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王瑜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250100)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發展演進,其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重要的調整與變化,雖然我們曾在這一探索過程中走過一些彎路,但總體上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進步與發展是貫穿于這一過程的總基調。新中國成立已70周年,系統性回顧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演進的歷史軌跡,總結經驗教訓,思考進一步發展的時代要求,對于深化認識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內在演進邏輯,堅持在黨的文化理論指導下推進我國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1]在這一實踐探索過程中經過總結升華而形成的黨的文化理論,其發展演進也經歷了改革開放前的積極探索和改革開放后的創新發展這兩個歷史階段。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積極探索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不僅完成了對舊文化的改造,而且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建立中國新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中的根本指導地位。總體上看,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積極探索,為其文化理論的發展構建了基本框架。
新中國成立后,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已基本完成,文化領域的帝國主義奴化思想和封建買辦文化成為重點清理與整治的對象。對此,1949年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2](PP10~11)在經歷了數年的文化整頓與重建后,為把文化領域的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服務于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毛澤東提出了“雙百”方針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這兩大思想方針的貫徹實施,極大地調動了我國科學文化工作者投身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對于推動黨的文化理論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毛澤東和黨中央在反“右”斗爭擴大化后,對當時社會主要矛盾判斷失誤,在文化領域的突出表現為文藝創作的“政治掛帥”①1958年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提出:“搞技術革命不是說不要政治了,政治與技術不能脫離。思想政治是統帥,政治又是業務的保證。”他原意是強調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各項工作中都要把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但這一思想被林彪等人歪曲成把政治工作與各項工作絕對的對立起來,搞空頭政治。后來在“文革”中,毛澤東重提政治掛帥,指出:“你們要搞政治掛帥,到群眾中去,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此時,毛澤東的政治掛帥便失去了原意,實質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故此處的“政治掛帥”意指階級斗爭。和“興無滅資”②“興無滅資”是我國“文革”期間流行的革命口號,是興無產階級思想、滅資產階級思想的簡稱。傾向愈演愈烈,使黨的文化理論在曲折探索中遭受挫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創新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黨的文化理論經歷了從強調文化要為經濟建設服務,到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從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注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再到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了文化建設從自覺、自強到自信的發展過程。整體而言,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文化理論的創新發展,形成了符合本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為實現文化強國之夢奠定了理論之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重大轉折,黨的文化理論亦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文化領域實現了撥亂反正,逐漸擺脫了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同時,鄧小平根據改革開放初期文化領域的新變化,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論,強調我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注重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應抓好精神文明建設,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所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論的提出為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思想保證,拉開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序幕,促進了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發展。進入世紀之交,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強調“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3]中國共產黨先進文化建設理論的提出,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實現了黨的文化理論的創新性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化發展同頻共振,呼喚著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要有新的、更高的發展。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入分析新形勢下我國文化建設面臨基本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和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和諧文化思想的提出,為黨的文化理論發展拓寬了新維度、注入了新生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積極推進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從新時代我國面臨的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出發,提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雙創”式發展、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要論述,強調對內要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對外要堅持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流借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系列重要舉措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合乎時代風云之變幻、順應世界文明發展之潮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成果,為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發展注入了“新血液”。
總體而言,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經過幾代共產黨人的積極探索與創新發展,呈現出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特點。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發展既有反映政治和經濟的一面,又有獨立于政治和經濟的一面;既有伴隨改革開放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面,又有牢固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面;既有過度強調意識形態屬性的一面,也有強調市場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一面。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推動其自身文化理論發展的進程中,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使我國文化建設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中國共產黨歷來對文化問題高度關切,積極主動推進文化理論發展,堅持以中華文化復興為己任。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際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共產黨對文化理論的指導及對其基本經驗的總結與遵循。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新為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方向引領。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其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問題的基本回答,是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理論根基,對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根本性的指導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推進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探索過程中,毛澤東提出:“馬克思活著的時候,不能將后來出現的所有的問題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時把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加以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由中國人解決。”[4](P591)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馬克思主義,這種發展就是建立在具體實踐基礎之上的理論創新。正是在深刻總結并堅持了這一基本經驗的基礎上,黨的文化理論才得以豐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才取得了諸多成就。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新時代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面臨著諸多新情況與新問題,為此必須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堅持與時俱進,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實際需要不斷實現理論創新,這也是推進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必然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5]也是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活力所在。
