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梁啟超文學觀趨向王國維的學術考察

2020-02-22 07:13:02耿慶偉
社會科學動態 2020年12期
關鍵詞:小說

耿慶偉

中國社會在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各種西方文化思潮紛至沓來,由此引發了中國文化思想的大變動和文學觀念的大革新。作為思想文化和學術領域都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梁啟超、王國維立場相異、觀點相左的文學觀念讓他們分別成為功利文學觀和審美自律文學觀的代表性人物。一個有思想家的勇氣,以謀求民族現代化為目標;一個具有藝術家的良心,以追求審美現代化為旨歸。兩面文學大旗共同為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現代轉型作出了開拓性貢獻。這場關于功利與審美的理論之爭,啟發了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兩個維度:審美與功利的交鋒、碰撞、互滲,不僅關涉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也影響著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文學觀念上審美與功利的沖突,巧合地預演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論爭主題,關于文學功利性優先還是審美性優先的齟齬幾乎貫穿了20世紀中國文學論爭的始末。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的張力關系影響著現代文學的歷史脈絡,塑造著現代文學的個性風貌,當文學深陷政治的漩渦時總有文學獨立性的聲音提醒人們關注文學自身的特性,不致使文學完全成為觀念的傳聲筒。

一、梁啟超功利文學觀的生成與問題

1902年,梁啟超在其創辦的《新小說》上發表了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他以一貫雄辯的煽動性賦予小說遠超自身能量的強大功能,指出如果想更新一國之民、道德、宗教、政治、風俗、學藝、人心、人格等,必須借助小說之“不可思議之力”。在這份宣言式的文章中,其目的并非要提升小說的地位,梁啟超看中的是作為“群治”手段的小說之“力”,從論述小說對于“群治”的重要性,將小說整體性地推到了“文學之最上乘”的顯赫位置,由此確立了小說與政治的親密關系。在傳統的經史子集構成的知識譜系中,文學是混跡在集部中的一種附庸性存在。在以詩文為正宗的傳統文類等級序列中,散文因履行了釋經、傳道的責任,一向地位尊貴;詩歌上聯 “興、觀、群、怨”也攀上了政治的高枝,地位相對重要;而處于“小道” “末技”之位的小說,通常只是文人進行娛情消遣的工具,與政治的疏離導致小說在文學的內部結構中地位并不高。梁啟超比較了小說與“諸文”的關系,指出小說具有“易入人” “易感人”的文體優勢和“支配人道”社會功效①,因此把小說從文學的邊緣拔升至文學的中心,進而引起了文類調整。在此之前,小說從未被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來看待,文體觀的變化讓小說成為越居詩歌、散文之上的特權文類,小說地位的隆升引發了文學觀念的重構。在近現代文化語境下,文學觀念的變化可能主要不是文學藝術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而是時人追隨社會變革的腳步而對文學的強行要求。梁氏的“新小說觀”本意不在文學,他看中的是文學的啟蒙功用,之所以將小說與群治的關系扭和在一起是為了促進資產階級維新改良,但結果卻無心之中升遷了小說的文學史地位,促進了清末小說的創作興盛,將這種歷來被貶抑的文學樣式側身于文學的殿堂,服務于變革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現實需要,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時代巨變鑄造了文學觀念,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在西方堅船利炮威脅下艱難啟動的,中國近代文學也在救亡圖存的時代危機中載沉載浮。要想擺脫西方列強的控制,就必須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強大。而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都沒能將中國引向強大之路,戊戌變法的失敗也證明直接走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之路一樣行不通。梁啟超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歷史教訓在于缺乏民德、民智、民氣, “吾國言新法數十年而效不見睹”,是因為未留意“新民之道”即忽略國民政治覺悟的啟蒙所致②。他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國民的政治覺悟,關鍵在于新文學,于是借道文學革新進行思想啟蒙的一股潛流由此躍入梁啟超的思維視野。通過閱讀大量的西方啟蒙思想著作,梁啟超意識到:要改變中國缺乏民德、民智、民氣的現狀,當務之急就是“變數千年之學說,改四百兆之腦質”,以自下而上的“新民”來構建一個全新的民族國家共同體③。鑒于中國文學一直具有服務政教的傳統,民族國家利益的急迫訴求讓人們自然地將目光轉向文學領域,希望找到一種宣傳政治思想的載體,而在改革者的視野中, “說部”之“入人之深,行世之遠”遠在 “經史之上”④。因此,易為大眾所接受的小說理所當然地受到重視,進而成為承擔啟蒙大任的首選文體,即通過借助小說通俗易懂的藝術特性及其在民間的強大影響力使之成為教育國民、表達政治訴求的最佳手段。為達成這一目標,梁啟超將小說拽入文學正宗的隊列,并特地選擇政治小說作為敞露其“所懷抱之政治思想”的宣傳工具⑤,小說由此以符合歷史正義的“善”成為時代之需的利器。當時內憂外患的殘酷現實驅使文學不能不暫時承擔起思想啟蒙、動員民眾的歷史使命,發揮文學的社會功利性,就這樣,近代的社會歷史變革讓文學宿命地牽手政治。

