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大學經濟學院 任倩
我國的新冠疫情開始于武漢首例新冠病例的出現,到之后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這是全球的大流行,再到現在已經形成全球性的疾病,截至目前新冠疫情發生已半年有余,在此期間實體經濟的發展也遭受到沉重的打擊。由于國家實行嚴格的出入管控制度,全民實現在家辦公、在家學習的現狀,這種狀況雖然有效地緩解了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但是全國經營性實體經濟行業大多處于停工歇業狀態,尤其是對于最基本的消費、出口等,造成了嚴重的打擊。以實體經濟較強的會展行業來說,會展行業是以展覽會議、溝通等形式,為展物展覽、銷售所提供的一個場所,會展業在之前一直是以實體物品為主,讓觀展者近距離地接觸實體物品,然后了解其所具有的屬性和商業價值,在會展中心,形成銷售方與消費者直接溝通達成一個成本較低且服務集中的商業模式,有助于展物的潛在價值或品牌價值能夠直觀地被購買者所觀察到,為商品的銷售提供了另一種途徑,也能夠非常直接地聯系銷售者和消費者。而在疫情期間,會展業的發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遏制,它們面臨的實際困難和生存狀況需要進一步進行相關舉措的分析。作為實體經濟的一部分,如何在后疫情期間推動會展業的發展,是一個需要值得深思的問題,會展業的策略探討將會對實體經濟之后發展提供新的參考價值。
前期,疫情的持續升溫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影響了短期GDP的增速。其直接影響為消費支出受到直接沖擊,部分行業甚至凍結[1]。從企業方面,部分企業由于員工沒有及時復工,資金流動不足,導致眾多企業停產。公司也需要在疫情期間持續繳納相應的員工保險,以至于企業的資金周轉不靈,導致很多企業在疫情期間宣布破產。短期來看,人員流動急速下降、交通、零售和房地產等行業受到一定影響;長期來看,國內的市場信心與預期可能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其投資的行為[2]。到目前為止,新冠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我國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也秉持著對經濟利益的維護,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盡量降低總的經濟損失,鞏固長遠大局的發展,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的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方面沒有變化[3]。在目前形勢下的會展業的發展,應該以線上、線下結合為基礎,提高適應疫情期間發展的創新行為,思考更多的發展形式,發展方向實行多個營銷戰略和展覽策略的展覽模式,想出多種形式的展覽。與此同時,國家應給予會展業一定的資金和人員支持,提高會展業從業人員的信心,盡量彌補在疫情期間的損失。國家應實施好逆周期調節,針對后期的疫情防控和資金等問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常備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保障金融市場的有序進行[4]。短期通過支持性措施保障經濟不要下滑太快,長期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激活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升潛在的經濟增長率[5]。與此同時,不能對資本市場過度干預[6],一種是外生沖擊,這期間產生的市場過度反應是理性的反應,由于疫情期間對出口的影響,在疫情逐漸緩解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外開放,加強資本的流通,使經濟恢復正常的秩序。為解決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而導致大量企業破產的問題時,當務之急是要通過構建確定性來穩定預期,迅速控制疫情傳播速度和影響范圍,緩解、消除經濟活動者的恐慌情緒,減輕疫情對經濟的沖擊。
總之,我們應以一個理性的態度,國家也應該出臺相對應的政策,按照市場正常的發展規律,發現會展業的潛在價值和發展優勢,形成一種新的會展業舉辦模式,同樣也可以發展會展業的附加產業,利用其文化地域特色,從新的角度出發,挖掘出更大的潛力,使會展業在疫情期間能夠持續穩定的發展。
會展業是明顯的實體經濟,在運行期間,實體經濟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由于人們處在自我封閉環境,而沒有形成像會展那樣的討論溝通的一個聚集形式的商業會議。在疫情期間實體經濟出現較明顯的經營困難,特別是會展這樣一個需要基礎設施,其中包括選址、通信等固定的花費,所以停工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以三四線城市為主的地區,經營狀況就更不容樂觀,在前期雖然出臺了相關的減免房租的政策,但是有一部分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仍不能復工。
由于疫情的影響,會展業沒有如期舉行,導致會展行業的有些員工無法得到工資的支付,也導致了員工對這個行業的未來預期產生影響,對其職業生涯的信心造成一定的打擊,這種工資保障不穩定的現象,也會造成人員的流失。
近幾年會展行業在國內外聯系密切,會展產品也逐漸銷往國外。國內的會展行業人員樂于吸收國外的相關經驗和掌握相關知識,而疫情恰恰遏制了國內外的交流,也影響了會展業的發展,使國內外的大量訂單變成了存貨,形成了相應的成本,加重了會展行業的負擔,疫情切斷了國內外的交流,影響了短期收益的同時,也影響了未來合作的達成。
在企業方面,由于疫情期間沒有收入來源,但是存在固定的成本,導致企業的利潤下降,也加劇了大部分企業的財務壓力,擾亂了原來企業的財務計劃,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著生存困難。在政府方面,疫情的發生本身影響了國家的開支和收入,而疫情后期國家要面臨增加對中小企業以及其他支出的投入,這更加劇了政府的財政壓力。
在目前疫情稍有緩和的時期,會展業的復工逐漸推進,但這種突然的復工會造成會展業的基礎設施訂購不明、會展產品的來源不清,相對于會展業上游產業的生產和運輸的設備可能還未完全恢復,如果此時出現會展相應的設備提供者對價格進行抬高,就會造成會展業的壓力,出現設施不足等情況,也會影響到會展業的如期舉行。
