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學生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教育部2012)。近年來,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學校英語科組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探索英語教學的多種實踐形式,經過反復嘗試,已初步嘗試超越傳統教學的各種邊界,實施跨學科的教與學、創新課外活動的形式、完善學業評價體系等,使學生的英語學習真正成為一種關乎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個體經驗情感的整體性學習。
2016 年,教育部全面提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總要求,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可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這標志著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教學將轉向以核心素養為核心的學科育人。打破傳統學科教學界限,實施跨學科教學與學習成為必然選擇。近兩年,學校英語科組通過踐行“無邊界學習”理念,嘗試了跨科綜合教學及學習活動。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教學內容必然會承載各個學科的知識。深圳牛津版初中英語教材涉及文學、數學、歷史、物理、地理及生物等內容,其中文學與歷史科目內容占比較大。開學之初,學校帶領年級組全體教師實施跨學科教研,確定本學期跨科教學的具體內容,如Great explorations 模塊被選作實踐對象,首先,歷史老師從自己學科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帶領學生研學鄭和下西洋、張騫和絲綢之路、玄奘西行取經、中國現代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及政治意義;地理老師則帶領學生研學這些重大活動所走路線的地理特征和天氣狀況,與學生一起分析這些歷史偉人所經歷的苦難,感受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其次,語文老師引領學生學習寫作技巧,在寫作中塑造幾位民族英雄的光輝形象,并對中國歷史事件作出述評。最后,英語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英語篇章閱讀,幫助學生用英語表述中國的歷史及文化。
跨科學習主題活動更關注知識的連接與融合,圍繞統一主題開展不同學科的教學,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促使學生多方面的長足發展。
近幾年,學校招聘了不少名校畢業生,他們專業知識水平高、英語聽說素養好,還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課外主題活動。英語節期間,由英語老師負責發出倡議,在校招募非英語任課教師作為志愿者,與學生一起,開展大型師生口語交際活動“Talk to teachers”,總能引爆學校全體師生一起用英語“談天說地”的熱情。在這場口語交際中,學科的邊界被打破,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與各個學科的知識相融合,學生的交流熱情被激發,英語思維與口語表達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打開了全新的方式,很多學生因為見識到非英語學科老師出色的口語而更欽佩、喜愛自己的老師,進而更喜歡學習該學科的課程。
“破界與融合”的概念在如今校園課程的探討中越來越常見,相對于界限分明的分學科學習,跨科融合的主題活動則更能激發廣大師生學習的熱情(施健斌2017)。開展跨學科學習和協作學習活動,可以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促進教學內容的融合,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增強他們的知識與技能之間的關聯性,使其學會學習,進而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同時,破除學科間的壁壘,通過有效拓展、融合建構,實現學科間的融合,從而探索英語課程綜合實踐的新理念、新路徑、新樣態,拓展“無邊界學習”的內涵與外延。
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途徑之一,能為學生的語言實踐和自主學習提供更大的平臺。為了營造全體師生學英語、說英語、用英語的校園英語學習氛圍,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發展,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每學年均設立英語節,期間組織豐富多彩的英語競賽展示活動,常規的有英語誦讀比賽、英語戲劇比賽、英語辯論賽、師生英語演講比賽及英語美文朗讀比賽等。除承接區里的各種比賽之外,學校在“無邊界學習”理念的引領下,還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與需求,組織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因地制宜的英語學習活動。
著眼于學生的長足發展,英語科組教師組建各類英語學習社團,使學生在長期的社團課堂中學習各類英語競賽的文化背景知識,提升英語學習能力,磨練意志水平,從而全面提升英語綜合素養。其中,英語誦讀社團已經連續開設三年,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尊重他們的選材及策劃,教師只給予適當的引導和輔導,關注其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做好活動的顧問和服務工作,為他們的發展提供大力指導和支持。三屆比賽,所在學校學生代表隊有兩次從眾多比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還榮獲“最具感染力獎”。
別具一格的“世界嘉年華”(World Carnival)開幕式能讓學生體驗到英語課外活動的樂趣。早上,全體師生身穿自己DIY 的各個國家的特色T-shirt,以班級步行方陣為單位來到升旗臺,秀一段英語,喊出集體口號,再展示出班級代表國家的特色文化,39 個班級和1 個教師方陣展演就完成了一場“世界嘉年華”。一次活動、一件空白T 恤、一門語言,聚集了全校2 000 多名師生,也融合了40 個不同國家的基本國情與特色文化。
