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艾 陳偉東 張彩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也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如何促進多元主體協作行動,一直是基層治理面臨的挑戰。自2014年來,湖北省舉行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以此為契機,促進多元治理主體在社區公益服務和公共治理過程中協作,并帶動各種治理資源匯集到社區,從而發揮黨委領導的核心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社區居委會的基礎作用、社區居民的參與作用以及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
基于此,我們以2019年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為考察對象,收集相關數據,圍繞“社區公益創投如何促進社區治理,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一核心問題,從以下三個維度來進行分析:一是通過社區公益創投與社區工作者專業化的相關性分析,來回答社區居委會的基礎作用是什么、怎樣保障社區居委會基礎作用的發揮。在這里,我們將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歸結為三個方面,分別是社區工作者是否通過國家認證的資格考試等;是否參加過社區工作實務能力訓練;是否能運用專業方法,組織和引導居民參與,培育和孵化社區社會組織。二是通過社區公益創投與社區居民參與的相關性分析,回答社區居民是怎么發揮其參與作用的。三是通過社區公益創投與社區治理資源集聚的相關性分析,回答社區治理資源是如何匯集與下沉的。
在當代中國,建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中國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深刻變遷的產物,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迫切性①,也是我國從“強國家—弱社會”向“強國家—強社會”過渡的需要,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提出是我們當對社會治理規律認識深化的結果。②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國由“總體性社會”逐步進入“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帶來了“單位制”的逐漸解體, “單位制”的消解使個體逐步失去了單位的全面保障,也意味著國家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社會控制能力受到削弱,間接造就了“社會原子化”的現象。 “社會原子化”給基層治理造成了多數群眾不參與、少數群眾參與;多數人為私益而參與、少數為公益而參與;公益參與扎堆現象多、常態化少的現象。這些現象背后隱含著居民參與基層治理面臨缺乏參與動力,缺乏參與組織,缺乏參與能力,缺乏參與資源的問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我國也進行了20多年的探索,即從“社會管理”轉向“社會治理”,最終走向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
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在共建共治共享基本原則的指導下,黨委、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民眾等多元主體平等參與社會事務、相互依存的共同體。③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包含多元主體、集體行動、共同認知等核心元素。在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實踐中,政府處于中心位置,掌握最豐富的資源,引領治理;社區居委會作為社會治理的“行政末梢”,上連基層政府、下連社區居民,協助政府開展治理;社區居民作為社區的“主人”,是治理的重要成員,主動參與治理;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亦是治理的一份子,積極加入治理。但參與和加入,并不代表多元主體會集體行動且相互協作,達成共識。這其中,還需要一種聯結,將多元主體組織起來,協作行動。這種聯結既可以是目標或任務的聯結,也可以是情感的聯結。我們認為,由湖北省民政廳主辦的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就是一種項目的聯結。項目是政府完成社區治理目標的手段,通過搭建湖北省社區公益創投大賽這一平臺,將社區治理任務發包至社區居委會,由社區居委會策劃、引導和組織社區居民參與項目,并在此過程中培育和孵化社區社會組織,以滿足社區需求、解決社區問題。政府通過發包一系列社區公益創投項目到社區居委會,一是旨在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的基礎作用,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程度;二是希冀在此基礎上培育居民主體性,促使其深度參與治理;三是希望通過項目運作來促使各類治理資源向社區匯集和下沉,助力社區發展。
在項目的實操中,各類聯結尤其是情感聯結在逐步建構,這種聯結的建構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從社區層面來分析社會治理共同體,其實質就是社區認同,即社區共同情感的建構,重建共同情感需要讓人體驗到歸屬感和意義感,體現人的價值與尊嚴,培養對社會群體的依戀與忠誠④,情感在這其中就成為了社區治理多元主體的“粘合劑”,因為有共同的情感,才有共同的認知與行動。正是基于項目與情感的雙重聯結,多元主體才能相互信任、彼此協作,共建社會治理共同體。
