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蓮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與不斷深入,不少新穎性、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情境教學法也是其中之一,對課堂教學有著很大影響。所謂情境教學法,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創設或引入以形象為主體和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場景,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輔助他們理解所學知識,使其心理機能得以發展。由于英語是一門外語,在我國大部分學校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校,十分缺乏相應的語言環境,教師可借助情境教學法讓課堂更加精彩,帶領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掌握英語語言,同時增強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為讓學生盡快同英語語言建立聯系,教師需盡可能采用英語組織教學,營造真實的英語情境,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他們,使其運用英語與同學、老師對話,努力實現全英式課堂(肖秀影2019)。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運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英語語言講解、總結和歸納知識,引領學生在真實的英語情境中感受英語語言氛圍,使其慢慢養成運用英語交流的好習慣,讓英語課堂更精彩。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用英語與學生進行簡單的問候,然后在課件中出示一幅學校的圖片,設計導入語:“What can you see?Do you like your school?I usually get to school by bike,but sometimes on foot.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要求他們根據真實情況回答,如:“I ride my bike;I go bybus.”等。接著,教師講述:“Ifyouarehere,butyour school is in Shanghai.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引領學生說出常用的出行方式,即“I take the bus/plane/boat/ship/car/taxi;I ride a bike/motorbike.”等。教師追問:“Do you know any other way?”師生一起歸納出行方式與常用短語。之后,教師詢問:“How long does it take?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讓學生依據具體情況說出自己從家到學校所用的時間,及兩地之間的距離。隨后,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問答活動,使其了解彼此去學校的方式、時間和距離。這樣,教師始終運用英語組織課堂,帶動學生運用英語交流。
初中生仍然處于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的年齡階段,他們對一些具體、直觀的事物較為感興趣,理解速度也更快,記憶得也更深刻。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借助情境教學法打造精彩課堂時,可以利用身邊的實物或者常見的實物創設情境,將教材內容真實、具體地呈現出來,誘發他們的感性認知和形象思維,降低其知識學習與理解難度,使其將英語知識與實物聯系起來,高效地理解所學內容(徐婧 2020)。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確認物品的所有權”,主要圍繞教室內學生身邊的常用物品展開,教師可以就地取材,使用實物創設情境,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收集常用的文具各一個,包括鉛筆、鋼筆、教材、橡皮、直尺、鉛筆盒、書包、筆記本和字典等,擺放在講臺上,營造情境,拿起一支鉛筆詢問學生:“What’s this in English?”學生說出:“It’s a pencil.”教師追問:“Do you have a pencil?”學生將會回答道:“Yes,I have.”以此類推,教授 pen,book,eraser,ruler,pencil box,schoolbag,dictionary等詞匯,使學生易于理解。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在組內每人貢獻一種文具混合在一起,由組長開始隨機拿起一件文具逐個詢問本組成員物品歸屬問題,如:“Is this/that your pencil?”使學生根據真實情況作出回答“Yes,it is.It’s my pencil.”或“No,it isn’t.It’s her/his pencil.”要求他們輪流變換角色和物品反復展開練習,由此進行描述物品歸屬句型的練習。如此,教師利用實物引出本單元的新單詞和句型,營造了真實的識別物品所屬情境,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了簡單的口語交際活動,體會了指示代詞、一般疑問句的用法,使其在情境中學會詢問物品屬性及辨認物品所有者,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多個行業與領域,當然包括教育教學領域,而且大部分學校已經配備齊全的多媒體教學設施,這為情境教學法的實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硬件支持。在現在的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內容引入信息技術設置情境,通過播放音樂、視頻、動畫或展示圖片的方式,將靜態化的英語知識變得動態化,將無聲變為有聲、文字變成畫面,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改善他們的學習效果(崔紅艷 2019)。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7 It’s raining!的過程中,本單元以談論各種天氣為主,教師可以事先通過網絡渠道或者自己拍攝的一組常見天氣的視頻或圖片,包括下雨、刮風、多云、晴天和下雪等,制作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課件,展示圖片、雨聲、風聲、雷聲等素材,實現各種天氣情境的再現,并逐個詢問:“How’s the weather?”指引他們結合多媒體資源學習 raining,windy,cloudy,snowing等天氣類詞匯,使其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和感知英語語言。接著,教師可以播放一則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視頻,搭配問題:“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Shanghai,Chongqing,Haerbing,Haikou...?”,指導學生結合視頻材料說出各地相應的天氣情況,使其學習詢問天氣的句型及回答,然后講述:“If you are in one of the places in the picture above,talk about the weather.”組織他們兩人一組練習對話,如:“A:What’s the weather like?B:It’s windy.”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模仿天氣預報,結合視頻寫一篇介紹中國重要城市天氣的短文,使其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在情境中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與創造性任務,引導學生將所學語言知識和生活整合起來,能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讓課堂更精彩。
英語是一門典型的語言類學科,在生活中運用范圍較廣,主要用來溝通、交流和表達等,以口語交際和書面寫作為主,學習一門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運用。對于初中英語教學來說,要想借助情境教學法讓課堂更加精彩,教師就需認真研讀教材內容,從中發掘與提取生活化元素,巧妙借助語言、實物或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上模擬生活化情境,吸引學生主動開口表達,使其學會在具體語境中應用英語語言,鍛煉他們的交際能力(馬麗麗 2019)。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的Section A部分時,該模塊主要通過介紹服裝,學習談論服裝的價格與顏色。教師可以利用衣服巧妙模擬生活化情境,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組服裝店的畫面,及常見的服裝,如帽子、襪子、T恤、短褲、毛衣、鞋子、裙子等,指引學生學習 hat,sock,T-shirt,shorts,sweater,shoe,skirt等服裝類詞匯,然后拿出一雙襪子講述:“I have a pair of socks.It’s three dollars.”并結合其他服裝依次詢問學生:“What’s this?What are these?Howmuch is/are...?”要求他們仔細觀察,注意跟讀與模仿,及時作答:“It’sa/an...They’re...It’s/They’re...dollars.”使其在師生互動中進行簡單的對話練習,初步使用所學知識交流。隨后,教師引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生活化情境中圍繞“買衣服”設計對話,使其結合以前學習的知識自由編創和表演,分別扮演顧客與售貨員角色,如:“A:May I help you?B:Yes,please.I want a skirt.A:What colour do you want,Blue or yellow?B:I like the yellow skirt.A:Here you are.B:How much is it?A:It is thirty-two dollars.B:OK.”借此鍛煉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根據知識特色與學生的身心特點,借助情境教學法,引領他們在各種情境中學習、練習,應用英語,充分體會英語語言的魅力和價值,使其在課堂上學得輕松、有趣和愉快,不斷提升英語課堂的精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