從上述可知,隨著疫情的擴散、控制到好轉,實體經濟呈現出相同的態勢,而其中的會展行業也深受影響,不論是在基礎設施的花費,還是國內外的交流,以及財務的壓力和相關產業鏈的影響下,都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所以在后期疫情得到控制以及好轉之后,怎樣來改善這種境況,我們需要把會展行業的現狀和在疫情期間新的發展模式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創新性的會展業商業模式。
后疫情時期是人員逐漸復工的時期,抓住此時期發展的機遇,在控制疫情的同時,利用財政、貨幣等政策,支持會展業的正常復工和正常運行。與此同時,會展業也應該抓住時機,全力發展經濟,以彌補疫情期間所造成的損失。
在對疫情期間進行監測的同時,國家應出臺相關的經濟政策,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抓住政策效果的關鍵。
3.1.1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國家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保障會展行業的貸款等業務,使其在疫情期間的固定成本花費損耗降低,同時降低會展行業的財務壓力,并實施新的財務計劃,也彌補了停工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政府要展開調查,關注會展行業以及其相關行業的關系,對其進行業務和財務上的支持和指導,也應該根據會展業的特征進行相應的財政補貼。對于三四線城市應該進行相應的補貼,降低其融資成本,使其能夠在后疫情時期進行穩定發展從而帶動經濟增長。而貨幣政策可以相對靈活,要結合多種貨幣政策其目的在于保障市場的流動性,提升會展行業的發展信心,提高對行業人員未來的預期。
3.1.2 刺激消費
在疫情期間,居民個人消費的實際占比有所下降,所以應該加快消費者對于消費的心態調整,應該慢慢脫離對經濟的悲觀情緒,因為長期處于自我封閉隔離的狀態,會導致居民對市場經濟的恢復信心不足,所以造成消費不足。國家應該大力倡導刺激消費,對會展業的會議進行宣傳,其目的是保護未來消費復蘇,讓人們更加了解會展業,并且提高人們對會展業的信心。
3.1.3 促進出口
疫情遏制了國內外會展業的交流和發展,為了在出口方面獲取新的訂單,外交部門應該加強國際的合作和防御的配合,恢復健康人員的跨境活動,鼓勵會展業通過網絡和視頻等手段加強出口。在對外開放中,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國家也應該對出口企業進行相應的優惠政策,緩解其在疫情期間發展困難,政府要支持并加強中國和國外企業的合作,積極建立疫情之后新的全球產業鏈,相關部門也應該對其活動進行引導、監測和服務。
3.1.4 社會保障
上述的財政、貨幣政策可以維持企業的生存,促進其穩就業。但是疫情期間,企業的租金成本和員工工資等導致的相關人員生活困難,政府也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保障服務功能,實行相應的救濟,補齊民生短板,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所需要的醫療衛生等費用,政府應該大力資助,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改善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3.1.5 穩定疫情形勢,避免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
有關學者利用希斯的模型反映突發公共事件的不確定性的沖擊對經濟的影響,得出不確定性因素的提高,會讓企業家和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的信心產生影響,導致企業家的悲觀預期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所以國家應繼續支持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生產以及推廣,穩定疫情的形勢,為經濟的恢復注入確定性因素,讓民眾看到希望。
以上從政府的角度簡述政府在后疫情時期應該發揮的作用,這些都對會展業的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由于疫情的影響,會展業的線下復工還沒有完全實施,所以應該創新會展業的發展模式,通過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設置模擬展廳,用高新互聯網技術形成3D切實體驗觀感,讓觀賞者身臨其境。同時在網站平臺上大力宣傳,結合區域優勢以及當地的會展優勢和潛在的價值,創造品牌效應,改變其產品固有的符號和元素,更加貼近人們,并且能夠引發大眾共鳴的元素,同時學會吸收熱點話題,將展品與話題相結合,打造一款吸引大眾觀賞的線上主題會展。會展業獨有的線下獨特的交流方式——集中服務,也可通過線上達成商業合作,利用這種集中服務的優勢,提供給投資者一個非常大的選擇范圍,有利于會展行業吸收投資以及與投資者建立長期的商業合作。創新會展業模式是對實體經濟的一個示范,對同類型企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會展業應該在發展的同時逐步發現新的發展方式和新的表現形式,抓住機會,運用到自身的發展上。新的發展模式能夠在激勵企業發展潛力的同時,加強投資者的意愿,改善投資者對企業的預期,增加投資,從而協助企業獲取更多的訂單,為復工作出更好的準備。
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疫情期間運營成本高、資金壓力大和營業收入少、訂單減少等問題都會變成影響會展行業復工的因素。而在復工之初,如果是具有一定品牌效應的會展行業,將會以較其他會展行業更高的速度發展,所以會展行業的品牌建立也是極其重要的。正如產業的發展需要帶動,品牌的力量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會展業要抓住其當地的特有屬性,呈現出與其他地區的不同,發展更有知名度的展品,樹立一定的品牌意識,制定其發展路線,也要對各種資源加以整合,選取具有內涵的展品,并且把展品的內涵用一定的方式展現出來,吸引大眾觀賞,并在大眾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使大眾對此會展產生積極的態度,增加大眾對會展業的信心和信任。
綜上所述,會展業是具有實體經濟特征的一個行業。在疫情期間,不管是從自身還是其相應的產業鏈上,都可以看出疫情對其的影響。但是在后疫情時期,國家和會展業應該作出相應的調整,國家應在政策上予以會展業支持,而會展業也應該根據自身的條件通過創新來發展自身的潛在優勢,以創造會展業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