2019年9月23至24日,由湖北省民政廳主辦、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城市社區建設研究中心協辦的“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在武漢舉行,此次大賽的主題為“建設幸福家園,我們共同行動”。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由各地市州的社區居委會以項目方式申報,經過一定標準的篩選,有71個項目進入最終的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最后入選的71個項目都會獲得相應的政府資助。政府資助旨在激勵社區居委會培育和孵化社區社會組織,促進居民參與,形成居民自治。以下是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申報和參賽項目的基本情況。
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在全省范圍內廣泛征集社區公益創投項目,各地市州共申報項目527個。從項目申報分布情況來看,受地區基礎條件、項目開展情況、地區重視程度、行政區劃規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地市州申報項目的地域分布呈階梯狀。其中,申報項目在40個以上的地區為第一梯次,共計4個,申報項目數占比46.3%。申報項目在25—39個的地區為第二梯次,共計5個,申報項目數占比31.7%。申報項目在25個以內的地區為第三梯次,共計8個,申報項目數占比22%。整體而言,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申報總數非常多,創下湖北省自開展社區公益創投大賽以來的歷史新高。相比湖北省第一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申報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的項目數量增加了407個,年平均增長率達27.9%,可見各地市州的參賽熱情在逐漸攀升。
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受篩選標準和數量限制,共有71個社區公益創投項目順利入圍。湖北省民政廳希望這71個參賽項目能在全省起到帶動作用,形成社區治理示范項目。71個參賽項目涵蓋社區樓道治理、環境治安、公益慈善、鄰里互助等多種類型,服務群體包括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等多類不同群體。項目按照功能分為公益金眾籌類和實體服務類兩種類型。公益金眾籌類項目是指以籌資公益資源為目的,通過鏈接資源,開展志愿服務、公益義賣、公益集市等多種方式籌集公益金,用于幫扶困難群體、開展公益活動等的一種社區公益項目。實體服務類項目的側重點在于服務,通過一系列方法與流程來動員社區居民參與、賦權與增能社區居民,從而孵化社團來開展志愿服務,為全體社區居民或特定人群(高齡老人、留守兒童、殘障兒童等)提供治安巡邏、環境保護、助殘幫扶、居家養老、教育輔導等志愿服務。
根據數據統計,71個參賽項目中,公益金眾籌類項目共39個,占比54.9%;實體服務類項目32個,占比45.1%。參賽項目具有完整的流程,所使用的方法、技巧具有專業性。總體來看,參賽項目從前期準備到后期完成所使用的流程不少于15步,如,鎖定目標群體、制定行動方案、細分執行團隊、推選社團領袖等;所使用的專業方法不少于10種,如,社群搜索法、團隊演練法、簽名法、社區漫步法⑤等。由此可見,通過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社區公益創投項目得到了發展,主要體現為項目類型更加豐富,流程更加完整,方法技術更加專業。
自2014年以來,湖北省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再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而此次大賽在發揮社區居民委員會基礎作用、社區居民參與作用以及社區治理資源優化集聚方面的成效尤為顯著。
首先,社區居委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其基礎作用在于組織和動員居民自治。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是社區居委會發揮基礎作用的基本前提,這主要是指,社區工作者擁有先進的社區工作理念,能夠使其運用專業的技術和方法,將居民有效地組織起來,引導和激發居民參與的熱情,促使居民自治。從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的成效來看,湖北省社區居委會的專業化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并充分發揮組織居民的基礎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社區工作者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衡量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程度,既要注重他們對社會工作理念、知識以及方法的應用情況,也要注重其理論知識和職業能力的考核情況。就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而言,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程度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量,一是項目負責人⑥接受社區工作實務能力訓練的平均小時數(小時),二是項目負責人的職業能力考核情況,即項目負責人持證(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率。三是項目負責人使用了多少種專業方法以及運用專業方法的靈活程度。
社區工作者接受能力訓練的小時數較長。從項目負責人接受社區工作實務能力訓練的情況來看,參加湖北省第六屆公益創投大賽的項目負責人總計接受社區工作實務能力訓練時長為9462小時。項目負責人接受社區工作實務能力訓練時長在70小時以內的,占比62.3%;項目負責人接受社區工作實務能力訓練時長在71個小時及以上的,占比37.7%。由此可見,通過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的舉辦,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區工作者的能力素質提升,有利于項目實施效果的增強。