梁啟超認定“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至少有三個原因:一是小說是文學;二是小說具有啟蒙的政治功用;三是小說是所有文體中最能發揮啟蒙功能的文體。小說與政治的關聯會讓小說疏遠與純文學的關系,但文學性的前提保證小說不會離文學太遠,盡管梁啟超所倡導的政治小說沒有產生傳世的經典,這也是其小說觀被人詬病的原因。時代條件的限制沖淡了他對小說文學性的要求,但不能完全忽視梁啟超對小說藝術特性的精辟見解。他指出,小說文體特征是“曲折透達,淋漓盡致”,不但可以“描人群之情狀”,而且能夠 “批天地之窾奧”⑥。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梁啟超就明確宣布,小說之所以為“文學之最上乘”,不僅在于小說體現著“文章之真諦”,而且“在諸文之中能極其妙而神其技”。他借助 “熏、刺、浸、提”四個佛學用語分析小說具有“可驚可愕可悲可感 ”的審美移情作用以及使人“生出無量噩夢,抹出無量眼淚”的藝術感染力⑦。可以說,梁啟超的小說啟蒙主義理論一開始就潛含著審美性的自覺,不僅關注到小說的社會價值和經世功能,而且注重從文學的內部規律研究小說的審美本質和藝術特征,并不時地從審美之維來分析評價小說。難以割舍的功利性追求和藝術標準的堅持之間的矛盾在其文論中時有出現,他在《紹介新著〈新小說〉第一號》文中就指出,創作小說的旨歸在于“振國民精神,開國民智識”,而真正有藝術價值的小說卻是“以藏山之文,經世之筆存之”⑧,明確的藝術追求難敵社會救亡的現實需求,啟蒙功利的追究讓梁啟超無暇考慮文學自身的特性,政治功能的極端強調弱化了文學娛樂、審美功能的發揮,當然無法讓文學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世界,關注審美。然而既然是文學創作就要尊重文學藝術自身的規律和特性,所以其理論主張天然地潛藏著文學功利性與藝術自律性的矛盾沖突,但當二者發生沖突時,他優先考慮政治功用性。其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就是他“發表政見,商榷國計”的載體,根本不是為了塑造人物或是結構情節,是一次為功利而非為藝術的政治書寫行為。為達成政治功效,他甚至將大量的政治話語引進小說,讓小說俯就于其政見,把作為自己思想化身的黃克強和李去病這兩個觀念式的人物生硬地塞進小說文本中,結果造成行文拖沓,理念先行,內容說教氣息濃厚。小說“五回”中就有“兩回”是“論辯”與“演講”構成。闡述政治理念的功利動機導致了這部小說“似說部非說部,似稗史非稗史,似論著非論著”的文體雜糅性。 “說部”里嵌“稗史”在中國文學史上不乏先例,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將稗史演義成為一段驚天動地的歷史長卷,而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顯然意不在此,而是在“稗史”框架下含 “論著”,用來 “發表區區政見”⑨。

梁啟超的“三界革命”意不在文學理論的建設,因與1897年至1915年的政治革命的關聯而被賦予了某種時代的性格,將革命引入文學重在利用文學的審美力量啟蒙國民,傳播社會理想,推進思想革命,推行政治主張,啟動中國歷史現代性的步伐,這種文學的工具論必然造成文學審美現代性的匱乏乃至缺失。如果從小說向來的文學史地位來看,梁氏的文學觀將文學的功用價值放在首位進行考慮亦無可厚非, “難登大雅之堂”的小說因與政治的聯姻不僅使政治受惠,而且讓小說一改其卑下地位,不再為文人所輕視,從而間接推動著小說文體的發展。小說的地位得到改觀,就連堅持復古的林紓都承認小說的社會作用,稱其譯介小說是為了警醒“讀吾書”之“青年” “學生”嚴防“行劫及滅種者之盜”⑩。從深層來看,小說服務政治并非僅是傳統文論體系內部的換舊 “道”載新 “道”,理論基點雖依然是“載道” “教化”等為依托的傳統功利文學觀念,或者說將傳統文學觀念中文學承載的功能擴展到小說戲劇中,但卻在吸取西方現代詩學精神元素的基礎上嫁接了“新民” “群智”的政治意圖。傳統的文以載道的“道”雖并非僅指儒家之道, “道”的內容也因時而不斷調整,但萬變不離其宗,主要還是偏于儒家倫理層面的教化作用。近代以來,儒家倫理秩序失范,已無法起到整合人心、凝聚民意的作用,梁啟超取法西哲新說、他國文明,大量輸入并使用 “國民” “新文體”“新小說” “理想派” “文界革命”等政治話語和文論話語,努力建構救國論語境下的新文學觀念,他也成了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將國民性改造話題引入文學研究的第一人。毫無疑問,梁啟超的新民理論對中國近現代的知識分子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形成了“要救國必須先改造國民性”的共識。魯迅、巴金、老舍、曹禺等現代作家的改造國民性創作母題正是對梁啟超新民理論的再思考,雖然中國政治形勢不斷變化,但改造國民性一直是現代作家矢志堅持的創作主題。相較于傳統的載道文學觀,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已經突破注經釋典、代圣人立言的藩籬,將傳統的服務君王(為君)轉變為服務國民(為民), “民”的基點的獲得讓梁啟超的“新民”文學觀帶有“人的文學”的色彩。在梁啟超的政治訴求中,文學服務于國民性的現代性改造,激發民眾的道德意識,促成新的價值觀念的生成,讓民眾轉變成現代意義上的新民。 “奪之一人,公諸萬姓”這正是現代性民主思想的精髓,在一定意義上說,梁啟超“新民說”的出現表明在我國近代文學中已經開始出現了民主主義精神。其文學觀雖在形式上不脫“文學為什么”的工具論傳統,但卻裝進了與時俱進的現代性內容。借小說輸送的政治理想并非僅僅是傳統的“官方”話語,迎合時代的節拍,用自己關于改革社會的政治理念和未來社會的設想替換傳統的儒學之道,在方式上與“五四”文學將 “載道”內容換成 “德先生”和“賽先生”有著一致之處,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教化文學觀的服務方向,為現代文學的隆重出場發揮了鳴鑼開道的作用。如錢玄同就稱道梁啟超是“創造新文學之一人”?,郭沫若也認為梁啟超是文學革命“濫觴時期的代表”,其文學創作雖未“擺脫舊時的格調”,但已不是“舊時的文言”,盡管受到“時代的限制”,但仍充分發揮了他的“個性”和“自由”?。