英文歌曲是音樂與英語的完美結合,亦可作為學生學習英語的寶貴資源(張鹿2015)。結合教材每個單元的主題,選取合適的曲目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時間練習,既促使他們快速進入英語課堂學習狀態,激發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幫助其學習英語歌曲中的連讀和句法。在唱歌的過程中,學生既增加了英語詞匯量,又受到了歌曲主題文化的熏陶。為了激發全校師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學校在英語節期間的每一個周五放學時分都會舉辦英語走廊歌會(Corridor Singing)。在活動中,全校師生站在教室門前的走廊上,以班級接龍的形式合唱英文歌,營造出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
頗受廣大師生好評的還有英語購物節(English Shopping Carnival)。活動從最美赤灣幣設計比賽開始到學英語賺大錢,再到購物節上的才藝展演及瘋狂購物,整個活動貫穿一個學期的始終,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
另外,英語查字典高手爭霸賽、英語電子海報設計比賽也能吸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他們能夠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并獲得充分成長。
英語課外活動在“無邊界學習”理念的指引下,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立足英語學習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原則,主張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體驗和運用語言,不斷探索英語學習的新途徑,使其建立參與、探究及合作的學習方式,幫助其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而塑造更完美的人格。
《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評價應采取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加以及時、有效地監控,以起到對教學的積極導向作用(教育部2012)。長期以來,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工作成績及學校的教育質量都是通過書面考試形式來檢測的。這種評價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也極大地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以應對考試為目的的學科教學導致教師在教學中過度偏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及思想品質的培養。
2018 年以來,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發布《中小學學業質量評價指導意見》,將學生的期末卷面測試、學科綜合展示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三個方面的比值規定為7:2:1,要求體現全程化、多維化、多元化、多樣化。兩年來,學校英語科組積極貫徹教育局的指導意見,秉承“無邊界學習”理念,一起合作、探討、反思、改進,不斷探索英語學科過程性評價的具體實踐方式,重點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英語學習的重要過程發生在課堂,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部分。課內評價包括學生聽課的專注程度、課堂發言的積極程度、課堂表達的語言水平及小組合作中的個體表現等方面。課外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它既保證課堂學習的效果,又使課堂學習得以多維度延伸。課外評價包括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積極程度、活動中展示出的英語綜合水平及活動中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等方面。
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英語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在線資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督促下可以更好地實現個性化學習及展示。與此同時,要成為一個社會人,學生也必須進行大量的線下學習活動。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結合起來進行評價,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線上評價包括網絡作業的完成情況、網絡作業展示出的英語水平及自主補充學習的成果展示等維度;線下評價包括書面作業的完成情況、書面作業的完成水平及選做作業的結果展示等維度。
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可以促使他們關注自己的學習行為和階段性學習成果,幫助其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結果性評價可以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程度。方式靈活多樣的結果性評價能多維度考查學生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學習策略與情感態度。過程性評價的主要內容有隨堂小測的結果、口語任務的展示及單元測試成績;結果性評價的主要內容有期末主題演講的成績、綜合展示的評價及南山區期末統考的成績。
基于“無邊界學習”理念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打破了傳統教與學的各種邊界,融合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改進了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為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出了有意義的探索與實踐。隨著“無邊界學習”理念的全方位推廣落地,基于該理念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將為初中英語教學的改革帶來了全新的思路,更為拓展初中生的英語學習方式提供了更多選擇。無論是學校還是一線英語教師,都要做好教學研究工作,大膽創新,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為英語教學的改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