社區工作者的持證率較高。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是由國家人社部、民政部組織制定并統一頒布的,反映了從事專門性社會服務工作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在參賽的71個項目中,有31名項目負責人擁有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占比43.7%,相比湖北省第一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項目負責人持證率增長了10.37%。由此可見,湖北省通過舉辦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在引導各地市州項目組織負責人通過考取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提升自身專業化水平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社區工作者專業方法的運用更加靈活。據統計,71個參賽項目中,項目負責人共使用了36種專業的方法,相較于湖北省第一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而言,專業方法增加了25種。在參賽的項目流程中,我們發現,社區工作者將各種方法交叉靈活使用,不像以往機械地在某個流程中固定使用某種方法,換言之,項目負責人已達致“方法隨著流程的改變而靈活運用”。
此外,社區居委會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充分提高了社區居民組織化程度。居民組織化是居民自主行動、自覺參與的重要條件。就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而言,社區居委會將“原子化”的社區居民圍繞共同的項目聯結在一起,培養共同的情感,增加認同,進而帶動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這表現為:
社區居民參與項目執行團隊的數量較多。從項目行動團隊數量來看,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的參賽項目執行團隊共266個,吸納社區居民骨干共3942人。71個參賽項目中,形成1—3個項目執行團隊的有35個,占比49.3%;形成4—6個項目執行團隊的有28個,占比39.4%;形成7個以上項目執行團隊的有8個,占比11.3%。由此可見,社區居委會通過社區公益創投項目的運作,吸納社區草根組織領袖、社區居民骨干、社區積極分子共同參與社區公益創投項目的策劃與運作,并將其整合為項目執行團隊,有力地促進了居民的組織化參與。
社區居民參與項目的行動人數較多。據統計,71個參賽項目中,帶動30名以內社區居民參與項目行動的有17個,占比23.9%;帶動31—100名社區居民參與項目行動的有26個,占比36.7%;帶動101名以上居民參與項目行動的社區有28個,占比39.4%。由此可見,社區居委會通過社區公益創投項目,不僅將社區居民骨干整合成行動團隊,同時也注重以此形成示范效應,引導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
居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作用和自治作用才得以確保。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將居民組織化繼續深化,但更加強調社區居民參與的公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社區居民的公益精神得到進一步激發。培養公益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是社區治理重要的內生力量。走出“私益”,關心“公益”是湖北省民政廳希望通過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希望看到的成效。就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而言,無論是申報項目還是參賽項目,更多培育的是國家所倡導的生活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和居民互助類社區社會組織,直接效益是吸引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公益服務活動,間接效果是社區居民更多的關心社區“公益”,而非以往單純地參與“唱歌跳舞”等娛樂類組織,自娛自樂。
社區志愿服務團隊數量較多。從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團隊的個數來看,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參賽項目共有由居民為主要成員組成的1030個社區志愿者團隊。其中,項目包含1—20個志愿服務團隊的有54個,占比76.1%;項目包含21個及以上志愿服務團隊的有17個,占比23.9%。可見,居民參與的形式已經由原來的自娛自樂轉變為參與志愿服務。可以說,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參賽項目有選擇地組織居民參與,進一步培育了社區居民的公益精神。
社區參與志愿服務人次較多。從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人次來看,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參賽項目所在的社區,共有18933名志愿者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從社區志愿服務所涉及的范疇來看,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參賽項目的服務范疇既涉及服務類志愿活動,也包括技能支持類志愿活動,服務群體既涵蓋特定群體,也包括全體社區居民。整體而言,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參賽項目的社區志愿者人次是湖北省歷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以來最多的,相比湖北省第一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增長了8倍,可見社區居民參與公益服務活動的熱情在不斷提升。