在中國社會遭遇生存危機的大時代背景下,文學成為啟蒙民眾、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這種將文學革命和政治革命融為一爐的整體性追求成為中國近現代文學的一大特色。梁啟超的新小說觀將輕松的文學與嚴肅的政治目的緊密聯系起來,讓小說承擔起傳統經史的教化功能,相信小說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輿論動員和重整社會的功能,貼近了文學與社會政治變革的距離。任何理論都具有時代性和個人性的印記,國家的災難讓梁啟超的文學理論走出書齋,可以說,現實的壓力形成了他對文學思考的淺嘗輒止和對文學結論的急功近利。他的文學理論在沖擊傳統文學觀念的同時,也部分襲蹈了載道文學觀的內容,政治主導的動機和隨意性的發揮讓他的許多立論捍格于文學的事實。實際上,梁啟超根本不是從純文學的眼光來審視文學的,“小說學之在中國,殆‘可增七略而為八,蔚四部而為五者也’”?,小說被他視為經史子集之外的第五部,這明顯是違背文學事實的。他所偏重的也是政治小說中“政治”的部分,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梁啟超主要是從政治的角度來思考文學,用世色彩明顯,小說首先是政治文本,承載的也是政治功能。梁啟超所接受的政治小說其實在日本已經過時,不過這并不妨礙他對政治小說的接納,他取法的是政治小說在日本推進明治維新的成功經驗:既然小說曾經深刻地改變了日本的政治生態,那么在中國引進政治小說也是必要的。

梁啟超推崇政治小說的立足點在于政治,屬于一種新型的政教文學觀,小說的高度政治化強加必然改變小說的性質和功能。首先,他通過捏造一個有違事實的文學史事件,在《譯印政治小說序》中將歐、美、日等國“政治之日進”之功盡歸于“政治小說”,推崇政治小說的功利性動機讓其理論潛伏著深刻的危機,文學作品會產生宣傳效果,但絕對達不到他期待的效果,文學創作是藝術活動,讓小說承擔起救國的責任也難免有點言過其實,這會讓小說不由自主地完全掉進政治的陷阱,現代文學的歷史也一再證明這純粹是一廂情愿。其次,他將中國社會政治的弊端完全推給小說,小說成了“中國群治腐敗之總根源”,認為“狀元宰相之思想”“才子佳人之思想” “江湖盜賊之思想” “妖巫狐兔之思想”皆源自于小說?,中國民眾精神的落后歸因于小說,民間陋習的形成也是因小說,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也源于小說。這里邏輯的混亂和結論的武斷自不必說,將中國社會的弊端歸之于文學無疑顛倒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忽略了文學與國民性的互動。文學固然可以改造國民性,但國民性對文學的反作用似乎更大。中國社會問題的形成非因小說地位不高,既然地位不高又何來這么大的影響力?何況小說根本就不可能直接帶來一個風清氣正的文明社會。真實的情況卻是“小說界革命”口號提出后,民眾并未從閱讀政治小說中受益,小說也并未按梁啟超所期待的方向發展,這種閱讀危機在其提倡政治小說時就已經埋下了,他原本就是希望利用小說的消遣功能來啟蒙布道,能夠吸引讀者的也是小說中供人消遣的因素。難怪他在1915年發表的《告小說家》中失望地說, “觀今日之所謂小說文學者”, “什九則誨盜誨淫”,或“毫無取義之游戲文”,國民性也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以致“近十年來,社會風氣,一落千丈”。?再次,他只看到政治小說的作用,從政治教化的角度絕對化地否定舊小說,他認為才子佳人、神仙狐鬼等傳統小說潛藏著腐舊的思想,抑制新思想的萌生。在《譯印政治小說序》中,他甚至將《水滸》《紅樓》視為“誨盜誨淫”小說?,這種為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需要而否定古代小說優秀傳統的做法顯然是荒唐的。時人黃摩西、徐念慈對梁啟超的文學觀就多有批評。黃摩西在《小說林發刊詞》中指出“昔之視小說也太輕”,而今又將其看得太重,小說好像成了“國家之法典,宗教之圣經,學校之科本,家庭社會之標準模式”?。徐念慈在《余之小說觀》中談及依靠小說進行社會改良、進化國民思想的說法未免“譽之失當”,指出小說并不足以“生社會”?。梁啟超之弟梁啟勛(曼殊)也敏銳地發現梁啟超顛倒小說與社會關系的嚴重錯誤,提出“惡社會為劣小說之果”還是“劣社會為惡小說之因”的疑問?。梁啟超的小說理論陷入了“為論而論”的隨機性,“隨感情而發,所執往往前后矛盾”?,論小說則說小說可以“操縱眾生”?,論報紙稱報紙是“文壇之王”?,論學術則認定學術是“天地間獨一無二之大勢力”?。可見,梁氏為了論述己見而不惜走極端,在文學問題上亦是如此,在審美與政治的沖突中,他往往犧牲了文學的藝術特性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文學的社會功利性。其重視的是文學的政治功能而非審美功能,文學是因其具有實用價值被作為政治代言的手段,而不是文學創作自身的價值讓其青睞有加。實際上,文學美感的削弱會嚴重影響到文學書寫的整體形態。

