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長春市郵政儲蓄銀行 劉陽沈陽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吳云勇(通訊作者)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飛速提高,經濟、政治、文化影響力都得到了大幅增強。當前,中華民族正以一個全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不再處于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也不再僅僅為了溫飽而努力奮斗,我們正朝著更高質量的生活,朝著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闊步向前。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需要認清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已經不足以滿足人民的需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新的時代背景,而且在新時代背景下更為關鍵的是要把握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必要性與其涉及的主要方向,有的放矢地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而且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被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位置,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五中全會上,又分別對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法律制度和綠色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規范,力求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十九大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給予了更新、更具體的闡釋,同時也再次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并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給予了引領性的指導,十九大報告中有關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部分的內容也必將引領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發展。
人與自然本應是和諧共生的,人類各方面的發展都需要依托于自然。損害自然,實際上也是在損害人類自身的切實利益,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所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但是現實情況卻有些差強人意,尤其是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往往為了片面地追求經濟的增長速度,而忽略了經濟增長質量;缺乏生態保護意識,也忽略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肆意地揮霍資源、排放污染,忽視了保護自然的重要作用,讓自然環境遭到了極大破壞。雖然自然環境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但是自凈需要周期,需要時間,而當前的很多生態破壞早已遠遠超過了環境的承載力,而且造成了許多難以恢復的破壞,對于自然的傷害更為持久且難以彌補。由此可見,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的損害,進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與此同時,面對那些由于污染而變了顏色的河流湖泊,面對那些由于過度開采而變得光禿禿的大山,面對各個地區揮之不散的霧霾天氣,面對那些堆積如山難以處理的各種垃圾,還有很多生態遭到破壞的現狀,為了給人民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讓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切實的提高,黨中央近些年來在不斷嘗試進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力求借助體制改革來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讓人民群眾可以過上滿意的,既能“生存”又有“生態”,既可以滿足“溫飽”又實實在在做好“環保”的和諧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分別是: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并且對此四方面內容分別進行了深入地解析。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部分的系統闡釋是所有具體實施路徑的直接指導。中國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具體路徑選擇可以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下,在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下,結合十九大報告的方向引領進行多元化、高水平的路徑安排。由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具體路徑涉及方方面面,我們將主要從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生態文明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具有時代特色的生態保護文化宣傳、加強生態環保區域建設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綠色經濟的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趨勢,無論是發展綠色金融,還是發展綠色產業,甚至為了環保而進行系統的產業升級都是綠色經濟長足發展的直接表現。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是較為根本的一個具體路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經濟發展方式也同樣可以影響到國家的方方面面。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經濟發展應遵守的基本原則,雖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發展曾經片面的追求發展速度,但是此時的中國已經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進行經濟轉型以發展綠色經濟可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
(1)綠色金融是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綠色經濟涉及的方方面面中,綠色金融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融通,企業的擴張離不開資金的周轉,項目的實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因此在金融領域融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相關要求,可以從根本上引起各界對綠色經濟的重視,也利于真正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
(2)綠色產業是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綠色產業主要是指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清潔生產產業等,此類產業堅持清潔生產的理念,運用綠色生產的創新技術,發展低碳型、環保型、可持續發展型產業,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產業結構。綠色產業的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促進一些產業實現產業升級以適應當前對于生態環保的整體需求。在眾多綠色產業的發展與支撐下,綠色經濟得以更加蓬勃發展。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明確相關政策法規的具體范圍,并根據制定的政策法規來嚴格的實施與監管是必不可少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無以約束行為,只有制定明確的生態文明相關政策法規,并嚴格按照法規文本實施與監管,才能減少“公地的悲劇”不斷發生。一方面需要對各種現有資源進行確權,無人管轄,無人歸屬的資源很容易無人保護,從而過度損耗,但是確權之后的資源則會有專門的人來管理和監督。無論是“河長制”來規范河流,還是“農村土地產權確權”來規范農村土地的使用,都是為了在明確的產權歸屬下進行最佳的資源利用與資源保護。另一方面,還需要對損害自然生態的行為進行法律規范,對于破壞生態環境、過度利用自然資源等行為要進行法律上的懲罰,以此來形成威懾力來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同時,除了要有明確的法律文本和政策文本作為規范與良性引導之外,還需要系統的監督體系作為支持,做到政府監督、同行業監督、全民監督等共同發揮監督作用,從而可以更好地促進法律規范與政策支持,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作用,進而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新時代背景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因此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成為當前新時代的一種新追求。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除了在經濟、政治層面要進行綠色改革外,在文化層面上的改革也刻不容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需要廣大的人民群眾予以密切的配合,需要各行各業堅持環保信念,擴展環保意識,以便共同促進生態文明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如何讓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就變得更為重要。新的時代有新的時代要求,也有新的時代特色,在網絡發達、AI技術先進、宣傳手段豐富多元的當下,做好具有時代特色的生態保護文化宣傳,可以讓各行各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能夠同時獲得相關的生態保護信息,可以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規,可以借鑒其他地區或其他企業的先進經驗,從而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自身所有的劣勢,依法依規、跟上時代潮流處理好生態保護問題,共同促進生態發展,從而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需要切實加強生態環保區域建設。經過多年的過度砍伐、過度放牧、過度開墾、過度灌溉等不合理開發,已經造成了一些地區出現土地沙漠化、荒漠化、鹽堿化等問題。污染物不經處理的排放,各類垃圾的任意堆放,工業廢氣的肆意排放等問題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于生態建設越來越重視,對于一些遭到破壞的地區實行了保護與恢復工程,在荒漠化的地方建設生態廊道,在全國各個地區大量的植樹造林,對河流進行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對廢氣排放進行統一的規范與監管,打贏藍天保衛戰等。在國家的重視與保護下,原本已經遭到生態破壞的地區,很多又重新煥發了生機。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完成的,它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慢慢恢復,因此加強生態環保區域建設,對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而對于那些本就未曾遭到過破壞的地區來說,更應作為生態環保區進行妥善保護,從而同時維護生物的多樣性,讓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綜合質量得以提高。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當前新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時代背景,以“五位一體”的新格局來促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相融合,以十九大報告為總體指導思想來具體實施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各項具體路徑,更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到21世紀中葉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定能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