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浩強 彭 杰 何惠婷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廣東清遠 511500
膿毒血癥是指患者機體對感染反應失調導致一種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發生率較高,容易死亡,是典型的ICU危重病癥[1-2]。連續性腎臟替 代 治 療(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一種通過吸附及對流等原理可以對患者機體內的炎癥因子、細胞因子、毒素等物質進行有效的清除,是目前臨床治療膿毒癥等較為有效的治療方式[3-4]。有研究顯示[5],CRRT可以去除患者血尿酸、肌酐等物質,可以有效糾正患者的代謝紊亂,對改善患者的炎癥因子情況也有較好效果等。本研究就我院2017年1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嚴毒血癥患者,行CRRT的膿毒血癥患者的血清降鈣素原(PCT)及炎癥因子的變化?,F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82例嚴重膿毒血癥患者。納入標準:(1)患者由我院確診為膿毒癥[6];(2)患者平均動脈壓<60mm Hg,收縮壓<90mm Hg,且血乳酸>3mmol/L;(3)患者皮膚出現花斑且尿量減少等臨床表現。排除標準:(1)年齡≤18歲;(2)臨床資料不全;(3)惡性腫瘤;(4)患者在發病后接受過腎臟代替治療。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B組(n=43)行常規干預,A組(n=39)在B組的基礎上行CRRT。A組男27例,女12例,年齡51~86歲,平均(65.4±9.9)歲,原發性疾病中彌散性腹膜炎12例、膽管炎5例、重癥肺炎11例、重度創傷5例、重度感染6例,病程1~6d,平均(3.55±0.85)d。B組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51~90歲,平均(67.0±9.2)歲,原發性疾病中彌散性腹膜炎13例、膽管炎6例、重癥肺炎12例、重度創傷5例、重度感染7例,病程1~6d,平均(3.43±0.83)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B組治療方法 B組在入院后均進行常規支持治療,包括抗感染、營養支持、胃腸減壓等。對出現呼吸衰竭患者則給予機械通氣,對合并腹腔感染患者則要給予腸內、外營養支持。
1.2.2 A組治療方法 A組在B組的基礎上實施CRRT,具體步驟為:(1)于患者右側頸內的靜脈建立血管通路;(2)準備治療儀器,multi Filtrate血液凈化機器(來自德國費森尤斯公司),實施高容量的血濾處理;(3)血流量為100~180mL/min,超濾率為3000~4000mL;(4)血濾器每日更換1次,置換液隨患者狀態進行調整;(5)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選擇低分子肝素抗凝、枸櫞酸抗凝或不給予肝素,對過濾量進行調整,治療時長為7d。
對患者治療前、治療7d后靜脈血進行采集,對患者的血清中的PCT、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WBC)、血清淀粉酶進行檢測,并評估兩組在治療28d內的死亡率。
采用 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血清PCT、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不同治療方式,兩組血清PCT、CRP均下降,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后血清PCT、CRP水平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PCT、CRP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PCT、CRP水平比較(±s)
組別 血清PCT(ng/m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A組(n=39) 183.58±26.43 74.52±22.32 19.688 0.000 19.45±4.21 6.34±2.35 16.981 0.000 B組(n=43) 184.18±26.34 101.28±31.95 13.128 0.000 19.38±4.18 10.62±2.69 11.556 0.000 t 0.103 4.354 0.076 7.638 P 0.918 0.000 0.940 0.000
治療前兩組WBC、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WBC、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后兩組WBC、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WBC、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WBC、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較(±s)
組別 WBC(×109/L) 血清淀粉酶(U/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A組(n=39) 23.36±2.25 8.22±0.88 39.135 0.000 327.56±16.86 94.42±12.33 69.705 0.000 B組(n=43) 24.15±2.19 12.74±1.23 29.788 0.000 327.32±17.32 151.42±15.63 49.441 0.000 t 1.610 18.962 0.064 18.206 P 0.111 0.000 0.950 0.000
A組患者經CRRT治療后,28d內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2.56%,B組在治療28d內,有8例死亡,死亡率為18.60%,兩組在治療28d內的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85,P=0.022)。
雖然膿毒血癥患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膿毒血癥的發病因素較多[7]。近幾年的研究顯示,炎癥因子的表達在膿毒血癥患者的發病中承擔著重要作用,尤其是炎癥作用的發生導致患者的炎癥因子持續升高,而患者的免疫功能持續下降,免疫系統支持對膿毒血癥患者的治療起重要作用,但很多情況下在治療過程中忽略血清、尿淀粉酶的變化并未給予足夠重視[8-11]。CRRT作為一種代替受損腎臟進行血液凈化的治療技術,可以將患者受損后產生的清除毒素及多余水分進行有效清除,隨著CRRT技術在治療手段中的推廣,近年來的研究發現,CRRT對膿毒血癥患者的治療有著較好的作用[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治療前的PCT、CRP、WBC、血清淀粉酶水平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PCT、CRP、WBC、血清淀粉酶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的死亡率顯著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由于膿毒血癥的炎癥機制作用,兩組的炎癥因子(PCT、CPR、WBC)均處于較高水平,這意味著膿毒血癥的炎癥機制作用下炎癥因子的升高,在經過CRRT治療后,CRR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機體的炎癥因子及有毒物質進行有效清除,恢復機體的正常炎癥機制[14-15]。由此A組的炎癥因子(PCT、CPR、WBC)的下降程度遠大于B組;膿毒血癥患者的應激機制及高反應高代謝以致患者的臟器發生缺血缺氧,因此兩組在未治療前的血清淀粉酶均在較高水平,而經治療后,患者的炎癥機制首先被穩定,機體恢復至較為平穩的代謝狀態,因此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血清淀粉酶也降低至正常值[16]。A組的血清淀粉酶降低水平高于B組;CRRT治療后,A組治療28d內的死亡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CRRT治療對膿毒血癥患者短期預后有較好的影響。
綜上所述,CRRT治療能有效降低膿毒血癥患者的PCT炎癥因子水平,對患者的預后具有較好的影響,對膿毒血癥患者的治療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