二、王國維審美文學觀的“無用之用”

當梁啟超疾呼文學的社會擔當時,王國維發表一系列文章提出與梁啟超不同文學觀,豎起文學非功利性的旗幟。同為清華大學國學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積極主張應該維護文學自身的獨立價值,反對文學介入政治的功利主義文學觀,開啟了20世紀中國文學走藝術自律方向的發展路徑。兩人文學主張的對立雖沒出現水火不容的對抗,但其觀點的針鋒相對,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學史事實。在中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自覺“純文學”觀念是從王國維這里啟動的,他依托現代知識體系將文學從傳統的學術文章的叢林中解放出來,從哲學的高度論證了文藝的獨立地位。王國維的文學觀以超功利主義美學觀為理論基礎,認為審美對象具有“可愛玩而不可利用”的超功利性,審美主體在觀美、觀物時也應抱有“決不計其利用”超脫性,這樣才能發現“存在于美之自身”的審美價值?。在王國維看來,文學不是因為啟蒙有價值,文學本身就是價值。這是對文學認識的一次飛躍,傳統文論雖然也部分發現了文學具有與經學不同的形式特征和審美特性,但從未有人公開承認其獨立地位, “文”從未改變附庸于經、史、子的仆從地位。王國維批評“近數年之文學,亦不重文學自己之價值,而視政治教育之手段,與哲學無異”?。這段話明顯指向梁啟超的啟蒙功利文學觀輕視文學的傾向。面對非文學非審美時代語境中道德、政治對文學的欺壓和文學功利主義的巨大誘惑,王國維卻卓爾不群地讓文學卸下輿論宣傳、政治鼓動的負擔,運用西方的理論將文學解釋成“游戲的事業”?,這一提法對于聽慣了“文以載道”的現代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一次觀念革命和理論動蕩,這種具有相當程度現代主義色彩的“游戲”文學觀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構成了現代文學新觀念產生的動力源。但靜思之,如果他把文學當成像古玩字畫一樣的個人情趣愛好而用來把玩,那么這種文學觀也沒有什么高明之處。文學固然需要趣味,但如果走向唯趣味論,也就喪失了文學應有的價值,那和鴛鴦蝴蝶派小說沉迷于艷情、苦情又有何分別呢?王國維一方面通過“游戲說”主張了文學的無功利,在他看來文學創作是無利害關系的游戲,不過這種游戲能夠起到慰藉心靈的作用,所以他又指出“詩人”雖把一切的外物都視為 “游戲之材料”,但 “詩人”是“以熱心為之”的,所以這種游戲是“詼諧”與“嚴肅”兩性質“缺一不可”,建立在“熱心”和“嚴肅”的基礎之上的游戲顯然不是一種單純的消遣和儇薄的戲說?。另一方面,對王國維來說,文學不僅僅是一種審美現象,也是一種生命現象,人們可以通過藝術的中介達致人生的慰藉和生命的救贖,他對“‘游戲’的理解和闡釋,已經上升為自成體系的哲學觀,成為近代最完整和系統的、與西方觀念溝通的美學思想”?。從人的需要和文學的審美本質出發,他認為文學創作像游戲一樣發泄人的剩余精力,轉化人的生存欲念,升華人的嗜好。他的“游戲說”不是簡單的生理快感,而是生命的美感和精神的愉悅,是站在人類生存學的高度拒斥政治、功名利祿對文學的隨意造訪,他心目中的純文學是“超然于利害”而忘卻“物與我之關系”純粹的生命活動?。王國維的“游戲說”否定文學的功利性,這和西方形式主義文論的非功利化取向有著相同之處。