第二,社區居民參與治理行動不斷常態化。持續性的參與能夠夯實居民參與作用的根基。就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而言,無論是實體服務類項目,還是公益金眾籌類項目,都需要居民的持續參與。因此,社區公益創投項目的延續性情況⑦,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社區居民在參與治理行動過程中的持續性狀況。從項目延續性來看,71個參賽項目中,在原有的項目基礎上延續、演化而來的參賽項目有53個,占比74.6%;未參加過湖北省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新開啟的項目有18個,占比25.4%。總體而言,從單純的組建社區志愿者團隊到成立社區志愿者聯盟,再到社區志愿者隊伍不斷深化,走向公益金眾籌隊伍、公益集市隊伍的組建,這些具有延續性的項目也在隨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的常態化、專業技術的演進以及社區居民公益精神的加強而不斷持續開展。這促使了社區公益創投項目的深化運作,也逐步加強了居民參與治理行動的常態化。
第三,社區居民參與的內在化動力生成。居民的內在化參與動力,來自參與的獲得感。就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而言,此次大賽進一步提倡社區形成公益積分兌換機制,以此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的內在化動力,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的獲得感。據統計,本屆參賽項目所在的社區,有33個已經形成了健全的公益積分兌換機制,并通過公益積分獲取過程和積分兌換過程,加強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互動,激發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由于此次參賽項目類型的差異,部分社區所涉及的具體流程有所差異、且存在第一次參加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的項目,故有些社區正在制定積分、兌換清單,處于逐步形成社區積分兌換機制的階段。由此可見,通過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的舉辦,公益積分兌換機制得到進一步建設,從而給社區居民參與帶來了兩個層面的獲得感:積分獲取過程是社區居民提供志愿服務的過程,這個過程使參與公益行動的居民擁有獲得感;積分兌換過程是社區居民向其他治理主體換取所需服務、物品的過程,這種互動過程使其他參與的人擁有了獲得感。
社區治理資源是指社區治理實踐中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社區治理資源形式多樣,提供主體多元,既涉及現實性資源,如,政府財政資源、社區場地資源、轄區單位資源、社區居民閑置物品等,也包含潛在性資源,如,社區居民所擁有的人際關系等。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以項目為載體,通過社區工作者培育和孵化社區社會組織,帶動多元主體在協作行動中將各自擁有的治理資源匯集和下沉到社區,這是踐行“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參與良性互動”的有效途徑。
第一,政府財政資金助推技術資源輸入。阿基米德說, “給我一個杠桿和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將之延伸到社區治理中,意思就是以政府財政資金為“杠桿”,以湖北省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為“支點”,推動社區治理資源向社區匯集,以此“撬動地球”。據統計,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參賽項目所在的社區參加由地市州組織的社區工作實務能力培訓總次數達到200次,舉辦過社區工作實務能力訓練的地市州達到17個。由此可見,湖北省通過加大對社區工作實務能力訓練的資金投入,撬動各地市州也增加對社區工作實務能力訓練的支持力度,助推專業技術資源輸入社區,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
第二,社區公益集市促進民間資源匯集。社區公益集市,屬于公益金眾籌類項目。社區公益集市是社區居委會以公益為導向,以共享為目的,以參與為手段,吸納多方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鼓勵以社區公益集市為載體,與社區公益積分兌換制度相結合,促進民間資源的匯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社區公益集市鏈接了豐富的資源。從社區公益集市鏈接的資源來看,參賽項目所在的社區,通過社區公益集市鏈接的資源主體多元、類別廣泛,這些資源主體涵蓋轄區單位、愛心商戶、銀行、保險公司、廣告公司、醫院、旅行社、有技能的社區志愿者、普通社區居民等,資源類別涉及食品、生活物品、社區志愿者的技能(剪發、水電維修等)、二手書籍、綠植等。據統計,湖北省第六屆公益創投大賽參賽項目所在的社區共開展公益集市80次,共吸納了18601人次參與。可見,社區公益集市在促進社區參與方面,能夠有效拓展參與主體,吸引一批愛心公益組織、企業、居民參與其中,提升了參與的公共性。同時,社區公益集市的舉辦有利于社區公益積分兌換制度的建立,通過舉辦公益集市,可將更豐富的物品種類納入其中以滿足社區居民的多種需求。此外,在社區公益集市上將自己的公益積分兌換成相應物品或服務,還能增加社區居民參與的獲得感,形成“好人做好事,有好報”的公益價值指引。
社區公益集市資源鏈接量⑧較多。從社區公益集市鏈接的資源量來看,參賽項目所在的社區,通過社區公益集市共鏈接資源量33.58845萬元。其中,鏈接資源量在0.5萬元以內的社區占比46.1%,鏈接資源量在0.51—1萬元的社區占比30.8%,鏈接資源量在1.1萬及以上的社區占比23.1%。可見,社區公益集市對于推動民間資源匯集具有極強的促進作用,能夠有效開發和整合社區資源,助力社區公益創投項目的順利實施。