2.堅持以破除文化發展中的閉關自守為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重要動力。在面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怎樣推進黨的文化理論發展這兩個基本問題時,毛澤東強調,“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這樣道理才能講的通,也才不會喪失民族信心”。[6](P1587)所以,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堅決破除文化發展中的閉關自守,不僅是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的重要體現,更是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重要動力。縱觀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發展道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既不是將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取而代之,也不是簡單地復興傳統文化,而是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開放包容之態度不斷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從而實現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與時俱進與開拓創新。建國之初,面對從舊社會過渡而來的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問題,面對其與世界其他民族進步文化之間的關系,毛澤東從中國文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出發,提出了關于指導我國文化發展的“雙百”方針和“十二字”方針。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共產黨以開放的態度和包容的精神,積極學習借鑒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切有益的知識和文化,為黨的文化理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激發人們創新創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走入不同文明,發現別人的優長,啟發自己的思維。”[7]中國共產黨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將一元文化指導與多元文化發展相融合,遵循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不斷破除文化發展中的閉關自守,推動了文化理論的創新性發展。
3.堅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價值旨歸。在推動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實踐探索進程中,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必須聯系人民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8](P1012)作為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切工作都是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根本指向,所以其文化理論的發展,必然是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價值旨歸。建國之初,我國各項事業百廢待興,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成為亟待完成的首要任務,由此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圍繞著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而展開,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得以初步形成。在經歷了“文革”之后,中國共產黨開始重新思考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誰服務”的問題。鄧小平指出,文化工作者要為人民負責,要“力戒粗制濫造,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9](P211)明確了文化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彰顯了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價值旨歸。當前,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只有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指向,[10]才能使黨的文化理論發展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共進。
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其文化理論發展的過程中,也曾走過一些彎路,遭受了一些挫折。
1.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造成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挫折。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不斷發展的基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面臨的問題沒有作出過專門的論述,但他們關于文化的實踐性、階級性、人民性等觀點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導。在具體的實踐中,如果忽視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照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作出的個別論斷,就會造成實踐上的失誤、理論上的挫折。馬克思晚年將研究目光轉向東方社會,在客觀分析東方社會歷史與社會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提出東方落后國家在吸收借鑒資本主義一切有利成果和充分利用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存在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可能性。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運用到我國文化領域,并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實現了由舊文化向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轉變,黨的文化理論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這一良好態勢沒能很好地堅持,1958年黨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要求文藝創作也要同物質生產一樣定計劃、定指標,實現“大躍進”,文化建設領域出現唱“政治高調”,一切從馬克思主義“本本”出發,這種違背文化發展規律的做法,不僅收效甚微,而且使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步入歧途。
恩格斯曾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1](PP742~743)事實證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絕不能將馬克思主義變成評價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簡單標簽,絕不能將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觀點變成封閉的、一成不變的教條。應當認識到,我國在沒有任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關經驗可以借鑒的前提下,要想推動黨的文化理論的發展,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必須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縱觀建國以來黨的文化理論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每當我們黨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并將其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就能順利發展,黨的文化理論就能取得新成果。反之,就要經歷挫折和失敗。