真正的文學不是反功利,但卻需要適度的超功利。王國維強調文學的審美特質,反對將文學視為謀取功利的手段,絕非不關人生痛癢,他同樣強調文學與人生的關聯。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一文中,他將席勒所定義的“人生”擴充為“自然及人生”,并指出“人類之興味,實先人生,而后自然”?。敏感的學者已經可以從這樣的表述中嗅出文研會“文學為人生”的氣息,可見王國維與梁啟超的文學思想亦有相通之處。兩人的不同之處在于,梁啟超的文學觀追求的是利用文學直接“開發民智”,而王國維的審美自治則是在維護文學獨立品格的同時去間接改變“國民之趣味”。在王國維看來,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提升國民的精神境界,而精神境界的提升則需要發揮情感的傳導作用,文學則具有情感滿足和情感升華的作用。他似乎想繞開復雜的社會問題,但最終的立足點還是社會問題的解決。如果說改造世界的方式包括理論、宗教、藝術、實踐等方式,啟蒙的維度有感性、理性和神性的話,那么王國維顯然更傾向于藝術的方式。他在中國傳統儒家詩教樂教文學觀和現代西方美學哲學中提煉出文學的感性啟蒙作用,從而鏈接起審美無功利和文學啟蒙的內在聯系。因此,王國維的“無用之用”并非真的無用,而是無形的、永久的精神滿足和情感升華。王國維純文學觀的提出,既有深刻的理論基礎,同樣有深刻的現實背景。王國維的身上既有康德唯美的影子,也有尼采的憂心忡忡,或者說是對康德、叔本華美學思想的中國化轉述,并將之糅合進用文學進行感性啟蒙的方案中。他的文學觀是其悲觀厭世人生觀的投影,具有明顯的西方現代主義的色彩。他從尼采的悲觀主義哲學的他者視野出發,認為人被無法滿足的欲望所纏繞是痛苦,就算人生偶然“無一欲望”,但“空虛之感”又會乘機而生,人之所以思考“種種遣日之方法”,就是為了祛除“空虛之感”?,為滿足欲望而奮斗是痛苦,滿足欲望后陷入平淡的生活也痛苦。為克服這種生活之苦,王國維開出的解決之道是借助美術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與我之關系”?。即創作和欣賞藝術可以使人擺脫人生的欲望,暫時忘卻人世的不幸,讓人在閑暇時心靈有所寄托,所謂“感情之疾病”亦需以“感情治之”,文學之慰藉作用既可以“慰空虛之苦痛”,又可以“防卑劣之嗜好”?。王國維打通了文學與人生的聯系,區別了文學 “游戲說”與傳統的 “載道說” “消遣說”的關系,試圖讓文學藝術擔荷起將人類從痛苦深淵中解救出來的職責。可見,王國維并不完全否認文學的功利性,而且一個在實用理性教養下成長起來的傳統文人是無法釋懷其骨子深處的功利思想的。 “無用之用”的文學發揮著將人類帶入美好境界的“大用”,他通過比較美術與政治的功效,極大地抬高文藝家的地位和文藝的作用,認為美術是天下“最神圣、最尊貴”的事業,明確提出政治家和實業家僅能解決生活之欲,其事業“及于五世十世者,希矣”,而如果哲學家與美術家所“發明的真理與其所標之記號之尚存”,那么人類的知識和感情在“千載以下,四海之外”仍能得其“滿足慰藉”?, “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何則?政治家與國民以物質之利益,文學家與以精神之利益”?。他認為政治家的功用不過為人類提供物質滿足,這些東西并不能構成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文學所關注的則是普世的真理, “萬世真理”可以讓文學藝術擁有穿越時空的精神效用,在填補人的精神空虛、慰藉人的感情、升華人的靈魂方面是其他事業無法望其項背的。由此可見,王國維關注的不是一時一地的效用,而是流芳百世的至高榮譽,探究“宇宙人生之真理”的快樂絕非“南面王之所能易也”?。