社區公益集市與社區公益積分兌換有效結合。從社區公益積分總量來看,參賽項目所在的社區公益積分總量為1876583分。從開展公益集市兌換公益積分的情況來看,社區公益集市共兌換公益積分422418分,占比22.5%。可見,社區公益集市不僅能夠作為促進社區多方參與的平臺,還可以作為公益積分的兌換平臺,推動社區公益積分的兌換工作,豐富積分兌換類別,增強社區公益積分兌換的可持續性。
湖北省經過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的沉淀與積累,在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中,充分發揮了社區公益創投在城鄉社區治理的牽引作用,提高了社區公益創投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明顯成效,并積累了一定的可行性經驗。
《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要求,“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全國各地都十分重視提升社區工作者的專業能力,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持證率,但仍然會出現社區工作者理論知識與實務能力脫節的現象。反觀湖北省通過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已經打造了一批具有“四專”特征的社區工作者團隊,即擁有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資格,能夠從事專業工作(組織居民參與)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為解決社區工作者“會考不會用”的難題提供了建設性思路。從對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的項目負責人的數據整理中可以看到,參賽項目負責人均是社區工作者,其中屬于正職⑨的社區工作者有50人,占比70.4%;非正職的社區工作者有21人,占比29.6%。由此可見,社區工作者利用自身專業知識,通過社區公益創投項目的策劃和運作,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鍛煉了自身專業能力,提高了自身專業化程度,進而保障了社區居委會基礎作用的發揮。
《關于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見》提到,要“加快發展生活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和居民互助類社區社會組織”。全國各地根據指導意見,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扶持力度,以期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但現在,社區仍面領著文體娛樂類社區社會組織較多,從事志愿服務類的社區社會組織較少;如何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扎根社區、貼近群眾的優勢,廣泛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雙重困境。目前就湖北省而言,通過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已經引導社區培育了大量的公益慈善類組織。從對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數據整理中可以發現,參賽項目所在社區共培育了261支社區公益慈善類組織。其中,培育公益慈善類組織在5個以內的社區有56個,占比78.9%;培育公益慈善類組織在6個及以上的社區有15個,占比21.1%。可見,湖北省通過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堅持問題導向、公益導向,在引導社區培育和發展公益慈善類組織方面形成了可行性做法和成效,從而促使社區社會組織從自娛自樂逐漸轉變為開展為民服務、志愿服務、鄰里互助等活動。
《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提到,“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能力” “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如何實現社區居民參與、組織居民開展自治,一直是全國各地社區治理實踐探索的側重點。目前,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在發揮社區居民參與作用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也意味著湖北省在探索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和居民自治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啟示:第一,通過居民組織化來推動居民參與和居民自治。從社區治理實踐角度來看, “原子化”的個體,如果無法有效的組織起來,便如一群“烏合之眾”,無法集體行動,更難成為社區治理的中堅力量。湖北省通過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提高社區工作者專業化程度,破解社區工作者“會考不會用”難題,打造了“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以社區公益創投項目為載體,讓專業的社區工作者將“原子化”的居民組織起來,形成項目執行團隊,建構緊密的聯結,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引導和動員居民參與和居民自治的基礎性作用。第二,通過加深培育公益精神來深化居民參與和居民自治。居民組織化并不代表社會居民參與的公益化,娛樂性組織有交往、有互助但缺乏公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湖北省通過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采用湖北偉創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發展中心所研發的將居民引向公益的具體流程,增強了社區居民參與的公益化。同時,建立社區公益積分兌換機制,搭建社區公益集市平臺,促使社區居民參與持續化,提升社區居民的獲得感。
