7)歲;病 程3個 月~1年,平 均(5.46±1.17)個 月;結 石 直 徑1~2cm,平 均(1.32±0.11)cm;其中,合并膽管癌患者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結石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1)經腹部CT或X線片檢查,均確診為膽總管結石,符合膽總管結石診斷和治療的臨床應用指南[5]診斷標準者;(2)接受ERCP治療者;(3)對本研究及護理方案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者;(2)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礙者,如肝功能衰竭等。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術前進行健康教育,告知術前及術后注意事項,指導患者術前禁食6h以上,術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面色、皮膚黃染、有無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及腹部壓痛、反跳痛等癥狀體征,觀察引流情況,遵醫囑做好口腔護理、止血、抗生素治療等工作。
研究組患者給予綜合護理,主要包括如下內容:(1)術前護理。術前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對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了解與分析,評估護理風險。同時需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認識與重視,一方面,需要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于自身病情及手術的了解,使患者重視病情,了解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掌握正確的吞咽與護理方法,積極配合護理工作,合理控制與干預并發癥[6]。另一方面,給予患者相應的心理干預,排除負性情緒。如對手術有恐懼感的患者,向其具體講解手術操作方法及過程細節,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認識,以緩解抵觸、恐懼心理,同時可與患者進行深入溝通,就手術的重要性進行分析講解,加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賴感,提高治療及護理依從性[7];及時向患者宣教術中配合知識,教導患者學會俯臥位,頭偏向右側。(2)術后護理。術后患者需臥床休息24h,做好生命體征的監測,觀察有無惡心、嘔吐、腹痛、嘔血、黑便等情況,存在面色及血壓變化的患者應及時上報醫師[8]。術后3h及24h后需要做好患者生化指標如血淀粉酶的復查工作,觀察患者有無過敏反應或不良反應發生情況[9]。術后做好導管護理工作,固定引流管并對引流管的引流情況進行時時關注,做好引流管置入長度標識,告知患者引流管的作用及目的,提示患者不可隨意牽拉,避免引流管彎曲、受壓,或造成其他非計劃性拔管意外。引流管連接處需要以無菌紗布包裹,及時觀察連接處情況,避免紗布脫落等造成逆行性感染[10]。還需要協助患者做好個人的清潔護理,如口腔、鼻腔清潔護理,避免感染。(3)并發癥護理。術后觀察患者腹痛情況、血尿淀粉酶指數水平,有腹膜刺激癥或血尿淀粉酶指數升高者需保持臥床休息,做好胃腸減壓工作,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抑制胰液分泌類藥物等治療,并給予靜脈高營養支持預防、控制胰腺炎的發生[11]。術后有出血現象的患者,應給予止血藥物控制出血,快速補充體液。另外,還需要做好抗感染預防,以抗生素、口腔護理、引流等方式預防感染,定期監測患者的血糖,觀察有無低血糖反應。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滿意度以我院自制滿意度評分表(信度系數為0.85)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根據評分情況分為十分滿意(≥85分)、較滿意(60~85分)、不滿意(≤60分)三項。滿意度=(十分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膽總管結石受多種誘因影響,患者多見上腹部絞痛、放射性背痛、黃疸、高熱等臨床癥狀,主要引起膽道感染,也很容易引發急性梗阻性膽管炎、中毒性休克等多種并發癥[12]。臨床治療膽總管結石多采用抗感染、抗休克治療,患者癥狀緩解后可進行手術治療取出結石,解除梗阻,促進膽汁引流通暢[13]。ERCP作為臨床上治療膽胰疾病的主要措施,應用于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顯著,但由于ERCP屬于侵入性手術,具有一定的手術風險,可能引起多種并發癥,因此還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14-1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綜合護理干預以較全面的護理措施,避免了多種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如患者由于術后意識模糊造成意外拔管、脫管,或由于導管護理不到位引發引流不通暢,引流管受壓、彎曲等,還能有效保障無菌護理的質量,減少逆行性感染事件的發生。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綜合護理措施干預下,研究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發生率僅為3.33%,說明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明顯降低了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以綜合護理進行圍術期護理有效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僅為6.67%,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達31.03%,提示綜合護理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急性胰腺炎作為ERCP術后常見的并發癥,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如綜合護理中采取胃腸減壓、給予靜脈高營養支持預防、控制胰腺炎、給予止血藥物控制出血、做好抗感染預防、定期監測患者血糖等方式,能夠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的發生率,促使患者術后保持良好的機體狀態與恢復水平。同時也較好地減輕了患者住院期間存在的不適感,在術前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對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了解與分析,評估護理風險,使患者更加重視病情,了解可能發生的并發癥,積極配合護理工作,排除患者負性情緒,從而有效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印證了以上觀點。
綜上所述,針對膽總管結石行ERCP治療的患者,圍術期采用綜合護理,護理風險管理質量較高,護理效果較好,能夠有效降低護理風險事件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