王國維的純文學觀內蘊著改造國民性、塑造著理想人格的永恒功利價值。王國維也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天外來客,在國運衰落之際不識時務地突然拋出純文學觀,而是對中國現狀理性分析和對國民弱點深刻洞察基礎上提出的。在《去毒篇》中,他雖談的是鴉片之害,實際說的是拯救國民、國運之道,關注的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問題。他認為國運衰敗的原因,除去國家方面“政治不修”外,最重要的是國民方面內心“苦痛和空虛”,因此拯救之道不僅要“修明政治”,還要養成“國民之知識和道德”。他還特別強調用“宗教與美術”凈化“感情”, “宗教”用于下流社會可以鼓 “國民之希望”, “美術”用于上等社會可以供 “國民之慰藉”, “茲二者尤我國近日所最缺乏,亦其所最需要者也”?。不可否認,王國維在論述中存有上流社會和下流社會之分的階級偏見,但毫無疑問,他仍然不自覺地注意到了文學的現實作用,是把文學作為治療人類精神疾病的手段,認為“我國無固有之宗教”,美術也很“匱乏”?。盡管宗教和美術暫時都不足以擔負起解決國民精神危機的偉任,但還是要依靠美術的力量給國人提供精神的棲息地,所謂“感情上之疾病,非以感情治之不可”?,而詩人的著作實為“全體人類之喉舌,而讀者于此得聞其悲歡啼叫之聲,隨覺自己之勢力亦為之發揚而不能自已”?。在他看來,美術具有表達和溝通人類共同感情的神奇力量,可以成為引導國民精神向上的火炬,雖暫時還很缺乏,但仍需大力提倡美術。

王國維雖然反對將文學直接應用于政治改革,可他并不反對文學藝術用于審美教育,因此在放棄文學的政教功能后卻賦予了文學新的價值,轉向對人生的重新思考、對生命的形而上追問。在《論教育之宗旨》中,他說“美之為物”能夠讓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在《孔子之美育主義》中,他談到在觀美時脫離“嗜欲之網”,則“吾人之知識已不為嗜欲之奴隸”,從而達到“無欲之我”?;在《教育家之希爾列爾》中,他稱美術文學不但是“慰藉人生”的工具,而且是宣布“人生最深之意義”的藝術?;在《霍恩氏之美育說》中,他認為審美的感動能引導人“進于幸福之冥想”?。從王國維對文學作用的論述中不難看出,其超功利思想并非鐵板一塊,他將文學藝術的功用與審美教育聯系在一起,認為文學雖不像科學那樣有直接的實用性,但也并非完全無實用性。在他那里,美育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成為智力發展、欲望提升、感情和諧的中介,最終可以培養造就有益于民族國家的健全個體。魯迅就認為“美底愉樂的根柢里,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就不美了?。王國維在理論上將文學從現實生活的其他領域中分離開來,擺脫功利性的負重,從而獲得某種獨立性,但他在強調文學超越功利的同時,并沒有將審美懸置在空中,而是通過美育作用的發揮讓文學貼近了現實。

三、梁啟超文學觀趨向王國維的理據

在中國文學的坐標軸上,梁啟超與王國維的文學觀并無守舊與激進的區分,他們之間的對立與其說是一種文學立場的沖突,不如說是政治家和學術專家之間的對立。兩者的思想分野在于從文學上理解文學還是從政治上理解文學,對立的強調消弭了內在的重疊,這時他們的文學觀是明顯不同的。梁啟超在改造傳統“載道觀”的基礎上提出文學改良政治的服務論,從政治家的視角出發來審視文學,將責任置于首位,文學至于一邊,重視文學的宣傳性,自然不可能過多關注文學的審美屬性。在他的文學觀中,文學要服務于現實的政治需要,倘失去與政治的聯系,也就沒有什么存在價值了。對于純文學雖 “意固有所屬”,但又心非所愿。 “新民”的文學基點讓他很難精心營構自己的文學殿堂,沉重的歷史使命粘附在文學的翅膀之上,思想批判和文化批判的現實急務讓文學勉為其難地背負起國民性批判的歷史命題和時代使命。因政治革命的需要將文學作為開啟民智的工具是對文學非常態功能的借用,開啟了“五四”時期革命文學的先河。對于王國維來說,他有強烈地捍衛文學的意識自覺,并積聚全部的生命能量伸張文學的獨立價值和內在規律。針對特定時期文壇上的政治偏至和傳統視野下“哲學美術不發達”而發出純文學的呼喚,所表達的是文學在常態下的效用,助益了后來新文學的理論建設。在文學創作問題上,王國維就曾言及“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詩人之眼,則通古今而觀之”?,用“詩人之眼”觀照文學自會注意其恒久的藝術價值。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梁啟超所注重的不是文學的審美屬性,而是文學的政治功用和社會效果,力倡具有鮮明救國色彩的民族功利主義文學觀。不同的文學觀體現了新舊交替、中西匯通的變動時代中具有不同文化修養的知識分子對不同文化思潮的擇取和利用,兩種觀點的張力關系促成了中國傳統文論的現代轉型。梁啟超通過提倡政治功利主義文學觀強力抬升了小說的地位,賜予文學以載道之外的改造國計民生的偉力,最終動搖了中國傳統文學的觀念體系,讓文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對象。王國維倡導的超功利純文學觀則為文學注入了鮮活的本體精神,反對文藝等同于政治,劍指封建文學觀的偏執,矯正了功利論的狹隘,形成現代意義上文學自覺意識,促進文學的健康發展。