伴隨著社區公益創投項目的深入推進和開展,在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取得不少成效和經驗的同時,也顯現出了湖北省社區治理依舊存在部分不足。未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提升:
社區公益積分是記錄公益實施者做好事、行善舉的方式之一,是作為對公益實施者嘉許回饋的一種憑證。在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中,各社區通過制定積分、兌換清單,建立社區積分兌換機制,激發社區居民參與動力。但也出現了社區不同,所制定的積分、兌換標準不同的情況。為增強社區公益積分制度的適用性,充分發揮公益積分的最佳效益,我們認為,需要加快制定統一的公益積分兌換標準體系,以頂層設計夯實其發展基礎。一方面,加強制度供給。湖北省可出臺實施社區公益積分兌換的具體細則,形成統一的公益積分清單與積分標準,兌換清單與兌換標準,公益積分兌換的相關操作辦法。另一方面,加強資源保障。湖北省可通過建立公益基金和開放部分政府公共資源來為社區公益積分兌換提供保障,如,設立政府支持專項經費、設立社區專項公益金、開展社區眾籌以及開放政府公共服務資源、社區公益服務資源等用于社區公益積分兌換。
社區治理需要資源的支持,包括榮譽資源、場地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經濟資源等,以保證社區治理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湖北省第六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中,以政府財政資源輸入資金支持、技術支持、人力支持,在帶動社區治理資源匯集和下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們認為,應繼續加大資源的輸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資源撬動社會資源的杠桿作用。一是繼續加大對社區治理的資金投入。引導地方政府向社區治理領域投入資金,發揮省民政廳對各地市州的示范帶動效應,如,增加對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引導資金,各地市州根據“工作信號”,也會相應地增加投入。二是發揮社會力量的資源輸送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向社區治理輸入資源,調動更多的資源匯集社區,豐富社區治理資源的種類。如,利用湖北偉創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發展中心等專業社會組織助推社區治理技術資源輸入;發揮湖北省慈善總會公益性社會團隊助推社區公益資源的配送等。
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是社區發展的重要力量。湖北省通過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打造了一批專業的社區工作者團隊,他們能夠應用專業知識、技巧,促進社區居民參與,增強居民的參與能力、自治能力。因此,為繼續培養更多具有專業能力的社區工作者,我們認為,應該不斷加強社區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建設。一方面,繼續開辦社區工作實務能力訓練班,增強社區工作者的項目設計能力、管理能力、督導能力,提升社區公益創投項目的實施效果。另一方面,繼續以問題為導向,以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為重點,激發社區工作者、社區居民以及社會組織的協作,更充分地發揮社區居委會的基礎作用,社區居民的參與和自治作用。
注釋:
①公維友、劉云:《當代中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理路探析》,《山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②③張磊:《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及其構建可行性研究》,《重慶社會科學》2019年第8期。
④成伯清:《社會建設的情感維度———從社群主義的觀點看》,《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⑤相關專業方法由湖北偉創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發展中心研發。從2014年至2019年,湖北偉創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發展中心每年春季定期與湖北省民政廳合作,舉辦湖北省社區工作實務能力培訓班,教授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及社區工作理念。文章所使用的方法和理念均來自2019年3月6日與湖北偉創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發展中心負責人的座談以及湖北省歷屆社區公益創投大賽的參賽項目PPT。
⑥湖北省系列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參賽項目均是由社區工作者作為項目負責人進行策劃和運作的。因而,從項目負責人的信息采集中,可以看到社區工作者的相關情況。
⑦延續性狀況是指從2014年以來,社區居委會培育和孵化的社團一直存在并持續運行。
⑧資源鏈接量由社區所鏈接到的資源,按照市場價格進行等價折算,然后換算得出。
⑨以社區工作者工資待遇作為參考,社區書記、社區主任、社區服務站站長享受正職待遇。因此,將項目負責人為社區書記或社區主任或社區服務站站長作為正職人員進行統計,其他作為非正職人員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