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貴 謝琳峰
1.莆田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福建莆田 351100;2.莆田學院,福建莆田 351100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及出院后發生的感染[1]。醫院感染的控制需要多學科協作精細化控制,而臨床微生物室作為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治、病原菌的判定、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及多重耐藥菌的防控等方面均有著重要的意義[2]。醫院人員較大的流動性和抗菌藥物的臨床不合理使用,為耐藥病原菌大量繁殖提供了溫床[3],進而導致住院患者出現院內感染,使得患者病情進一步復雜化,嚴重者威脅生命健康[4]。結合醫院實踐工作經驗,微生物檢驗在從源頭上控制致病菌泛濫、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杜絕不合理用藥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現將微生物檢驗在院內感染控制的價值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13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臨床研究號:Z2019-063-03)],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68例,對照組68例。觀察組男34例,女34例;年齡50~75歲,平均(61.2±7.2)歲,病程3~21d,平均(10.81±0.42)d;對照組男35例,女33例;年齡51~77歲,平均(63.1±7.3)歲,病程3~21d,平均(11.23±0.3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無其他原發性或繼發性重大疾病,肝、腎、心、肺功能正常者;(2)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好;(3)年齡18~80歲。
(1)以泌尿系感染為第一診斷入院的院外感染者;(2)有影響患者自訴能力的腦轉移、嚴重腦疾病或精神疾病者;(3)精神類藥物濫用者;(4)對試驗藥物有過敏史或嚴重不良反應史的患者;(5)孕婦或哺乳期婦女。
對照組68例患者采用常規院內消毒方式。(1)后勤人員每日使用含氯消毒液對病房地面進行消毒;(2)接觸皮膚的診療用品如血壓計袖帶、聽診器、叩擊錘等定期使用酒精進行擦拭;(3)接觸患者分泌物的棉簽、壓舌板等應放置在黃色垃圾袋中由專人進行回收;(4)氧氣面罩、麻醉面罩、胃腸減壓器等清潔后應浸泡在含氯消毒液30min后清水沖洗而后晾干、干燥密閉保存等等;對照組的尿路感染患者不進行中段尿培養,直接由臨床醫師選擇常規的喹諾酮類抗生素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微生物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明確病房及室內物品的病原菌類型,然后針對性地選擇紫外線、噴灑、擦拭或浸泡消毒;觀察組患者若出現尿路感染則進行中段尿培養,檢測方式如下:首先是選擇法國梅里埃公司ID 32 E試條完成細菌鑒定,接著選擇ATB G-5試條完成藥敏試驗,檢測通過梅里埃 ATB Expression 半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完成,在此過程中完成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的初篩及確診試驗,初篩提示由專家系統完成,確診試驗通過K-B法完成,根據上述檢查結果選擇敏感性藥物。
(1)感染發生率: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是否發生尿路感染,計算感染患者的占比;
(2)感染程度:觀察兩組患者中發生尿路感染患者的程度,重度感染,可見嚴重尿頻、尿痛、尿急等癥狀,膿尿、細菌尿、氣尿及血尿等相關表現嚴重,疼痛難以忍受;中度感染,可見尿頻、尿痛、尿急等癥狀,存在膿尿、細菌尿、氣尿及血尿等,疼痛基本可耐受;輕度感染,尿頻、尿痛、尿急及尿不盡等癥狀偶爾發生,少量膿尿、細菌尿、氣尿及血尿,疼痛輕微[5]。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若有1<T<5時,使用連續校正χ2值,等級資料采用秩和(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感染例數為2例,感染率為2.94%;對照組感染例數為11例,感染率為16.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感染率比較
觀察組輕度感染者2例,中度感染者0例,重度感染者0例;觀察組輕度感染者2例,中度感染者7例,重度感染者2例;兩組間不同程度感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盡管兩者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卻可以看到觀察組中、重度感染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不同程度感染比較(n)
13名出現尿路感染的患者的中段尿培養出來的菌株共有24株,其中革蘭陰性菌18株(75.00%),分別為:大腸埃希桿菌14株(77.78%)、肺炎克雷伯菌2株(11.11%)、變形桿菌2株(11.11%);革蘭陽性菌6株(25.00%),均為糞腸球菌。
我國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期間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發展對感染管理產生了質的推動。國外研究證實部分醫院感染暴發事件如由飲水系統被細菌污染引起的某血液腫瘤科病房的軍團菌暴發,調查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了微生物檢驗手段對病房患者的菌株進行分離比較[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發生后各省市醫院吸取前期經驗教訓,制訂了完善的制度流程并將其落實到位,做到了醫務工作者幾乎零感染[6],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院感防控工作之重要性。
然而每個醫院的感染特點不盡相同,基層衛生院由于手術室的消毒條件欠缺,其感染患者主要集中在婦產科等一些手術科室[7],而綜合性醫院的感染患者多為呼吸道感染及ICU患者,標本的途徑也相對多樣化,研究側重點有一定差別[8]。因此本研究結合本院的院感特點,對院內感染中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微生物檢驗介入院感管理,精準化消毒殺菌后觀察組泌尿道感染例數僅為2例,而對照組感染例數為11例,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大部分學者的研究結果相同[9-12]。但對患者的感染程度進行分層分析時,發現兩組間不同程度感染差異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有些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如肖銀花[9]的結果指出,中度感染的例數在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卻發現輕度感染及重度感染患者的例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依據[9]。本研究結果為何與其不完全一致呢?究其原因,一可能是近1年中我院防控工作實施較好并未引起院感大爆發,因而感染的樣本量較少;二則是感染后積極治療避免了感染程度的進一步惡化。盡管本研究中兩組間感染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可以看到觀察組的中、重度感染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若要得到更為有力的證據可擴大樣本量、排除干擾因素進一步研究。
此外,本研究還對感染者尿液標本中培養出來的病原菌進行了統計,發現24株菌株中有革蘭陰性菌18株(75.00%)及革蘭陽性菌6株(25.00%),革蘭陰性菌中的具體菌株分別為大腸埃希桿菌14株(77.78%)、肺炎克雷伯菌2株(11.11%)、變形桿菌2株(11.11%),而革蘭陽性菌均為糞腸球菌。此結果也與主流研究結果相一致[8,13-15],說明導致尿路感染的細菌多為大腸埃希桿菌。而由于大腸埃希桿菌對左氧氟沙星等藥物仍具有敏感性[8,15],臨床經驗性使用喹諾酮類藥物仍可治療大部分尿路感染患者,故對照組感染程度與觀察組無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微生物檢驗對于院內感染的控制有著獨一無二的價值,既能有效降低感染發生率、精準明確致病菌及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還有利于縮短住院天數[16]。但從經濟價值考慮,微生物檢驗可提高患者住院期間在檢查項目方面的花費這點稍顯不足,然而結合臨床經驗和其他學者的研究工作發現微生物對臨床節省患者抗感染治療的費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6],可見微生物檢驗的價值瑕不掩瑜。毫無疑問,微生物檢驗將在醫院感染、臨床用藥、預防公共爆發性傳染等領域繼續大放異彩,而努力控制檢驗中的不利因素、提高檢驗準確性[17-18]將會使其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