在1897至1915年這段時間內,梁啟超主要是作為“資產階級啟蒙宣傳家”的形象出現在文學舞臺的, “吾二十年來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政治優先于文學,或者說文學只是進行其政治事業的憑借。王國維既不是宣傳家也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學者,所以思考問題的視角自然不同。在梁啟超身上則體現了政治家和文學家兩種角色混演而導致的內部沖突;當他以政治家的身份思考文學問題時,比較看重文學的思想性和功利屬性,社會功利性絕對地壓倒文學自主性;當他以文學家的身份思考文學問題時,崗位意識的確立讓他主動偏離政治,看待事物的眼光自然發生了變化,開始重視文學的藝術特征,藝術自律性反而占了絕對的上風。1917年梁啟超退出政壇,尤其是1920年初歐游回來后,不僅其啟蒙世界觀發生了轉變,其改造社會的功利性嘗試被西方人的文明實踐證明是一個噩夢,而且其文學思想也發生了質的轉變——認為能夠真正救拔人類的不是西方的科學而在于美, “便拋棄了以往以人為政的念頭”,致力于“改造社會的文化工作”,從而進入從“春華轉到秋實的新階段”?。他在《新大陸游記》中寫到,人處世間,除了“衣食住” “安富尊榮”之外,還有“更大之目的”,歐美人之“高尚之目的”雖不止“一端”,但最重要者是“好美心”,而吾中國人“多言善而少言美”?。他在1922年發表的《美與生活》的演講中,視“美”為人類生活諸要素中“最要者”。就這樣,梁啟超又無意中走進王國維式的用美改造來改造國民性的思路上去了。由此看來,一時的言論并不能代表其文學思想的全部,地位、環境、時代的變化會不斷突破其認識的局限。思想發生轉變后的梁啟超與文學家的王國維之間反而類似多余對立,文學思想交集的增多形成他們對文學理解的很多相通之處。比如王國維撰寫《屈子文學之精神》,梁啟超也有《屈原研究》;梁啟超在《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推崇詞人李煜、蘇軾、辛棄疾、姜夔、納蘭性德等詞人,而上述詞家也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述的對象。文人同嗜可以理解,巧合的是兩人在許多觀點上竟然也驚人的一致。如梁啟超在《屈原研究》把“實感”作為“文學主要的生命”,并以“實感”作為評價文學作品的標準,認為“《三百篇》中寫得好的作品都重實感”,文學之能事就是“從想象力中跳出實感”?。在《陶淵明之文藝及品格》中,他又提出有個性的文學家要具備“不共”和“真”兩個條件,強調要把作者的實感“絕無一點矯揉雕飾”,“赤裸裸地”全盤表現出來才算“真”〔51〕。兩人在文學之“真”這點上簡直是心有靈犀。王國維同樣強調文學要真切地描寫“真景物”,藝術地表現“真感情”,提出融合描寫自然人生之實和主觀態度之誠的 “境界說”,以“真”與 “不真”作為衡量古今文學興衰的標準。他在《人間詞話》中就指出:“能寫真境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52〕

許多學者為了確立自己的學術體系往往不惜劍走偏鋒,一旦時過境遷,自己努力提倡的一切也化為常識后,反而能夠主動檢討自身理論的不足。一旦言說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梁啟超對文學的主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當他回歸學術時,學術態度的沉潛讓他重新反思自身的文學理念,學術理性培養出來的學術品格引導他用“唯美的眼光”品文論詩,承認文學的美的“神秘性”的價值〔53〕,反對只重內容忽略審美的錯誤傾向,推崇“不計較利害觀念”的情感的藝術〔54〕。遠離政治后,在梁啟超的眼里小說似乎也沒有他前期所說的那么重要。在1915年撰寫的《告小說家》一文中,他引用《漢志》中的話坦率承認小說作為“小道可觀,致遠恐泥”〔55〕,在他眼里小說身價已然一落千丈。他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甚至說,如果不作文學家,根本就“無專讀小說之必要”〔56〕,一樣的小說卻是不一樣的態度。一個梁啟超,前后期判然有別,問題的關鍵是梁啟超前期對小說的重視根本就沒有仔細考量小說自身的規律,只是把它作為政論家宣傳思想的利器。梁啟超后期明顯地拋棄文學的工具化取向,轉向情感主義,注目于文學的審美,非功利性色彩增強,但并非就此判斷他完全遠離功利。 “為做詩而做詩”與“為人生問題中某項目的而做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梁啟超努力調適審美與功利的沖突,將審美與民族精神改造聯系在一起,通過文化涵養人性,實現更高的層次上的“新民”理想。他曾自述 “浚牖民智,熏陶民德”是其 “初志”,也是其“終身”貫之的理想〔57〕。