2.極“左”地對待知識分子導致黨的文化理論發展陷入低谷。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的重要部分,在推動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說,沒有知識分子的參與,就不會有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黨的文化理論也很難取得新成就。列寧在重視知識分子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范,面對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都很落后的蘇俄,普通民眾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知識分子也只占少部分,為充分發揮“這一少部分”在蘇維埃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列寧主張對舊知識分子進行團結、教育、改造,使他們同蘇維埃政權合作,加入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建設中來。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借鑒了列寧在對待知識分子上的成功經驗,采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對待在舊社會中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一大批反映工農生活的文藝作品得以迅速發展,新的科學領域得以取得重要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重要成就,黨的文化理論也得到新發展。但后來在對待知識分子的問題上,我們黨犯了“左”傾錯誤,主要表現為沒有充分認清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知識分子地位和作用的變化,加之對他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積極性估計失誤,使廣大知識分子在政治上被排斥、工作中被邊緣、生活中被孤立。在“文革”期間,知識分子被當作革命批斗的對象,遭受到嚴重迫害,導致我國文化建設事業遭受重大損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完成了對文化領域的撥亂反正,徹底糾正了黨在知識分子政策上的“左”傾錯誤,“明確肯定知識分子同工人、農民一樣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沒有文化和知識分子是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的”。[12](P842)
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歷程表明,黨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決定著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黨的文化理論發展。因此,要尊重知識分子,做到政治上信任、思想上引導、工作上照顧、生活上關心,充分發揮其在推進黨的文化理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新時代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在努力完成這一戰略任務的實踐過程中,進一步推動黨的文化理論的創新發展,并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時代使命。對此,不斷完善保障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制度體系,積極營造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安全外部環境,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推動黨的文化理論發展中的根基作用,是推進其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時代要求。
成熟而完備的制度體系是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重要保障。從一定意義上講,“現實政治制度確保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發展方向”,[13](P116)“制度決定國家實力,決定國家發展的空間與可能的活力”。[14](P561)因此,進一步推動黨的文化理論的發展,必須不斷完善保障其發展的各項制度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逐漸被納入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之中,制度建設對于保障文化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鄧小平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5](P372)這種保障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更加成熟、完善的制度,離不開建國以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驗的積累與總結,更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指導作用。反過來講,中國共產黨利用不斷完善的制度來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如期實現,使黨的文化理論發展不再僅僅停留在價值目標的追尋上,而更多的是從成熟完備的制度的內在運行規律出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見,保障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發展的各項制度體系,都是在改革中不斷完善的。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要善于總結實踐經驗,堅持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保障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各項制度體系,從而促進黨的文化理論不斷實現新發展。
安全的外部環境是推動黨的文化理論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積極營造安全的外部環境,對于新時代推動黨的文化理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意義上,文化理論發展的外部環境是否安全,直接關系到我國文化建設的成效。文化理論不是孤立于其本身形成與發展的環境之外,而是與其外部環境緊密相聯。從狹義上來看,安全的外部環境主要來自意識形態;從廣義上來看,主要來自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文化建設事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堅決同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思潮作斗爭,為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營造了安全的外部環境。正是在推進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在營造和維護文化理論的安全外部環境上下功夫,才有力推動了黨的文化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于奮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夢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蒸蒸日上,黨的文化理論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中取得進一步發展。但還應當看到,在推進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外部環境方面,我們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和挑戰。比如意識形態領域反對和質疑馬克思主義的聲音猶存,帝國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搞顏色革命的圖謀猶在,這些來自文化領域的外部安全威脅,都對黨的文化理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16](P21)所以,無論是就黨的文化理論的發展而言,還是就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而言,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都是其不斷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安全的外部環境,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會陷入困境,黨的文化理論發展亦是如此。因此,推動黨的文化理論的發展,必須要牢固樹立安全意識,積極營造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安全外部環境。
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與我國具體實際相融合,并孕育于傳統文化土壤中的重要理論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根”與“魂”,也是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直接理論來源。“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17]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積極成分,是黨的文化理論不斷創新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強調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致力于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厚資源,不斷建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體系,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也促進了黨的文化理論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我國傳統文化,“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18](P159)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對其進行“雙創”式發展,充分發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推動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當代價值,這些重要論述為推動厚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共產黨文化理論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基本路徑與發展方向。
目前,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我國文化領域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文化領域的反傳統傾向在文化復興的旨歸上宣告終結,文化格局的多元發展日益呈現,這些都是黨的文化理論發展的文化語境。在這種文化語境下,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推動黨的文化理論發展中的根基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事實證明,“任何一個民族的生命力,都必須接續本民族文化的源頭活水,才有持續的力量和堅實的基礎”。[19](P3)只有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從綿延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利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實現傳統文化的“雙創”式發展,才能使人民群眾在文化發展多樣化背景下,更加自覺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文化理論,更加認同黨的文化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