梁啟超以“新民”為中心的功利文學觀和王國維以“審美”為中心的超功利文學觀是文學觀念內部的對立,觀點有別但并不截然對立,在某些重要的理論層面,他們又似乎不謀而合。這兩種文學觀共同傳達了“時代精神的兩個側面,即反帝國主義列強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反封建專制思想統治的民主主義要求,表現了20世紀初民族的覺醒和文學的覺醒,因而兩者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58〕。梁啟超將文學與民族國家的宏大敘事聯系起來,發動了晚清的思想啟蒙運動,王國維追求文學獨立建立審美現代性的純文學觀念,兩人分別在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兩個維度上奠定了現代文學觀念的基礎,推動了傳統文學觀念的現代轉型。兩種文學觀在反對傳統“文以載道”文學觀上的立場和目標是一致的,超功利的純文學追求文學的價值獨立和審美自治,功利性的文學觀亦要尊重文學自身的特性。但歷史并沒有為他們提供將政治與審美完美融合的舞臺,在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經世致用的不舍和藝術至上的推崇之間的矛盾交織共同促進著傳統文學觀念的現代轉型和文學觀念的更新,兩人之間的對立和相通也向20世紀中國文學提出了“如何平衡啟蒙與審美”這個超難的歷史命題。

注釋:

①⑦??飲冰(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陳平原等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4—35、33、36、34頁。

②梁啟超:《新民說》,《新民叢刊》1902年11期。

③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1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頁。

④參見《本館附印說部緣起》,劉孝嚴主編《中華百體文選》 (第9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頁。

⑤陳平原、夏曉虹:《20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頁。

⑥梁啟超:《中國之唯一文學報〈新小說〉》,黃霖、蔣凡主編《新編中國歷代文論選(晚清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頁。

⑧ 梁啟超:《〈新小說〉第一號》,《新民叢報》第20號。

⑨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 〈緒言〉》,馮牧、柳萌主編《隔絕的殘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2頁。

⑩薛綏之、張俊才:《林紓研究資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9頁。

?錢玄同:《寄陳獨秀》,北京大學主編《文學運動史料選》第1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頁。

?郭沫若:《文學革命之回顧》,王訓昭、盧正言、邵華等編著《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卷):郭沫若研究資料(上)》,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頁。

??任公(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陳平原等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 (1897—1916),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1頁。

?梁啟超:《告小說家》,張正吾等選注《中國近代文學作品系列·文論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299頁。

?摩西:《小說林發刊詞》,黃霖著《中國歷代文論選新編(精選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頁。

?覺我(徐念慈):《余之小說觀》,陳春生等選編《20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華(小說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頁。

?劉葉秋等主編:《中國古典小說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頁。

??曹聚仁:《文壇五十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第73、75頁。

?梁啟超:《本報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清議報》第100冊,1901年12月21日。

?梁啟超:《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梁啟超散文》,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頁。

?王國維:《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王振復主編《中國美學重要文本提要(下)》,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頁。

?王國維:《論近年之學術界》,《王國維散文》,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6頁。

?王國維:《文學小言》,徐洪興編選《王國維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頁。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徐洪興編選《王國維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版,第233頁。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頁。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張燕瑾、趙敏俐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選(清代卷)》,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383頁。

?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徐洪興編選《王國維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頁。

????王國維:《去毒篇》,徐洪興編選《王國維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132、131、14頁。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王國維散文》,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85頁。

??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王國維散文》,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頁。

??王國維:《文學與教育》,徐洪興編選《王國維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118頁。

?王國維:《人間嗜好之研究》,《王國維散文》,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頁。

?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俞玉滋、張援編《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1840—1949)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頁。

?王國維:《孔子之美育主義》,俞玉滋,張援編《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1840—1949)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頁。

?王國維:《教育家之希爾列爾(席勒)》,參見陳鴻祥著:《王國維與近代東西方學人》,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9頁。

?王國維:《霍恩氏之美育說》,俞玉滋、張援編《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1840—1949)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頁。

? 魯迅:《藝術論〈譯本序〉》,《魯迅自編文集(二心集)》, 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頁。

?王國維:《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43頁。

?吳其昌:《梁啟超傳》,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頁。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二十三》,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頁。

?〔51〕梁啟超:《梁啟超古典文學論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282、290頁。

〔52〕王國維:《人間詞話》,古吳軒出版社2012年版,第8頁。

〔53〕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張燕瑾、趙敏俐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選(通論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頁。

〔54〕梁啟超:《“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王修智主編《民國范文觀止》,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頁。

〔55〕梁啟超:《告小說家》,朱一玄編、朱天吉校《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頁。

〔56〕梁啟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孔祥驊著《國學入門》 (第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頁。

〔57〕朱正編著:《名人自述》,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頁。

〔58〕倪邦文:《自由者夢尋——“現代評論派”綜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頁。

猜你喜歡
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何為最好的小說開場白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7:06
小說課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我們曾經小說過(外一篇)
作品(2017年4期)2017-05-17 01:14:32
妙趣橫生的超短小說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29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閃小說二則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91亚洲影院|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亚洲免费三区|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自拍偷拍一区|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欧美黄色a|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91毛片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高清|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四虎综合网|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在线免费观看AV|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久久精品视频一|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天天摸夜夜操|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秋霞国产在线|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看国产毛片| 欧美色图久久|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无专区|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亚洲网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a天堂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综合色88|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伊人久综合|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九色综合视频网|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狠狠色丁香婷婷|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